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是我国什么节日(今年农历3月11是寒食节)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六,再过五天就是清明了,在我们农村有句谚语“清明湿了乌鸦毛,今年麦子水里涝”,意思是说在清明这个时节,遇到连续的阴雨天,降雨量十分大的情况,地里正在生长的小麦容易发生涝害。这几天我们这里一直在下雨,我看了一下天气预报,未来10天很多地区将会是雨水较多,温度较低的天气。

寒食是我国什么节日(今年农历3月11是寒食节)(1)

对于老百姓来说,清明这个节气是一个忙碌的季节,与之相关的农谚有拱棚瓜菜盖草苫,果树园里要熏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等,除此之外清明这个节气也是传统的清明节,往年的这个时候总是要去祭祀侵染,不过今年受疫情的影响,为了配合做好防疫工作还是减少出行和群体活动为宜。

这几日跟村里的老人们闲聊,他们跟我说了很多这个节气的谚语,当跟我说道“寒食撒花,谷雨种瓜”的时候,我突然有点蒙,不知道寒食是什么意义,后来听他们说和在网上查资料我才发现,原来在清明前后的一两天内还有一个节日叫“寒食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春秋时期,最为讲究的是到了这个节日,要把冬日的火种灭了,然后重新钻木取火取得新的火种,既然火种灭了,这个节日是要要吃冷凉食物,这也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除此之外还有禁烟、祭祖、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等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曾经一度是十分重要的节日,但是后来渐渐地跟清明结合在了一起,寒食节也就渐渐的被遗忘了。如今我们打开手机上的日历,能看到有清明节、愚人节,却看不到寒食节了。当然跟寒食相关的农谚也就少了很多,这个时期的农谚大部分都跟清明的关系密切,例如“清明雨渐多,天天刮好风”,“清明高粱谷雨花,谷子播种到立夏”。

寒食是我国什么节日(今年农历3月11是寒食节)(2)

老人看了灰蒙蒙的天气,裹了裹披在身上的衣服又跟我说:“寒食莫欢喜,还有十天半月冷天气”,听了老人的这句话,回想前几天十分暖和的天气,和这几天不断降温的情况,我觉得老人说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过要不要衣服这件事,对于漫话三农来说是不用考虑的,因为多年以来我都保持着“春捂秋冻”的传统。

但是“莫欢喜”三个字却把我的思绪,再一次的引到了当下的疫情形势上,截止到今天(阳历3月29日),我们国家累计确诊病例82341例,现有确诊3435例,境外输入确诊693例,已经治愈人数75600例,可以说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国家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欢喜这种心情我从来就没有过,因为在这次防治疫情的过程中,我们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我们的很多英雄在胜利没有到来之前就离我们而去了!

我也只是在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后,再次为不断暴涨的海外疫情数字,陷入了另一次的“不欢喜”状态中,截止到今天为止美国累计确诊122666例,意大利累计确诊92472例,西班牙累计确诊73235例,德国累计确诊57695例,法国累计确诊38105例,更为让人担忧的是荷兰以上的国家,昨日新增的数字都在1000以上,美国更是达到了新增20189的庞大数值。

寒食是我国什么节日(今年农历3月11是寒食节)(3)

在清明这个节气有句农谚“过了三月三,南瓜葫芦地里钻”,意思是说过了农历的三月三日,在清明前后的这个时间内,是南瓜、葫芦播种的好时机,要抓紧到地里干活。还有句农谚“能种当时,不种二犁”,意思是说只要是到了时期播种的季节,就不要再耕地以后进行播种了,这样会耽误了播种的最佳时机。

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过程中,我们的国家无论是发现病情,还是防疫和诊治病情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为世界防疫病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无私的贡献了自己的经验,但是疫情的发展从整个世界的角度上来说,很多国家并没有提前上课,也没有积极的进行提前预防,这不能不说是疫情发展如此迅猛的原因之一。“春天早下种,秋天早动镰”的意思是说,农作物只有适时播种,才能早成熟,早收获,希望其它国家在认真补课后,尽快的诊治病情,早日收获胜利的果实。

寒食是我国什么节日(今年农历3月11是寒食节)(4)

昨天看新闻说在悉尼飞往上海的航班上,所有拥有澳籍和永久居住证华人,被澳大利亚政府人员请下飞机做了一道选择题,这个题的答案只有两个:一选择留下跟澳大利亚一起共渡难关,二选择离开同意放弃澳大利亚国籍和永久居住权。在文章的最后,我想的说的是,中国有句俗语叫“强扭的瓜不甜”,还有句俗语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思是说:中国越来越强大,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回来,你们拦是拦不住的,不过在外国种地的中国人,我觉得应该在好的时候,好好的回来,到时我们欢迎大家回家种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