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瑾少年之志(羽扇纶巾周公瑾)

周公瑾少年之志(羽扇纶巾周公瑾)(1)

周公瑾少年之志(羽扇纶巾周公瑾)(2)

周公瑾少年之志(羽扇纶巾周公瑾)(3)

周公瑾少年之志(羽扇纶巾周公瑾)(4)

周公瑾少年之志(羽扇纶巾周公瑾)(5)

周公瑾少年之志(羽扇纶巾周公瑾)(6)

周公瑾少年之志(羽扇纶巾周公瑾)(7)

周公瑾少年之志(羽扇纶巾周公瑾)(8)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江表传》: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瑜曰:“昔楚国初封於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於郢,遂据荆杨,至於南海,传业延祚,九百馀年。今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於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质。

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辙: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陈寿: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瑜少精意於音乐。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其中苏子瞻描述的“羽扇纶巾”后人多认为是指诸葛亮的装束,其实汉末时期多数儒将皆是如此,并非诸葛亮独有。

《三国志·魏志·武帝本纪》裴松之注引傅子曰:“汉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豹之徒,虽为将帅,皆著缣巾。魏太祖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帢,合于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其贵贱,于今施行,可谒军容,非国容也。”又《晋书·顾荣传》:“广陵相陈敏反,周瑕玘与荣及甘卓、纪瞻潜谋起兵攻敏。荣发檄敛舟南岸。敏率万余人出,不获济,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晋书·谢万传》:“万早有时誉,简文帝作相,召为抚军从事中郎,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面前。既见,与帝共谈移日。”

读《三国演义》时,确应该准备一套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以备不时查阅。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多年流传的话本进行的整理,文学性很高,不知不觉已经深入人心,反而不太容易相信正史的记载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