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共有多少位精武太极拳大师(我心目中的六位太极拳大师系列2)

编者:本文原题为《对太极拳发展影响最大的六位太极拳大师》(在本公号刊出时编者改为现题)。原文分六节,分别为:第一代宗师王宗岳——张三丰的再传弟子;第二代宗师蒋发——六大派的共同祖师;第三代宗师杨露禅——将炮锤升级为真正太极拳的人;第四代宗师汪永泉——桃李满天下的杰出教育家;第五代宗师李和生——博览众家大器晚成兼收并蓄青出于蓝;第六,超越时代的闫芳——虽然你不是宗师,但你令人钦佩

我心目中的六位太极拳大师系列:第一代宗师王宗岳

超越时代的闫芳——虽然你不是宗师,但你令人钦佩(上)

超越时代的闫芳——虽然你不是宗师,但你令人钦佩(下)

蒋发,站在陈家沟陈王廷背后的非常低调神秘的人。过去曾被当做一个可有可无不值一提的小人物,连练习太极拳的拳友们,也很少听过他的名字。但实际上,他正是北派太极第一代宗师王宗岳的唯一的衣钵传人,他对太极拳事业的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以及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蒋发不仅是赵堡太极拳派的创始人,也是现代六大派 (赵堡、陈、杨、武、吴、孙)的共同祖师,是北派太极的第二代宗师。

古代,武术医学等方面的秘籍,都是具有极大价值的财产。王宗岳的拳谱,也是如此,是秘中之秘,绝不轻易授人,仅在衣钵传人、入室弟子中传承。因此,拥有王宗岳拳谱的必是王宗岳、蒋发一脉的传人。太极拳是内家拳的巅峰,是最为精妙复杂的拳法,不是师傅想教,徒弟想学,就可以成为大师的。即便是直系血脉,能继承衣钵的,也非常罕见。所以,现在有陈家太极杨家传,杨家太极汪家传的说法。外行也许很费解,但我们这些长年练习太极拳的人,都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太极拳能得大成者,无不是绝顶聪明,悟性极佳的的人。现在的六大派的开派宗师无不如此,他们也都是手捧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王宗岳的徒子徒孙。但为什么此处加上大家很陌生的蒋发的名字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王宗岳拳谱及技法,完全是依靠蒋发传下的。据说,王宗岳虽另有两个弟子,独生女与郑州孙某,但这二人都失传了。若无蒋发的天赋和努力,吸引了敌手陈王廷的注意,让对方蒙受了爱才和求学之心,收留了他,现在我们也许根本无缘见到六派的太极拳,只有一些更原始的内家拳。因此,王宗岳的历史功绩,也包含有蒋发的功劳在内。把蒋发尊为太极拳的第二代宗师,当之无愧。

国内共有多少位精武太极拳大师(我心目中的六位太极拳大师系列2)(1)

蒋发画像

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对太极拳的历史,做了很多研究,理清了很多谜团和争论。我没有更多的历史资料可寻,也不能胡编乱猜,只好在这里也借花献佛,将当时的历史回顾一下。

清中叶嘉庆至道光年间,有河北永年人杨禄禅与同乡李伯魁曾拜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长兴为师,学习蒋发所传的太极拳。杨禄禅跟随陈长兴十有余年,在山东、河北,一边走镖,一边学拳,终于学业大成,陈长兴并授与弟子杨禄禅《王宗岳太极拳之秘诀》。当时是的陈家沟,除陈长兴会太极拳外,其他村民所练的全是炮捶,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炮捶陈家。这个发现,也是颇为令人费解。

