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历史教研组简介(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教师晨曦)

历史概念意指对一目、一节课、一个专题(单元)、一个模块乃至整个高中历史课程知识能起到统领、主导作用的概念。和初中历史教学相比,高中历史课本明显减少并简化了历史基础知识,更注重强调历史概念和历史理论的分析,倡导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思维能力。从现有的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安排来看,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明确了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核心概念。

据统计,人教版教材必修(Ⅰ)(Ⅱ)(Ⅲ)个学习模块明确要求掌握的概念分别达到88、71和74个,选修(Ⅰ)(Ⅳ)在导入中提到的核心概念分别是61和52个。因而如何更好地教授和落实历史概念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笔者试图在新课程标准颁布的大背景下,力求在历史概念解读与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养成。

本文试图以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高三复习课为例,总结以下心得体会,抛砖引玉,以期和同行之间进行交流探讨。

一、培养时空观念——历史核心概念体系化

历史概念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而某个历史概念抽象程度越高,学生理解起来就越困难,老师在课堂中也难以讲清。实际上,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是形象与抽象的结合。美国教育专家保罗埃金指出:"问题常常可以通过具体化或形象化的实例来解决。"而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对学生做如下要求:"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据此要求,笔者于课前布置学生以概念导图形式呈现历史概念,要求学生将一个历史概念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予以联系整合,从而更好地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并能有效地同化相关概念,深化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将历史事物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观察和认识,探寻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运用时空观念分析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以本课为例,本课所涉及的历史概念即为"冷战",其在高中历史中地位非凡。从狭义上而言,"冷战"所指美苏两国由同盟走向对峙这一的历史过程。但从广义上来看,"冷战"涵盖了整个二战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苏联体制改革、70年代以来日本和欧洲经济的崛起、新中国外交思路的转变都和"冷战"有着一定的关系,而时至今日,"冷战思维""冷战阴影"更是经常见诸报端,可见它对当前的国际政治关系仍然影响深远。

(一)交流分享:我眼中的冷战

教师:"冷战"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作为高三的学生,我想在讲课之前,我想请大家能不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你对"冷战"的理解。

设计意图:在课堂的开始,以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来畅谈他们对冷战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有两个意图:第一,通过学生的阐述,让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进行适当调整,避免知识的重复教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其次,以"说出来"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内化巩固,并形成严密逻辑体系的重要阶段。最后,经过学生略带感性和粗线条的描述,为接下来老师教授形成理性认识奠定重要基础。

(二)两极对抗:冷战的定义

教师:我们在学习一个觉得比较困难比较深奥的概念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对这个核心概念进行拆分。比如对于"冷战"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时间、国家、范围、形式、内容五个重要要素。并分别对此解读。下面我请同学回答一下这五个要素的内涵。

生:时间:二战后到九十年代初;国家:以美苏为首两大集团;范围:全球;形式:"冷"除直接战争之外,"战"指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的对抗争夺。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落实历史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首先教会学生拆分概念这一思路,然后引导并且提示这一概念的构成要素,从而便于学生直观而形象理解这个概念,并借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运用概念同化方式进行教学。

(三)横岭侧峰:冷战的过程

教师:在学习并掌握了冷战的定义之后,接下来我们将共同学习冷战的过程。在原有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从政治角度来学习"冷战",实际上作为二战后将近半个世纪的重要历史事件,冷战对对世界政治、经济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果以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呈现冷战和世界史关系,同学们又有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呢?

深圳中学历史教研组简介(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教师晨曦)(1)

生:(展示思维导图)我们组将"冷战"的过程分成四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三个时间段,其中四十年代的美苏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一系列对峙,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而六七十年代期间,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造成实力大规模的削弱,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崛起,因而世界多极化趋势初现端倪,到了苏联解体之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发展。

师: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清晰,更难得的是他将孤立的"冷战"和整个二战后的世界政治局势的变化结合在了一起,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见解呢?

深圳中学历史教研组简介(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教师晨曦)(2)

生:(展示思维导图)我们组认为"冷战"涵盖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他们分别是冷战爆发的原因、冷战的具体表现、美苏之间关系变化、冷战的影响、冷战的启示以及冷战对"冷战"下的中国。我认为"冷战"并不是美苏之间孤立的斗争,实际上它的发展对新中国外交政策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一边倒"政策、比如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实际上都和"冷战"有着密切的联系。

师:那么通过这份分析你认为从"一边倒"政策到中美关系的缓和,反映出中国外交发展什么特点?

