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哪句(父子宰相家训澄怀园语解说)

嘯園叢書澄怀园语卷之四,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陋室铭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哪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陋室铭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哪句(父子宰相家训澄怀园语解说)

陋室铭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哪句

嘯園叢書

澄怀园语卷之四

桐城张廷玉砚斋

【原文】

明夏忠靖(原吉)与蹇忠定(义),

同饮于所契家。

归,值雪,

过禁门,有不欲下马者,

曰:“雪寒甚。”

公曰:“君子不以冥冥惰行。”

公之盛德,

虽缘事纳忠,而其本则在此敬慎耳。

《说郛》所载如此。

犹记吾弟廷瑑,昔年往祭陵寝,

先期数日,途次风雪大作。

同人欲沽酒以御寒。

弟以未曾行礼,力持不可。

同人颇以为迂。

然弟生平之不欺暗室,大率如此,

可为子孙法也。

【解曰】

夏原吉(1367-1430),字维喆,湖南省湘阴人。蹇义(1363-1435),字宜之,初名瑢,明太祖朱元璋赐名“义”,巴县(今重庆市)人。他俩都是明初朝廷重臣,幸得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博得惠帝朱允炆的提拔,获得成祖朱棣的重用,取得仁宗朱高炽的信赖 ,赢得宣宗朱瞻基的敬重 ,两人 连续辅助明朝初年前五位皇帝,实属不易。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时期,夏原吉获乡荐进入太学,被选入宫中书写制诰,后升任户部主事。蹇义原名蹇瑢, 洪武十七年(1384)参加四川乡试考中举人,洪武十八年(1385)中三甲进士,擢升中书舍人,授征事郎。朱元璋很喜欢他的诚实,为他改名为义,并亲手写下蹇义之名赏赐。他任满三年应当升迁,朱元璋特命满九年后再升,说:“朕将要用蹇义。”因此蹇义朝夕侍从皇帝左右,小心敬慎。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时期,夏原吉升任户部右侍郎,后充任采访使。蹇义为吏部右侍郎,授嘉议大夫。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取得胜利, 建文四年(1402)在南京称帝。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有人抓住夏原吉献给皇上,朱棣却将他释放,又有人说他在建文帝时曾受重用,不可信任,皇上不听,让他转 任户部左侍郎,又 升为工部尚书。蹇义先升为吏部左侍郎,后又升为吏部尚书,授资善大夫 。 夏原吉和蹇义等人详细制定了赋税徭役等典章制度,辅佐朝政。

永乐元年(1403),夏原吉上《苏淞水利疏》,治理浙西水利,疏浚吴淞江,上起太湖,下至长江。

永乐二年(1404)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疏浚了吴淞江水系各条支流。蹇义兼任太子詹事,朱棣总是派他 传谕太子,深得信任。

永乐三年(1405),夏原吉回京,代理户部事。夏天又 前往浙西赈济饥荒。

永乐五年(1407),蹇义升任资政大夫。

永乐六年(1408),朱棣命夏原吉监督军民运输木材,修建北京皇宫。

永乐七年(1409),朱棣北巡,命夏原吉兼理行在所礼部、兵部和都察院事务。命蹇义辅佐皇太子监国,军国大事都倚仗他办理。夏原吉与蹇义齐名,世称“蹇夏”。

永乐八年(1410),朱棣北征,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总管行在所九卿事务。回来后,赐给他钞币、鞍马、牛酒,厚加慰劳,不久随朱棣回南京。

永乐十年(1412),朱棣亲自在便殿设宴招待夏原吉和蹇义等人,皇上指着他俩对群臣说:“高皇帝(朱元璋)培养贤才留给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这两位便是。”

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的宫殿建成,朱棣派夏原吉南下,召太子和太孙北上。夏原吉虽然任户部尚书,国家大事总是被皇上召去详加议论。

永乐十九年(1421)冬,朱棣将要大举远征沙漠,命户部尚书夏原吉与礼部尚书吕震、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等人一起讨论,众位大臣都说不宜出兵。朱棣将夏原吉关进内官监牢,并抄家,没收赏赐物品,兵部尚书方宾畏惧自杀。

永乐二十年(1422),朱棣北征,因粮尽而返。 回来后,因为太子曲意宽宥礼部尚书吕震的女婿户部主事张鹤参见失仪之过,便怪罪蹇义不进行匡正,将杨士奇、吕震、蹇义逮捕,关进锦衣卫监狱。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春天,蹇义才获释。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 连年征战回经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 时,朱棣病危,对左右的人说:“还是夏原吉爱护我。”然后驾崩。