为何陈长兴不将蒋发传授下来的太极拳,全部教给族人村民呢?我的理解是,看看陈家后代的中兴的代表人物陈发科就明白了。陈发科的功夫,并没有真正传到其两子一女手里,更多的是被他的在北京的弟子们继承了。原因我想有两个,一是陈发科本身并没有真正得到太极内功的家传。而是自己到北京后,开阔了眼界,参考了其他门派的功法,逐渐的对陈式老架进行了改造,创造了新架。但他的二子,陈照旭陈照奎当时已经成年离家,独自生活,所以他们虽6也学到的父亲的新架,仍不是陈发科晚年改进的拳架。与拳架最像师父的大徒弟田秀臣传下来的田派陈式新架,有比较明显的不同。这也说明了为何以陈家沟的新架为参考,制定的国家竞赛套路的陈式新架,与北京陈式新架83式,动作有些不同的原因。所以,我认为,陈长兴并非不想将自己的一身本领传给族人,但区区小村子,与其天资相同的俊才,百年能出一个就不错了。在同时代的自己的村子里,再找出一个合适的同族传人,概率上几乎不可能。所以,不管是否情愿,也只能都传给杨露禅了,只有他能理解和接受需要强大悟性的,内功功法这样的高级的玩意儿。这不是孤立现象,杨式吴式等其他太极拳的门派的传承,大抵也全部如此。

吴式太极名家徐致一(1892--1968年)在1927年著《太极拳浅说》中说得很中肯:“三丰之后,得其真传者,始以山右王宗岳见称。王氏述三丰遗论,著《太极拳论》、《功心解》等多篇,说理精妙,言简而赅,今所流传者,实宗其说。”这里指的“今所流传者”,包括当时已知的陈、杨、吴、武、孙五派和古老的赵堡派。例如,陈长兴传杨禄禅,陈清平传武禹襄,都是以王宗岳的拳谱和拳技授受。故六大派都承认王宗岳的功绩。

由此看,《太极拳论》之名为蒋发所定,其后附上之各式名目,也必是在《太极拳论》问世之后的事,并非王宗岳之创编。查蒋发在晚年入陈沟时,曾帮陈王廷将炮捶一路改为陈式太极拳一路的套路,又为开封普救寺创编过“鬼扯攒”的套路,太极拳最早套路的创编者,应是蒋发。

另外,蒋发正式将古之拳名“十三势”,更名为“太极拳”。在王宗岳的系列拳论中,都没有“太极拳”之名,统称之为“十三势”。在蒋发所写的37篇拳解中,也没有“太极拳”之名,但“太极”二字,使用极为频繁,如《太极圈》、《太极进退不已功》、《太极上下名天地》、《太极体用解》、《太极文武解》、《太极懂劲解》、《人身太极解》、《太极分文武三成解》、《太极正功解》、《大小太极解》等等。说明“十三势”这一拳理,是以太极理论为指导的。用“太极”为拳名,体现出其哲理,比起用叫“八门”、“五步”之技法命名更为适当。改名已是大势所趋,蒋发在《大小太极解》中有云:“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此处用“太极之拳”,而不用“太极拳”,即是处在改名为“太极拳”的前夕。该谱最后云:“此不用浊力纯以神行,功效著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盖此意也。”此处引用王宗岳名句“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称王宗岳为“先师”,可知作者是蒋发无疑。后来,蒋发将王宗岳的拳法中对三丰拳诀三、四之释文,抽出来重点推广,赋以《太极拳论》之标题。

除了在理论上,将王宗岳沿用的古之拳名“十三势”更名为“太极拳”,并对原文加以注释和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在实际练习时,蒋发更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首次将“十三势”长拳的单式操演,周而复始,改为定型的太极拳套路:在王宗岳时代,“十三势”(长拳)是没有套路的。蒋发前期著作《五十三势长拳解》中说:“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说明蒋发在前期,尚未有创编套路的思想。

后人陈微明在1930年著《太极答问》中有云:“闻以前太极拳是单式练法而不连贯,不如始于何时,将单练之各式连为一气,以愚意揣之,大约始于王先生宗岳,因先生所作《太权拳论》有各式之名目,系连为一气也,故宗岳先生对于太极拳术,其功绝伟,若不连成一气,恐早失其传矣。”虽然缺乏详细的材料,但基本可以断定,我们今天的各式太极拳的套路的方式,全部是得益于蒋发晚年的发明创造。这种创造性的继承前人的成果,也是一种独创。就像后来的杨露禅改造了老架陈式太极拳,创造出了风格完全不同的杨式太极拳。这种风格的不同,不是杨式和吴式之间的小的改良,而是巨大的飞跃,从本质上将太极拳带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这种本质上的变化,说明了这两位大师的境界之高,超过了常人。相比之下,后来的陈家沟的近代的杰出代表陈发科,也就是搬迁到北京几十年后,直到晚年,才将陈式老架改为新架。新架也就是加了三换掌和退步压肘两个动作,使其行气更加顺畅,动作套路张弛更加合理,并且更加内家拳化和太极拳化。而老架则更具有炮锤的特点,难讲是真正的太极拳。

