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经中老子的辩证思想有哪些(老子道德经中道)

如果要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一个概念所包含的面最广以及哪一个概念被各家都使用,那么,答案一定是“道”。群经之首的《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形而上者谓之道”,儒家经典《中庸》说:“率性之谓道”,道家经典《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法家经典《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

但我们又说,中国古代圣贤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从经验的、有限的、可以言说的层次来谈论和运用“道”。换句话说,多是在先王、君子、人生等意义上来谈论和运用“道”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中将这一情况加以改变,力图从哲学的高度来使用“道”这个概念,并将其作为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的,当推道家的创造人老子以及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了。所以我们所说的“道”,正是专门说的是道家老子和庄子所谓的“道”。

在道德经中老子的辩证思想有哪些(老子道德经中道)(1)

道的本义解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这样解释“道”的:“道,所行道也。从辵从。一达谓之道。”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获得以下几个信息。

第一,“道”是人行走的道路。这从“道”字的左右两个偏旁即可明白。“辵”(音chuo,绰)或“辶”表示的是忽走忽停的行走。“■”或“首”表示的是人头。所以清人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中才说:“道者人所行。”由此可见,“道”表征的是从头开始行进的“过程”。

第二,“道”是指一条道路,而不是多条道路。所以这里必须结合解释另外两个词语才能很好理解为什么说“一达谓之道”。一个是“衢”字,一个是“馗”字。古人云“四达谓之衢”,“九达谓之馗”。也就是说,有四条道路可以达到的叫着“衢”,而有九条道路可以达到的叫着“馗”。与此相联,为我们熟知的“四通八达”一语是指八面相通的道路。由此可见,“道”表征的是一个“唯一”。

第三,“道”是“达”的,而所谓“达”即有“通达”“畅达”之义也。由此可见,“道”表征的是一个“方法”。第四,“一达”之“道”表示的乃是一种唯一正确之道也。由此可见,“道”表征的是一个“规律”。

在道德经中老子的辩证思想有哪些(老子道德经中道)(2)

我们在本义上来把握“道”的意义,其目的是要找到道家老子与庄子所谓“道”与字源意义上的“道”之间所存在的内在的关联性。换句话说,我们在本源意义上掌握了“道”字的含义,还不是我们的目的。重要的是要找到或告诉人们,这一本义与我们要说的道家之“道”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道家所谓“道”的含义

老子和庄子都是将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视为“道”。本原是要解决宇宙万物的起始问题,本体是要解决宇宙万物,当然包括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根据问题。而本原和本体这两个问题又是所有被称为真正哲学家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应该这么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老子最先涉及到了这一问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适先生才说: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而作为道家的“第二把小提琴手”的庄子,也正是在“以明老子之术”中深入地探讨着这一哲学问题。

(1)道是最先的存在。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老子》1章,下引《老子》,只注篇名),“道冲……象帝之先”(4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5章)。“无名”就是指“道”,“有物混成”也是指“道”。由此可见,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先于上帝的存在。庄子关于这一点,较之于老子说得更加详细明确。他说:

“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也就是说,道以自己为本根,没有天地的时候它就固然地存在了,它比其他任何存在都高、都深、都久、都老。老庄对“道”的先在性的论述,似乎与“道”字的“首”旁所表示的“头”和“起始”义存在某种相契之处。

在道德经中老子的辩证思想有哪些(老子道德经中道)(3)

(2)道是生成一切的存在。在老庄看来,这一本始的“道”承担着生成宇宙一切万物的“任务”。老子说:“道生一”(42章),“道生之”(51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34章)。意思是说,包括太初的统一的元气在内的一切万物皆是依靠广泛普遍之“道”生长生存的,当然“道”却并不因此而去干涉万物。庄子也说:“夫道……生天生地”(《大宗师》)。关于道家老庄对生成之道的描述,倒与“道”的本义不存在什么关联性。

(作者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徐小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