生:我认为新中国的制定的外交政策越来越成熟,更能够符合本国的根本利益,也同时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检查、修正和完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可以通过图示方面将各类概念连接而成并形成知识网络,这种形象化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架构学生对时空观念和空间观念的基本认识,从而将历史概念体系化。

二、历史解释:历史核心概念内涵化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新版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解释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指导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的解释,并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因此,在我们复习历史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老师应"充分汲取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合理吸收史学阅读成果中提炼出核心观点,体现出史学阅读成果和学情、学法的有机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深化理解原有的历史概念,拓宽其对历史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并藉此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史料研读能力以及历史思维能力。

以本课为例,在第一环节"化友为敌:冷战的起源"部分,笔者选取了美苏两国学者对于"冷战"的主流观点,在讲解清楚这一概念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

师:冷战的起源是分析美苏从战时同盟转变为对手和敌人的原因。那么冷战究竟为何会爆发?长期以来,美苏两国各执一词,接下来我们就了解一些美苏两国学术界一些主流观点。

材料1:冷战初期,美国政府认为,苏联应对冷战的产生负责。因为苏联是一个注重军事和侵略的国家,具有沙俄扩展主义传统。而美国所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苏联侵略的勇敢和根本的反击"。而苏联方面则认为美国是出于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恐惧,是镇压、破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需要。——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2:冷战结束后,美国历史学家加迪斯认为冷战的起因要从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各国相互作用进行多层次的研究,研究美苏建立各自帝国的方式及其差异,他特别强调美国战后对"现实政治"的追求,只要斯大林掌权冷战就不可避免。——戴超武《"新冷战史"与冷战后美国外交史学思潮的发展》

师:通过阅读,你认为以上这两段史料在描述冷战起源的问题上有什么特点?

生:美苏两国都站在本国利益的角度批评指责对方,因而不够客观。

生: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国对于"冷战"的看法愈发公正客观,但仍然不全面。

在总结提升环节,笔者引入"冷战对二战后全球化做出了贡献"这一最新的历史观点,实际上意在突破学生的传统思维局限,加强学生对于历史横向联系,将"冷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重要的概念进行有效的联系,从而拓宽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师:提到冷战,传统观点认为冷战对于二战后的世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有人认为冷战将世界分裂成两个方面,极大破坏了世界的和平。那么冷战有没有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呢?我们看一组学术界最新的资料。

材料1:欧洲1792—1945年的153年中发生了23场战争,平均造成2820万人死亡。但冷战期间欧洲没有发生一场战争。——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

生:从这段材料所提供的数据来看,冷战虽然伴随着热战,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世界处在一种相对和平的状态。

材料2:冷战的最终作用是一体化而非一体化,虽然它造成了东西方深刻的分裂,但是这种分裂却为西方内部的一体化整合服务。并且潜在地为冷战后形成单一的全球体系作出贡献。——叶江《大变局—冷战与全球化》

师:谁来告诉我二战后美国推动"西方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体现?

生:美国对欧洲的援助,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这就为它走向联合奠定了重要的物质保障。而二战后由美国所倡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虽然保障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但是使得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材料3:冷战期间,资本主义为避免大危机再次发生,纷纷改变形象,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广泛福利制度。——白建才《美苏冷战史》

生:二战结束后,美国继续加大了对本国经济的干预,而苏联也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

这实际上也体现出美苏两国并非完全的对峙,至少经济政策方面两国有着一定的借鉴。

设计意图:历史概念的学习不仅在于历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在于历史解释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阅读史料,知道了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的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从而学会透过历史表象发现其根本问题的能力。笔者一贯主张在高三的复习课上不应仅仅只把重心和时间花在基础知识的巩固上,更应该在大时间跨度的复习里,更好地落实和提升学生解读、辨析史料的能力,教会学生历史分析思路和方法,通过历史解释和史料互证将历史概念内涵化。

三、家国情怀——历史概念现实化

葛兆光教授曾说过"历史真正的普遍意义仍然在于布罗代尔所说的'国民意识'的建构,用一个比喻形容,历史仿佛给人们提供着关于'故乡'的回忆……使人们一想起故乡就觉得亲切,使互不相识的人一听到共同的故乡就有'同乡'甚至'同根'的感觉,'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即使是在很远的地方,也始终存在着眷念,这就是历史的价值。"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中学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落实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教育,增强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在本课最后环节,笔者将"冷战"这一概念从历史引入现实。

师: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冷战思维和由冷战所构筑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准则依然产生深刻影响的今天。比如当前备受关注的中美贸易战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它也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遏制一种手段。那么请你谈谈崛起之时的中国应该拥有怎样的大国智慧?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又该肩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总之,笔者在自己有限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中感觉到,在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中贯穿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思考,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解读历史概念,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掌握历史的能力,还能够有助于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落实,从而更好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设计以及学生素养的发展。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经常会被学生问到:"老师,学习历史究竟有什么作用?"我的回答是:"无用乃大用!"诚然,历史无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历史至少能够带给我们在现实面前一些启迪和思考,历史能够引导我们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同样历史也能够带给我们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我想,作为一个历史老师,始终应心怀高尚教育的情怀,做学生精神世界的引路人和同行者。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教育类刊物,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