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国图对照表(南宋画院之首马和之)

导语:马和之是《诗经》画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他之前,已无《诗经》画传世而只见于文字,在他之后,他的《诗经》画作又成了后世画家们争相临摹的经典。

马和之的一生画了多少幅《诗经》画如今我们已不得而知,真假也难以完全分辨,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和之的艺术造诣,他将中国古代绘画中可能出现的山水、人物、花草、鸟虫等形象全部吸取表现在《诗经》画中,并用空灵的构图再现了宋儒的情感和内涵。

诗经与国图对照表(南宋画院之首马和之)(1)

《唐风·鸨羽》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就是不读《诗经》,便不懂如何说话。

作为儒家经典,古代以《诗经》为主题的画作也不在少数,如刘褒、卫协、张墨等都画过诗经图,但这些作品均已不复存在,因此目前世人见到最早的《诗经图》便属马和之的了。

作为文人画家,马和之以文人意趣统摄画作,他所绘的《诗经图》,超越了名物图、释义图的层面,成为意蕴深远的诗意图。

诗经与国图对照表(南宋画院之首马和之)(2)

《唐风·采苓》

笔法飘逸,以韵见长

《画继补遗》记载,马和之《诗经图》在“颇合上意”的同时,“笔法飘逸,务去华藻”。

马和之,钱塘人,南宋画家,近师李唐,继而上追李公麟、李成、郭熙、孙卫、吴道子、王维、顾恺之等人。其画风既有李公麟的秀润,又有吴道子的磊落。

诗经与国图对照表(南宋画院之首马和之)(3)

《唐风·扬之水》

关于他的身份历来多有争议,有说他是御前画院画家之首的,有说他是进士的,还有说他是工部侍郎的,但不论他是什么身份,都不影响他和他的《诗经图》在画史中的地位。

虽然马和之的《诗经图》被归类为人物故事画,但是,马和之注重以文人意趣来统摄画面,很多作品以山水、花鸟为主体,并不着力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刻画,笔墨简淡飘逸,意境空灵高远,不但突破了南宋画院的写实画风,还具有了文人画的抽象写意特征,因此后世多以“高妙”“逸格”来评价,并推崇备至。

诗经与国图对照表(南宋画院之首马和之)(4)

《唐风·杕杜》

而这都得益于他所独创的蚂蟥描。这种笔法是马和之改造了吴道子的兰叶描而来,它是依据笔迹形状命名,“所画的线条两头轻中间重,并且线条时断时续,人称蚂蝗描”。

如果说吴道子画以气为主,那么马和之则是以韵见长。他常用一组或正或反的抛物线进行人物造型,营造出风由下而上飘扬飞荡的视觉效果。

诗经与国图对照表(南宋画院之首马和之)(5)

《唐风·有杕之杜》

加上皴与皴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结实,而常有意到笔不到的虚空,人之形体以及衣服在由下往上的鼓荡中,变得灵动而摇曳,仿佛这种飘摇之风再猛一些,卷轴上浓墨、淡墨聚成之点、线就会随风散去,复归于虚无。

所以他的画是活泼飘逸的,仿佛所有的树木、花草,人物的衣褶都在摇动着,但整幅画的氛围却是萦绕着一股静谧之气。

诗经与国图对照表(南宋画院之首马和之)(6)

《唐风·羔裘》

《诗经图》中的空、静、幽

单从绘画作品来看,马和之的画风与他同时期其他画家有较大的差别。他仿佛完全忽视当时宫廷的流行画风,沉迷于其不落世俗窠臼的绘画实践,在南宋宫廷画院中自得其乐。

马和之《诗经图》给观者带来的体验大抵可概括为“空”、“静”、“幽”三个方面。

诗经与国图对照表(南宋画院之首马和之)(7)

《唐风·无衣》

“空”主要体现在简练而又留人遐想的构图上,《诗经图》的画面大多情况极其简约,背景多做留白处理,令有限的画面人物或场景元素经过他的布局、描写,反而承载更多的容量,使得画面意境更加丰富,达到了以少胜多的境界。

他的用笔看似随意奔放,但实际极为精妙,可谓“惜墨如金”,而且画中的色彩只占了极为有限的部分,然而似乎又恰到好处。

诗经与国图对照表(南宋画院之首马和之)(8)

《唐风·绸缪》

如《唐风绸缪》,主要对近处的山涧和人物做刻画,远处皆做空白处理。画面一樵夫在山坡上仰头远望,而目光所及的这片空白却是画面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将观者的思绪和目光一并引向画面没有触及到的意蕴中。

又有《豳风·九晟》,画面中段汪洋隔水,远处点染坡地,近处一角小岸,以这种平远的形式的构图将整个画面空间延伸到画外。与其非常相似的还有《鹿鸣鱼丽》,也是同样的构图方式。

诗经与国图对照表(南宋画院之首马和之)(9)

《豳风·九晟》

“静”和“幽”同样也成为马和之《诗经图》特色的一部分,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会不觉身临其中,看着画仿佛就能呼吸到丛林里的新鲜空气,看到远处的悠游白云、绵延高山。

而中国画的旨趣也在于此,一如徐渭、八大这样高明的画家一般,笔墨只是形式,而笔墨的内涵则是图像之外的生命表达。

诗经与国图对照表(南宋画院之首马和之)(10)

《小雅·鹿鸣之什》

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文化修养外,还需要有高超的空间处理技巧。马和之除了善于运用“平远”之法外,还精于阔远、迷远和幽远。

北宋郭熙曾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对山水画空间问题提出了三远。而后韩拙又在这“三远”外加了“阔远、迷远、幽远”,丰富了绘画的空间表现。

诗经与国图对照表(南宋画院之首马和之)(11)

《小雅·南有嘉鱼》

阔远、迷远、幽远是在平远的基础上向画面深处延伸,向迷离的空间拓展,而借用这种空间法则所表现出来的绘画通常雾霭蒙蒙,极为符合北宋文人提倡的那种平淡而又有言之不尽的意味。

马和之正是寻得其中的意味,这种空间构成被他大量地运用在《诗经图》中。

如“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有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中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小景,画面都透露着这样的景致,这种烟雾缥缈的纵横,让画面空间视角变得非常广阔,以至整个画面的意境一直延伸至画外。

诗经与国图对照表(南宋画院之首马和之)(12)

《唐风·椒聊》

结语:

马和之是《诗经》画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他之前,已无《诗经》画传世而只见于文字,在他之后,他的《诗经》画作又成了后世画家们争相临摹的经典。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