10大应用场景(3种应用场景总结和分析)

本篇文章总结了“查看更多”的应用场景:品类区、信息流、评论区。

10大应用场景(3种应用场景总结和分析)(1)

一、定义

“查看更多”是页面内或者页面之间交互的一种链接,是一种获得更多内容的方式。

广义的查看更多,以文本、按钮、icon、页面指示器、分页、甚至加载样式,被广泛使用于移动端的页面中,用来提示用户,点击可以看到被隐藏的内容。

如下图:

10大应用场景(3种应用场景总结和分析)(2)

二、应用场景

1. 品类区

品类区是国内的APP首屏上常见的模块,对于电商的平台来讲,品类区主要放置的是商品的分类;而提供服务的产品,品类区主要用来展示所提供的业务范围。

因为移动端首屏空间的珍贵,我们不可能全部罗列展示这些品类;不重要的、使用频率低的品类就会被隐藏起来。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以下三种处理“更多品类”的方式:侧滑式、图标式、折叠式。

10大应用场景(3种应用场景总结和分析)(3)

1.1侧滑式

侧滑式的品类区使用屏幕的横向空间来承载内容。

首屏展示用户高频使用的品类,二屏放置非头部品类;侧滑的品类区底部通常会有页面指示器来提示用户滑动,比如下图的淘宝和马蜂窝。

10大应用场景(3种应用场景总结和分析)(4)

优点:相对比较灵活,在当前页面即可查看后续内容,交互成本较低;

缺点:受限于品类区的大小,不能承载太多的信息。

1.2 图标式

固定放置高频使用的头部品类,通常用最后一个品类图标表示“更多”,适用于分类非常丰富的产品。

比如:携程、美团,都属于全品类服务,当用户想获得其他服务,就要通过点击更多打开新页面,查看全部服务内容。

10大应用场景(3种应用场景总结和分析)(5)

除此之外,一些产品支持用户通过“更多”来自定义品类:比如猿题库,点击更多后,会跳转到科目选择页;熊猫可以通过“更多”用户可以根据兴趣定义自己的品类。

10大应用场景(3种应用场景总结和分析)(6)

优点:能够承载比较丰富的内容。

缺点:用户没有对于内容的预知,因此不知道新内容值不值得他们等待一个新页面,因而会产生犹豫;曝光和点击率低。

1.3 折叠式

折叠这种形式并不多见,它是在品类区下方显示“查看更多”的按钮,比如蘑菇街,采用了一种半透明遮罩 文本的形式,暗示品类区的后续内容。

10大应用场景(3种应用场景总结和分析)(7)

优点:半透明的遮罩可以让用户看到下层的部分信息,点击前用户有预知,能够减少用户的不确定情绪。

缺点:展开后会推开下方的模块,前后只节省了半行的空间,并且展开后没有收回按钮。

推测是蘑菇街是为了在首屏显示发现模块的图片信息,因此降低了部分品类区的权重。

2. 信息流

APP端的内容通常是由一个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区域是固定的,所以通常页面内的“查看更多”基本为点击后跳转到新页面;或者采用侧滑卡片、换一换等衍生形式。

注:信息下没有其他模块的,比如头条、各大app底部的猜你喜欢,通常会以瀑布流的形式,往下滚动时直接加载更多内容。这部分后面会单独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10大应用场景(3种应用场景总结和分析)(8)

2.1 标题栏

模块标题右侧放置“查看更多”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展示形式,它已经成为用户认知里的习惯用法,通常由文字 指示icon、或者单个指示icon组成。

10大应用场景(3种应用场景总结和分析)(9)

常见为浅灰色弱化展示,重点突出模块内容,比如掌阅;根据具体产品的需求,如果要突出内容的丰富性/提高页面跳转等,也可以文字加大/加重/特殊色展示,比如自如。

但是因为用户没有对新内容的预期,点击欲望比较低。

豆瓣就对此做了优化——增加了数字提示,让用户点击前就能知道页面内的信息量,消除顾虑。

10大应用场景(3种应用场景总结和分析)(10)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产品把点击更多的指示icon直接和标题结合起来,用户通过点击标题进行交互。

它适合于和标题关联性强的内容,同时留出了右侧空间,对长标题的模块比较友好。

10大应用场景(3种应用场景总结和分析)(11)

优点:已经成为习惯用法,没有学习成本; 节省页面空间。

缺点:点击区域小;位于顶端,对于内容超过一屏的模块,用户需要上滑返回才能点击。

2.2 模块底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