对于这些太极拳本身的技术特点和科学道理,我将在另一文中,专门加以详细论述。陈发科与杨露禅的师傅陈长兴等一起,都被称作陈家沟的中兴之人,将陈式太极拳传承至今。我最为喜爱陈式太极拳,更是北京陈式太极拳的四代五代传人,从个人角度来说,很想把陈发科先辈也介绍一下。但毕竟相比其他几位,他对太极拳的贡献,略逊一筹。从影响力上考虑,也比较有限,主要是在陈式太极拳的习练者之中。听圈内人也说,陈发科是个好把式,但不是一个好老师。指他自己功夫极高,但属于闷葫芦,说不出来。教学也是主要要求学生弟子们一天打几十遍拳,功到自然成。这种方法,显然比较盲目,不符合科学道理。相比杨式吴式等太极拳的门派,陈式传人在理论上不求甚解,也影响到了陈家沟后辈的成长。号称“四大金刚”的那几位后辈也如此,动作虽然标准,却缺乏内涵。几十年下来,内功看上去几乎毫无进展,使得陈家沟现在的太极拳,有些类似太极操和传统的炮锤。这些也许更像是几百年前的原始太极拳的形态,没有跟上近代太极拳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陈式的陈瑜,拳架内力方面,的确比陈家沟传承的马虹之类的硬邦邦的炮锤好些,但比起杨式吴式的大师们来,仍难说是纯正的太极拳的功法,看上去劲很大,但仍然属于有劲使不出的类型。我猜想,如果当年陈家沟彻底得到了蒋发的太极拳内功的功法的指点和传承,那么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会大不一样。虽然北京陈式比陈家沟的老架,已经柔软内家多了,但如果不以内家功法辅助,到了一定程度,内功仍难以寸进。所以,陈发科的弟子们,虽然功夫都很好,但除了李经梧这个本来是吴氏太极的传人外,太极内功功法方面,都未能达到如汪永泉等杨式吴式传人的高度,令人甚为遗憾。如果时光能倒流,当年的陈王廷也许能对待蒋发更加恭敬有礼,或直接拜入其门下,将王宗岳蒋发的传承全部拿下,就如后日的杨露禅所做的一样。在这一点上,我更加佩服陈长兴的大度和开明,有眼光,不保守。以及杨露禅的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品质,这些和聪颖过人的悟性结合,就造就了天下闻名的杨无敌。所以,我下面一节会谈到他。这些是题外话,回到正题来,简单回顾一下蒋发习武的经过与他的生平。

国内共有多少位精武太极拳大师(我心目中的六位太极拳大师系列2)(2)

蒋发,出生于万历二年(公元 1574年),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之东数里的小留村人。史料中对蒋发的活动的记录不是很多,其中年时期,收过几个徒弟,努力弘扬光大太极门派,扩大太极拳的影响。但他的更多的活动,似乎是进行拳理的研究和创新。据考证,蒋发为了普及王宗岳拳谱,撰写了三十七篇拳解,深入阐述太极拳理。后人吴鉴泉将此套拳解,名之为《太极法说》,其子吴公藻在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中已公之于世。杨振基也证实:陈杨家所存的抄本,于1992年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的附录中全文刊出,供世人共享。现代之拳家,对此谱甚为珍视,可与王宗岳古谱匹配而生辉。

据史料记载,蒋发少时喜武,习外家拳。二十二岁时(1596年)在赵堡街与青少年共同练拳,适遇山西省阳城县小王庄的太极宗师王宗岳一行二人,因投宿赵堡,也在观看少年们的练拳。发现蒋发的习武资质良好,适于培养,当下动了收徒之心,与之攀谈。蒋发何等聪慧,立刻发现对方是少见的高人,当下再三恳求拜师,真诚感动下,得允收徒,带回王家长期培养。