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夏原吉和 蹇义都 是元老,为朝廷内外所信赖。朱高炽恢复了夏原吉的官职,后封太子少傅,继封太子少保,兼尚书,享受三职俸禄,他自请退出一职俸禄,并在南北两京给他修建府第。朱高炽又念蹇义辅佐监国时的旧劳,对他尤为倚重。先封蹇义为少保,赐给冠服、象笏、玉带,并享受二职俸禄。又接连晋升为少傅和少师,授荣禄大夫,赐银章一枚,上刻“绳愆纠缪”。命蹇义和英国公张辅以及夏原吉一同监修《太宗实录》。虽然朱高炽仅在位十个月,从善改过,恭俭爱民,后世评价很高。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夏原吉和蹇义作为前朝老臣,更受敬重。

宣德元年(1426),夏原吉力主朱瞻基 亲征,平叛汉王朱高煦谋反 之乱,蹇义和夏原吉以及众多学士都随从,参预军中机务,被赐给鞍马、甲胄和弓剑。平叛成功归来后,朱瞻基赏赐众臣非常丰厚。

宣德三年(1428),夏原吉与蹇义 随朱瞻基北巡,一起获赐“含弘贞靖”银印。朱瞻基雅善绘画,曾亲手画《寿星图》赐给夏原吉。 赐给蹇义“忠厚宽宏”的 银章。

宣德五年(1430)正月,两朝《实录》修成,朱瞻基又赏赐金币、鞍马给编纂众臣。夏原吉天第二天入宫谢恩,回来后不久就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赠太师,谥忠靖。

宣德七年(1432),朱瞻基诏令在文明门(北京崇文门前身)内为蹇义修建新的宅第 。

宣德十年(1435)正月,明宣宗驾崩,明英宗朱祁镇即位,蹇义因斋戒得病,皇上派医生去探视,并问他有什么话要说。蹇义说:“陛下刚继承大位,惟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说完他便去世了,终年七十三岁。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忠定。

夏原吉,二十多岁辅佐太祖朱元璋,三十三岁辅佐惠帝朱允炆,三十七岁辅佐成祖朱棣,五十九岁辅佐仁宗朱高炽,六十岁辅佐宣宗朱瞻基,持续四十多年;蹇义二十三岁辅佐太祖朱元璋,三十七岁辅佐惠帝朱允炆,四十一岁辅佐成祖朱棣,六十三岁辅佐仁宗朱高炽,六十四岁辅佐宣宗朱瞻基,时间长达五十年。他俩既有飞黄腾达,也有牢狱之灾,经历“ 靖难之役”等重大历史事件,与灭十族的方孝孺(1357-1402)有天壤之别,最后均得善终,这与他们本身的君子素养有很大的关系。

话说有一次,夏原吉和蹇义在一个情投意合的好朋友家喝酒,深夜回家,正遇大雪纷飞,路过宫廷禁门,有不愿意下马的人说:“雪太大,天太冷。”夏原吉说:“君子不能因为私下暗地里,没有人看见,懒惰怠忽自己的行为。”夏原吉的高尚品德,虽然因为公事而效忠皇帝,而他的根本是在恭敬谨慎呀!

“ 君子不以冥冥惰行 ”,或者“君子不以冥冥堕行”,意思都是一样的。“惰”字 ,意思是懒惰、懈怠;“堕”字 ,也有懒散、懈怠的意思。

“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惰行。”原文出自 朱熹《小学》稽古第四。 大意是说,忠臣与孝子,不因为人们都看得到,而表现自己的节操;不因为别人看不见,而怠忽自己的行为。

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卫灵公和夫人南子,有一天的晚上, 在宫里闲坐。忽然听见有一辆车子过来的声音,车轮辚辚作响,到了宫殿大门处就停止不响了,过了大门又有响声。卫灵公问南子说:“你知道这是谁吗?”南子回答:“这是蘧伯玉。”卫灵公说:“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我听说,从礼节上讲,做臣子的人,走过君上的公门口,一定要下车;看见了君上驾路车的马,一定要行敬礼。这些都是表示敬重君主的意思。凡是忠臣与孝子,不因为人们都看得到,而特意表现自己的节操;不因为别人看不见,而懒惰怠忽自己的行为。蘧伯玉是卫国的贤良大夫,仁义而有智慧,恭敬事奉尊长。这个人必然不会因为私密隐蔽而废弃礼节,因此知道是他。”卫灵公派人前去查看,果然是蘧伯玉。

