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李贤的智谋(明内阁首辅李贤连载014)

明朝李贤的智谋(明内阁首辅李贤连载014)(1)

第一章:大明首辅李贤

十四、巡抚四川

景泰三年五月,45岁的李贤与姚夔受朝廷委派到四川“考察庶官”,也就是代替朝廷考察百官。

李贤奉命后即赴四川考察吏治,并任四川巡抚。李贤此行的目的是“察四川有司之不职者”。

李贤出京师,一路走来,到了沙河驿。这里是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设的驿站。沙河又名大沙河、澧河,古称湡水、野河,发源于今天的内邱、邢台和沙河三县西部山区的六条大川,流经内邱、邢台、沙河、南和、任县、隆尧、宁晋七县。其中下游河床宽达数里,皆是漫漫白沙。沙河驿为今少河驿镇政府所在地,地处今迁安市东北部,东与野鸡坨镇交界、南与滦州市接壤、西与太平庄乡毗连、北与木厂口镇为邻,境内低山连绵,沙地、平原自西北向东南一望无际。李贤行于天地苍茫间,所见所闻在脑海中酝酿诗思,写下了《沙河驿途中》。

烟景苍茫望处迷,无端诗思谩成题。荒城夜犬墙头吠,野店晨鸡树上啼。

驿吏鸣铃来远堠,行人驰马渡深溪。路旁时听农夫语,陇畆收成稼穑齐。

李贤入漳洹流域彰德府治安阳县,明代的彰德府隶属于河南承宣布政使司,下辖安阳、汤阴、临漳等县和磁州。

安阳位于中国中北部、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东接濮阳,西临长治,南接鹤壁、新乡,北临邯郸。古称相、殷、邺、邺城、邺都、邺郡、相州、彰德等,简称殷或邺,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历史上,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在安阳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称。李贤过漳德府西望太行,东瞰沃野,想到历史上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奴隶傅说拜相、女将军妇好、文王拘而演《周易》、西门豹投巫治邺地、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窃符救赵、项羽破釜沉舟、曹操邺城发迹、三朝宰相韩琦、抗金名将岳飞等安阳名人轶事层出不穷,想古圣先贤,思入仕以来的政事朝议,不由发出“此心自是坚如铁,一任砧声响未休”的慨叹。

一路行来,出济源西南行70余里,李贤一行宿于黄河北岸关阳古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山水苍茫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夜深人静,远行的李贤会有多少感慨。次日晨起,登上官船,但见河窄水急,河水滔滔。李贤思今怀古,一首《过黄河》脱口咏出:

晓发河阳古渡头,棹歌声里过黄流。柁公已迭风帆坐,水手还牵竹缆游。

神禹万年留伟绩,洪涛千里界中州。南来却上邙山道,衰草寒烟冢墓稠。

过了黄河就到了古都洛阳。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今天的洛阳市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洛阳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明代的河南府辖洛阳、偃师、巩县、孟津、登封、新安、渑池、宜阳、永宁、嵩县等10县,明初是伊王封地。李贤一行进入洛阳,但见地形复杂,山川丘陵交错。李贤在洛阳拜访了当地官员,在地方官的陪同下专程实地考察了自己亲手做《记》的涧河桥。

涧河桥又名七里河桥,东西横跨于七里河村东的涧河上,是洛(阳)潼(关)公路上的重要交通桥梁。据史载,唐初大将尉迟敬德曾在此督工营造木拱桥。另有史料记载,唐代东都洛阳的东、西上阳宫之间,曾有“虹梁跨谷,以通行人”。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条“谷”就是涧河,“虹梁”即木拱桥。唐代涧河上修建的木拱桥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木拱桥。唐代以后,七里河村东涧河上曾多次建造木梁桥。“水涸而建,水涨而倾,饰旧增新,殆无虚岁。”交通经常受阻,百姓不堪其苦。

明正统元年(1436年),河南知府袁定,欲在涧河上修建石桥,于是呈表进京,上奏英宗。经批准后,袁定于正统八年(1443年),带头捐资建桥,民众亦纷纷响应,在洛水之滨找来大石若干,以备建桥使用。这一年李贤受其岳父监察御史周济之托,作《涧河石桥记》。

李贤离开洛阳前往灵宝,先入函谷关,“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说的就是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函谷关。穿越函谷关,入古都长安,思历朝兴废,李贤生无限感慨,作《过长安故城》诗,诗曰:

长安千载故城荒,衰草寒烟满未央。废宅总成芳草地,寝园一任野花香。

连村何处藏温室,啼鸟浑如觅建章。惟有当时原上墓,累累犹自对斜阳。

咸阳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都城,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阳地处陕西省关中盆地中部,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孕育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农业始祖后稷曾在此教民稼穑;这里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五陵原上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汉唐帝王陵寝连绵百里。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洪武四年(1371年)将咸阳迁到渭水驿(即现秦都区所在地)。李贤西出咸阳行约百里到达武功县,途经苏武墓。明时武功县属西安府,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国语·晋语》言:“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姬水就是今天武功县境内的漆水河。后稷在今武功镇郑家坡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邦国“有邰国”,成为周民族的先祖。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建西周,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让其建立诸侯国,并封山、封水、封神。感泰伯禅让之恩,随将秦岭主峰最高峰命名为“太白(泰伯)山”;纪念其文治武功,将太白山次峰(今称鳌山,古称垂山)命名为“武功山”,将斜水(今称石头河)命名为“武功水”。自周代以来,历朝历代将武功归属于长安都城的京畿之地。苏武墓位于今武功镇(明琥功县治)龙门村前的台地之上,东临漆水,西依凤岗。墓穴东向,背附青山,漆水河自墓前蜿蜒而过,依山傍水,确为风水宝地。李贤因行旅匆忙,只能少驻足于墓前,遥思苏武(公元前140—公元前60)这位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华夏民族的英雄人物。