一晃七年过去,蒋发得到王宗岳的倾囊而授,不仅在太极内功、技法拳理方面得真传,也在文才、太极哲理和武德等方面,全面培养,成为文武全才的北派第二代宗师。二十九岁<1603年)满师归里。王宗岳嘱曰:“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教汝不传,是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情教之。若得人不传,犹如绝嗣,能广传更好。”蒋发遵师命,物色人选,弘扬其术。阅二年(1605年),收赵堡街的邢喜怀为徒。代有传人,形成了赵堡太极拳这一古老的门派。

因为蒋发是赵堡人,所以就是赵堡太极拳的第一代掌门。又因传到第四代掌门陈敬柏时,此术传入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在乾隆时代正式兴起。所以,陈、杨、吴三派均属于蒋发的传承。前人李亦畬在《五字诀》的《太极拳小序》中早已说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入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太极拳论”之传入陈家沟,也就是蒋发的间接传承,无可否认。赵堡太极拳传至第七代掌门陈清平,广收门徒,传武禹襄便衍生出武式太极拳,再衍生出孙式太极拳。六大派之远祖均可追溯到蒋发。因此,他亦是北派太极的第二代宗师。

可惜,蒋发的一生,充满坎坷波折。时值明末混世,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因此,农民起义蜂起云涌,以李自成、张献忠为最。在河南也如全国一样,农民被迫造反。蒋发在乱世中,也难以生存,从而投身于登封县以李际遇为首的农民起义队伍之中,任部将。时在1640——1643年间,后因明王朝调动开封、洛阳、襄阳三路大军围攻,李际遇失败身亡,蒋发亡命他乡,隐姓埋名,到处流浪。直到清初,才流落到陈家沟,被陈王廷收留为仆。陈王廷与蒋发曾有一面之遇,即陈王廷与登封之李际遇友善,曾奉官府之命往劝李际遇投降。上山时,与蒋发交手一次。陈王廷与蒋发原为敌对,为何收留蒋发,并供养其晚年生活呢?原因可能是在李际遇所在之玉带山交手时,领略到蒋发的太极拳神秘莫测,既可收为护院拳师,又能得其太极拳之传授。对陈氏有利,故陈王廷对待蒋发,外称为仆,曰蒋把式,内作为友,以便吸取蒋发之太极拳技。蒋发年老,已是古稀之年,无依无靠,只好在陈家沟度过晚年,以终其生。

顺治年间的画像在前边正襟,陈王廷危坐,蒋发端立在身后(下图)

国内共有多少位精武太极拳大师(我心目中的六位太极拳大师系列2)(3)

至于蒋发晚年在陈家沟的生活情况,记载很少,我也只能转摘一下网上的一些文章中的一些描写如下。赵堡的前辈人,为了保存本派名誉,不愿说出蒋发上山造反的历史,掩盖下来,世代相传。蒋发本人也不愿影响他建立的门派,宁愿背井离乡,流落外地。这就是他已经上山造反的后果。蒋发造反失败,在旧社会里“成者为君,败者为寇”,蒋发背上了很沉重的黑锅,他不愿连累弟子外,在民不聊生的时代,徒弟邢、张等人,生活也是贫苦的,蒋发先到陈沟,获得陈王廷赡养终生的礼遇,就不必增加弟子的负担,这是蒋发的自愿。

蒋发在陈王廷家生活,也为报答其赡养之恩,对陈王廷学习太极拳的愿望,也给予指导,并指导其将炮捶头套改造为陈式太极拳一路,也授予双人推手的技术,口授了王宗岳传授的《打手歌》。但是,由于陈王廷地位尊贵,对蒋发没有拜师的追求,蒋发对非门内之人的传授,也内外有别,很可能并未传授太极内功和“王宗岳拳谱”的全部拳法心得。故陈王廷所得太极功夫,尚属初级阶段,只有拳架套路,缺乏心法内功,难以传子传孙,形成两代人的断代。但对陈沟村人,普及了太极拳的初步基础,对其后世人的追求和中兴,也有一定的作用。