卫灵公(前540-前493),姬姓,名元。公元前534年-前493年在位,因他每多猜忌,且脾气暴躁,留下不好的史学评价,但他擅长识人,知人善任,也正是他提拔任用了孔圉、祝鮀、王孙贾等三位贤良大臣。

蘧瑗(约前585年-前484年以后),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大夫蘧无咎之子。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封内黄侯,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是孔子的朋友,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开创者。病卒,谥成子。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七章: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春秋时期,蘧伯玉是一位真正的君子;明朝初年,夏原吉与蹇义也是,而且还是忠臣 。

夏原吉与蹇义的“雪夜下马过禁门”的故事,《说郛》所载如此,实则记载于《说郛续》㢧第七,太和黄佐著《革除遗事》“夏忠靖”条目。

《说郛》为元末明初的学者陶宗仪所编纂,书名取扬子扬雄之语,“天地万物郭也,五经众说郛也 ”, 说郛就是五经众说的意思 。 该书汇集秦汉至宋元名家作品,包括诸子百家、各种笔记、诗话、文论;内容包罗万象,有经史传记、百氏杂书、考古博物、山川风土、虫鱼草木、诗词评论、古文奇字、奇闻怪事、问卜星象等。

陶宗仪(1321-1407)或(1329-约1412),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人。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学识渊博,工诗文,善书画。成语“积叶成书”讲述的便是他的故事。

陶宗仪《说郛》100卷,大约元代至正二十一年(1361)编成,并请元末诗坛领袖杨维祯(1296-1370)作序,抄本被松江文士数家收藏。明代官居湖广副使的郁文博(1417-1496),罢官归松江,逐一校勘,费时近十年,于明弘治九年(1496)重新编成《说郛》100卷。明末清初,云南姚安人陶珽(1573-1648)又对《说郛》加以增补,顺治四年(1647)编成《说郛》120卷,并增编《说郛续》46卷。

陶珽,字紫阗,号不退,又号稚圭,自称天台居士,姚安(今云南挑安)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武昌兵备道。曾居鸡足山,读书白井庵大觉寺,临摹古帖于楞迦室,与邢侗齐名。又交袁宏道、董其昌、陈继儒,时以诗文唱和。著文集《阗园》 ,钱谦益为之作序。陶珽自署黄岩,是陶宗仪的远孙。

同为《说郛》书名,内容却是不同。据纪晓岚等编纂《钦定四库全书》《说郛》提要记载,郁文博编《说郛》100卷,与陶宗仪编《说郛》100卷差别很大;陶珽编《说郛》120卷,与郁文博编《说郛》100卷差别也很大。陶珽编《说郛续》46卷,“全书尚不足观,摘录益无可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说郛续》 也多有贬词。据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玉超《“说郛续”编纂者考》一文认为,《说郛续》是坊贾书商编纂而成。

张廷玉大学士说,仍然记得我的弟弟张廷瑑,往年曾经前往祭祀帝王陵墓,祭日前几天,旅途中住宿的地方,风雪交加,同行的人想买酒来喝,抵御严寒,张廷瑑认为还没有举行敬礼,坚持不能这样做,同行的人认为他很迂腐。然而弟弟张廷瑑做到不欺暗室,大概就是这样,可以为张氏后世子孙所效法。

通俗的说,“不欺暗室”就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形容坦诚磊落,心地光明,暗中不做坏事。虽独处隐僻处,亦居心端正。其反义词“暗室欺心”,意思是在黑暗的屋子里昧着良心做坏事,指偷偷地做坏事。

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十三人物志记载,“张廷瑑,字桓臣,号思斋。文端第六子。”“性刚直,持礼法,不阿时奸。居官克称厥职。”“屡畀衡文之任,校阅公明,得士最盛。”大意是说,张廷瑑,字桓臣,号思斋,张英第六个儿子。性格刚强正直,持守礼仪法纪,不奉迎得时仗势的奸臣,担任官职称职尽责。多次担当主持科举考试的职任,评阅文章公正廉明,选拔读书人士最多。