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平陵侯苏建之子。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方获释回汉。汉宣帝将苏武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褒赞他爱国忠贞的节操。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苏武去世,享年八十余岁。“顾我远因王事过,匆匆不及奠椒浆。”怀着不能从容祭奠前贤的遗憾,李贤题诗《题苏武墓》,匆匆踏上行程,诗曰:

苏卿一去鬓成霜,赢得残躯入汉乡。旄落共怜坚使节,雪深犹忆牧羝羊。

荒坟草掩斜阳里,短碣苔封古道傍。顾我远因王事过,匆匆不及奠椒浆。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离开西安府地界,李贤一行翻秦岭过巴山就进入了“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栈阁北来连陇蜀,汉川东去控荆吴”。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正如李贤七律《蜀道》所述:

峭壁嵯峨万仞高,乌江声急浪花飘。悬崖栈阁穿云上,挂树猿猱带雨号。

绝顶振衣秋思远,长空回首帝乡遥。平生浪说登云路,今日身亲到碧霄。

在艰难的蜀道之行中,李贤来到了有“鱼米之乡”“天府之国”美誉的汉中。汉中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为汉中平原。汉中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经之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汉中之名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据《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周昭王亲将征荆……王及蔡公殒于汉中。”三国时,汉中隶属于蜀汉政权。元代中统三年(1262年),设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分成陕西等处和四川等处两个行中书省。为了加强对四川地区的控制,防止历史上蜀地多次割据、对抗中央王朝的情况的发生,始设兴元路于汉中,由陕西行中书省管辖。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为府,设汉中府。李贤过汉中留下一首七律《过汉中》:

忆昔高皇王汉来,故城千载使人哀。寒烟犹锁观星阁,芳草空铺拜将台。

席卷二秦传妙算,势摧西楚见奇才。当时不用萧何策,帝业焉能向此开。

历千难经万险,李贤奉命考察四川吏治,下马伊始本着严谨的态度,凡事“必询访于前,方能如此,自谓黜退者庶几不枉。”

《钦定四库全书·古穰集卷二十九·杂录》中记有李贤对在蜀中考察官吏的记述:“予往蜀中考官,恒以此心对天地鬼神,平心应物,以鉴自比而物形莫遁,妍丑自分。亦必询访于前,方能如此。自谓黜退者庶几不枉。或其过恶未甚,但量轻重决责惩戒,俾之改过自新。中间或有黜未尽者,自分宁失于宽,况世无全才,有取其所长而弃其所短者。奈何小人犹有不足者,妄加是非,大抵去人之爵不能无怨故也。以此观之,当权无谤者甚难。虽曰‘所行无愧于心’,而情不能无愠也。第予于彼秋毫无犯,不但蜀中士民知之,其山川鬼神莫不鉴临。向使稍涉于私,何以自解?及观冥行妄作之人饱载而还者,反无是非之恼,又不知其何如也。”

九月二十七日,李贤在考察中发现四川按察使茅惟扬昏耄,命其致仕。

十一月初二日,李贤对耄疾昏庸、行检不饬为民病者,上章弹劾,对持心公正操行端洁的按察司副使胡渊、佥事高澄推荐提升,酌情任职。

李贤在四川任巡抚时,拜谒了成都诸葛亮武侯祠,并题诗一首,诗文于景泰三年十一月二日刻于《诸葛武侯祠堂碑阴》第一截《碑阴记》。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52册收录有诗文拓片。

明朝李贤的智谋(明内阁首辅李贤连载014)(2)

李贤《诸葛武侯祠堂诗》碑文

李贤《诸葛武侯祠堂诗》:“感激终心复故疆,遭逢鱼水自非常。出师才见兵威振,报国宁知汉祚亡。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莫因成败论高下,三代英才信可方。兵部右侍郎南阳李贤。”

四川考察吏治后,受到处分的官员,妄加是非。但李贤泰然处之,从不以为意和打击报复。

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景泰三年李贤为巡抚四川,虽历尽艰险,又有考察官吏纷繁事务,但他居江湖之远不忘朝廷。读史之时留心千古圣明君主为上之风范,选取古代22位君主可以效仿的行事作风,编成《鉴古录》,上呈给朱祁钰。他在《上鉴古录》的奏议中,坦陈肺腑之言:

臣贤,猥以驽劣,遭遇明时。恭惟陛下,聪明睿智,英迈绝伦。凡百所行,多盛德之事,臣不胜感激欣跃。尚虑前代圣贤之君事迹浩瀚,难于遍览,今特录尧舜以下二十二君,每君摘取所行之最善者数事,集为一帙,名之曰《鉴古录》。臣于每段之后,为解说数句,冀陛下易于览而行之。夫古之大臣,莫不欲致君于尧舜之上。伊尹曰:“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又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今臣以庸下之才,谬当辅导之任,深惧不如古人。况陛下有可为尧舜之资,而臣不能将顺其美可谓忠乎?臣观陛下所行之事,已有超越前古者。若又以此二十二君之善兼而有之,则功德之隆,真可同于尧舜而光祖宗矣!臣犬马之忠,不胜惓惓,谨录进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