据资料记载,西安原宝山先生曾函询陈家沟太极拳学校陈炳先生,了解蒋发的情况及有无碑文留下陈炳先生回函答复:“关于蒋发其人,唯一史证是陈王廷画像。村中古今广传之说为蒋发。为李际遇部将,李事败遭灭,蒋投靠陈王廷,内为仆友,外曰蒋把式。这里的‘把式’是指做工种田之人,如‘车把式’。王廷年老画像时,蒋发曰:公百年之后,尚有人祭奠,惟吾独孑一身,谁人怜亲。陈感慨,运由蒋发立于身后,共享以传。

以上这些资料,有不少都是网上所得,经过本人的整理编辑,比较选择,原封不动的加以引用。但之所以选择这些,而不是观点不同的,也是经过认真思考,和多年的研究的,我认为基本属实。本人作为一名业内人士,主要是练陈式拳的,属于北京陈发科下面的一支,也练过杨式吴式,没必要持有任何门户之见,故意贬低某个门派或者历史和现代人物。对于蒋发这个人物,争论比较大,主要是在于他是不是陈王廷的实际上的师傅,传给了陈家沟太极拳。有的人认为,蒋发就是个奴仆,甚至认为是陈王廷传给了蒋发功夫。这完全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了。 中华传统文化,习武之人,必须讲究武德。做人不能见利忘义,恩将仇报是小人行径,令天下人不齿。我个人认为,蒋发的确感激陈王廷的收留之恩,所以将一些太极拳的招式技法传给了陈家沟,但的确没有真正的全部传授太极的内功和拳理。俗话说:“宁传十手,不传一口”。陈王廷并未放下身段,正式拜蒋发为师,蒋发也不可能将门内的太极拳的真功夫都传出去,这是古时的规矩,可以理解。另一方面,虽然只是凭空推测,陈王廷对蒋发,也许并非真正的亦友亦仆,而是某种程度上,将其当做仆人看待。这样想很残酷,蒋发空有一身好本领,却无真正的用武之地。作为戴罪的逃犯,隐姓埋名,孑然一身,不敢与家人和自己的徒弟们联系,以免连累了他们,断了太极的传承。所以蒋发不甘心,发出了深深的叹息:“自己死后,什么都不会留下,两个画像都没有。”大概是真情流露,让陈王廷也动了恻隐之心,特意让蒋发站在自己的背后,画了那张有名的画像。不论真相如何,过去的陈家沟的陈长兴陈发科等大师的拳,咱们今天已无缘相见。也许是因为陈王廷的资质不够,也许还是蒋发不愿传授,但仅仅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的确好像没有得到王宗岳的太极内功功法,直到今天,仍然全部都是类似内家拳的炮锤,离真正的太极拳,尚有距离。解放初期在北京举行的各派太极拳大师参加的会议时,陈式的陈发科受到很多非议,指他打的陈式并非太极拳,而是炮锤。陈发科的弟子中,也只有李经梧的拳打的另有味道。因为他拜陈发科为师前,原本就是吴式太极拳成名的大家高手。所以才有他的弟子们,推手很像吴式杨式的推手,和陈式推手的技巧为主,有所不同。但也因其与众不同,弟子闫芳惹出了天大的风波。这是后话,暂时按下不表。但蒋发经历的坎坷,看来也非偶然,任何朝代,都有多少英雄受尽磨难,忍辱负重前行。送一首小诗给蒋发宗师,如果能见到今天太极拳的发展,他可以含笑九泉了。

忆蒋发

英雄迟暮,壮心不已。宝刀蒙尘,莫名孤寂。

旧梦未圆,神功难弃。何以解忧,唯有太极。

咕咚点评:如果没有蒋发的承前启后,发扬光大,就没有太极拳的今天。今天所有的太极拳爱好者,都是蒋发的传人。蒋发生前命运多舛,受尽委屈,死后几百年后,应拨开历史的迷雾和尘埃,恢复蒋发太极宗师的太极六派共同祖师的身份和荣耀。蒋发地下九泉有灵,当得慰生前的遗憾。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的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