赵尔巽《清史稿》卷二六七列传卷五四记载,“廷瑑性诚笃,细微必慎。既归,刻苦砺行,耿介不妄取。二十九年,卒,年八十四。上闻,顾左右曰:‘张廷瑑兄弟皆旧臣贤者,今尽矣!安可得也?’ 因叹息久之。”大意是说,张廷瑑性格诚实真挚,细小隐微必定敬慎。回归故乡以后,仍然刻苦磨砺自己的行为,耿直不阿,廉洁自持,没有随意获取利益。乾隆二十九年(1764)去世,享年八十四岁。乾隆皇帝听说以后,对周围的人说:“张廷瑑兄弟都是老臣中贤良的人,现在已经没有了,怎样才能得到贤臣呢?”因此叹息良久。此时此刻的 乾隆皇帝,对自己 十几年前,曾经苛刻处理张廷玉大学士一事,有没有反思呢? 谁也不知道 。

【参引】

附1:清代觉罗乌尔通阿《居官日省录》卷之二

夏忠靖公与蹇文定公,同饮于所契家。夜归,值雪。过禁门,有不欲下车者,曰:雪大寒甚。公曰:君子不以冥冥堕行。公之盛德,虽在缘事纳忠,而其本则由于敬慎尔。

附2:朱熹《小学》稽古第四

卫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惰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于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人视之。果伯玉也。”

附3:《德育课本》三集第三册礼篇

【蘧瑗敬上】

卫蘧伯玉,敬上知非;

夜车止阙,见信宫闱。

周卫蘧瑗,字伯玉。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堕行。伯玉,贤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公使问之,果伯玉也。夫忠臣孝子,不以昭昭伸节,不以冥冥堕行。盖其礼根于心,形诸外,悉出于至性至情,而非矫揉造作为之也。伯玉之不以暗昧废礼,且能见信于深宫,而南子之智,实能及之,则加卫灵公一等矣。

附:4: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三十七

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帝问:“汝蹇叔后乎?”瑢顿首不敢对。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手书赐之。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

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是时齐泰、黄子澄当国,外兴大师,内改制度,义无所建明。国子博士王绅遗书责之,义不能答。

燕师入,迎附,迁左侍郎。数月,进尚书。时方务反建文之政,所更易者悉罢之。义从容言曰:“损益贵适时宜。前改者固不当,今必欲尽复者,亦未悉当也。”因举数事陈说本末。帝称善,从其言。

永乐二年兼太子詹事。帝有所传谕太子,辄遣义,能委曲导意。帝与太子俱爱重之。七年,帝巡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时旧臣见亲用者,户部尚书夏原吉与义齐名,中外称曰“蹇、夏”。满三考,帝亲宴二人便殿,褒扬甚至。数奉命兼理他部事,职务填委,处之裕如。十七年以父丧归,帝及太子皆遣官赐祭。诏起复。十九年,三殿灾,敕廷臣二十六人巡行天下。义及给事中马俊分巡应天诸府,问军民疾苦,黜文武长吏扰民者数人,条兴革数十事奏行之。还治部事。明年,帝北征还,以太子曲宥吕震婿主事张鹤朝参失仪,罪义不匡正,逮义系锦衣卫狱。又明年春得释。

仁宗即位,义、原吉皆以元老为中外所信。帝又念义监国时旧劳,尤厚倚之。首进义少保,赐冠服、象笏、玉带,兼食二禄。历进少师,赐银章一,文曰“绳愆纠缪”。已,复赐玺书曰:“曩朕监国,卿以先朝旧臣,日侍左右。两京肇建,政务方殷,卿劳心焦思,不恤身家,二十余年,夷险一节。朕承大统,赞襄治理,不懈益恭。朕笃念不忘,兹以已意,创制‘蹇忠贞印’赐卿。俾藏于家,传之后世,知朕君臣共济艰难,相与有成也。”时惟杨士奇亦得赐“贞一”印及敕。寻命与英国公辅及原吉同监修《太宗实录》。义视原吉尤重厚,然过于周慎。士奇尝于帝前谓义曰:“何过虑?”义曰:“恐卤莽为后忧耳。”帝两是之。杨荣尝毁义。帝不直荣。义顿首言:“荣无他。即左右有谗荣者,愿陛下慎察。”帝笑曰:“吾固弗信也。”

宣宗即位,委寄益重。时方修献陵,帝欲遵遗诏从俭约,以问义、原吉。二人力赞曰:“圣见高远,出于至孝,万世之利也。”帝亲为规画,三月而陵成,宏丽不及长陵,其后诸帝因以为制。迨世宗营永陵,始益崇侈云。

帝征乐安,义、原吉及诸学士皆从,预军中机务,赐鞍马甲胄弓剑。及还,赉予甚厚。三年从巡边还。帝以义、原吉、士奇、荣四人者皆已老,赐玺书曰:“卿等皆祖宗遗老,畀辅朕躬。今黄发危齿,不宜复典冗剧,伤朝廷优老待贤之礼。可辍所务,朝夕在朕左右讨论至理,共宁邦家。官禄悉如旧。”明年,郭璡代为尚书。寻以胡濙言,命义等四人议天下官吏军民建言章奏。复赐义银章,文曰“忠厚宽宏”。七年诏有司为义营新第于文明门内。

英宗即位,斋宿得疾。遣医往视,问所欲言。对曰:“陛下初嗣大宝,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耳。”遂卒,年七十三。赠太师,谥忠定。

义为人质直孝友,善处僚友间,未尝一语伤物。士奇常言:“张咏之不饰玩好,傅尧俞之遇人以诚,范景仁之不设城府,义兼有之。”

子英,有诗名,以廕为尚宝司丞,历官太常少卿。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父时敏,官湘阴教谕,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而异之。擢户部主事。曹务丛脞,处之悉有条理,尚书郁新甚重之。有刘郎中者,忌其能。会新劾诸司怠事者。帝欲宥之,新持不可。帝怒,问:“谁教若?”新顿首曰:“堂后书算生。”帝乃下书算生于狱。刘郎中遂言:“教尚书者,原吉也。”帝曰:“原吉能佐尚书理部事,汝欲陷之耶!”刘郎中与书算生皆弃市。

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访使。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移驻蕲州。

成祖即位,或执原吉以献。帝释之,转左侍郎。或言原吉建文时用事,不可信。帝不听,与蹇义同进尚书。偕义等详定赋役诸制。建白三十余事,皆简便易遵守。曰:“行之而难继者,且重困民,吾不忍也。”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寻命侍郎李文郁为之副,复使佥都御史俞士吉赍水利书赐之。原吉请循禹三江入海故迹,浚吴淞下流,上接太湖,而度地为闸,以时蓄泄。从之。役十余万人。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事竣,还京师,言水虽由故道入海,而支流未尽疏泄,非经久计。明年正月,原吉复行,浚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大理少卿袁复为之副。已,复命陕西参政宋性佐之。九月工毕,水泄,苏、松农田大利。三年还。其夏,浙西大饥。命原吉率俞士吉、袁复及左通政赵居任往振,发粟三十万石,给牛种。有请召民佃水退淤田益赋者,原吉驰疏止之。姚广孝还自浙西,称原吉曰:“古之遗爱也。”亡何,郁新卒,召还,理部事。首请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皆报可。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籓,增设武卫百司。已,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六年命督军民输材北都,诏以锦衣官校从,治怠事者。原吉虑犯者众,告戒而后行,人皆感悦。

七年,帝北巡,命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有二指挥冒月廪,帝欲斩之。原吉曰:“非律也,假实为盗,将何以加?”乃止。

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九卿事。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原吉取齑黍以进,曰:“愿殿下食此,知民艰。”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自是屡侍太孙,往来两京,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既还,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流亡,蠲逋负以宽民力。”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门外质辨。大臣争詈言者,原吉独奏曰:“彼应诏无罪。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帝意解,两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议。曰:“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众始叹服。

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退则恂恂若无预者。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橞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十九年冬,帝将大举征沙漠。命原吉与礼部尚书吕震、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等议,皆言兵不当出。未奏,会帝召宾,宾力言军兴费乏,帝不怿。召原吉问边储多寡,对曰:“比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乞遣将往征,勿劳车驾。”帝怒,立命原吉出理开平粮储。而吴中入对如宾言,帝益怒。召原吉系之内官监,并系大理丞邹师颜,以尝署户部也。宾惧自杀。遂并籍原吉家,自赐钞外,惟布衣瓦器。明年北征,以粮尽引还。已,复连岁出塞,皆不见敌。还至榆木川,帝不豫,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崩闻至之三日,太子走系所,呼原吉,哭而告之。原吉伏地哭,不能起。太子令出狱,与议丧礼,复问赦诏所宜。对以振饥、省赋役、罢西洋取宝船及云南、交阯采办诸道金银课。悉从之。

仁宗即位,复其官。方原吉在狱,有母丧,至是乞归终制。帝曰:“卿老臣,当与朕共济艰难。卿有丧,朕独无丧乎?”厚赐之,令家人护丧,驰传归葬,有司治丧事。原吉不敢复言。寻加太子少傅。吕震以太子少师班原吉上,帝命鸿胪引震列其下。进少保,兼太子少傅、尚书如故,食三禄。原吉固辞,乃听辞太子少傅禄。赐“绳愆纠缪”银章,建第于两京。

已而仁宗崩,太子至自南京。原吉奉遗诏迎于卢沟桥。宣宗即位,以旧辅益亲重。明年,汉王高煦反,亦以“靖难”为辞,移檄罪状诸大臣,以原吉为首。帝夜召诸臣议。杨荣首劝帝亲征。帝难之。原吉曰:“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见所遣将,命下即色变,临事可知矣。且兵贵神速,卷甲趋之,所谓先人有夺人之心也。荣策善。”帝意遂决。师还,赉予加等,赐阍者三人。原吉以无功辞。不听。

三年,从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曰;“军中犹有馁者。”帝命赐以大官之馔,且犒将士。从阅武兔儿山,帝怒诸将慢,褫其衣。原吉曰:“将帅,国爪牙,奈何冻而毙之?”反覆力谏。帝曰:“为卿释之。”再与蹇义同赐银印,文曰:“含弘贞靖。”帝雅善绘事,尝亲画《寿星图》以赐。其他图画、服食、器用、银币、玩好之赐,无虚日。五年正月,两朝实录成,复赐金币、鞍马。旦入谢,归而卒,年六十五。赠太师,谥忠靖。敕户部复其家,世世无所与。

原吉有雅景,人莫能测其际。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吏污所服金织赐衣。原吉曰:“勿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吕震尝倾原吉。震为子乞官,原吉以震在“靖难”时有守城功,为之请。平江伯陈瑄初亦恶原吉,原吉顾时时称瑄才。或问原吉:“量可学乎?”曰:“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尝夜阅爰书,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妻问之。曰:“此岁终大辟奏也。”与同列饮他所,夜归值雪,过禁门,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以冥冥堕行。”其慎如此。

原吉与义皆起家太祖时。义秉铨政,原吉筦度支,皆二十七年,名位先于三杨。仁、宣之世,外兼台省,内参馆阁,与三杨同心辅政。义善谋,荣善断,而原吉与士奇尤持大体,有古大臣风烈。

子瑄,以廕为尚宝司丞。喜谈兵。景泰时,数上章言兵事,有沮者,不获用。终南京太常少卿。

附5:赵尔巽《清史稿》卷二六七列传卷五四

廷瑑,字桓臣。雍正元年进士,自编修累官工部侍郎,充日讲官。起居注初无条例,廷瑑编载详赡得体。既擢侍郎,兼职如故。终清世,已出翰林而仍职记注者惟廷瑑。乾隆九年,改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典试江西,移疾归。廷瑑性诚笃,细微必慎。既归,刻苦砺行,耿介不妄取。二十九年,卒,年八十四。上闻,顾左右曰:“张廷瑑兄弟皆旧臣贤者,今尽矣!安可得也?”因叹息久之。

附6:道光《桐城续修县志》卷十三人物志

张廷瑑,字桓臣,号思斋。文端第六子。雍正癸卯进士,翰林院编修,历官工部左侍郎,转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性刚直,持礼法,不阿时奸。居官克称厥职。北直大水,督臣请使饥民,稍给食资,以工代赈。廷瑑抗疏陈奏,言宜令官给半直,富民有田资堤者亦给半直,则饥民乃济。得旨允行。屡畀衡文之任,校阅公明,得士最盛。先是,邑中康熙戊子大水,甲午大旱,廷瑑两司赈务,不惮劳勩,设粥厂以待饿者。厚薄寒暖,皆亲尝给。受病者则延医治之,死者则买山瘗之。至其制行节约,虽贵介,有如寒素,而急人之急,即称贷不吝。又与太保、宗伯两兄捐金置产,以赡族人,谊笃本宗,尤为详备。著有《示孙编》六卷。子二。若泌,雍正乙卯举人;若渠,乙卯副榜。

【影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