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魏风伐檀原文及赏析(诗经国风曹风)

《诗经·国风·曹风·鳲鸠》学习之一五二

鳲鸠1在桑,其子七兮。淑人2君子3,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鳲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4伊骐5。

鳲鸠在桑,其子在棘6。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7,正是四国。

鳲鸠在桑,其子在榛8。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译:

鳲鸠巢穴在桑林,其子有七需哺育。淑人君子共一心,仪容端庄如一兮。仪容端庄如一兮,结成一心不离散。

鳲鸠巢穴在桑林,带子学习梅精神。淑人君子共一心,白丝腰带不离身。白丝腰带不离身,文冠礼帽头上戴。

鳲鸠巢穴在桑林,练习棘中采枣果。淑人君子共一心,仪容端庄不更样。仪容端庄不更样,四方国家有榜样。

鳲鸠巢穴在桑林,带子榛林修虔礼。淑人君子共一心,国人敬仰作榜样。国人敬仰作榜样,怎不祝他万万年?

诗经魏风伐檀原文及赏析(诗经国风曹风)(1)

《布谷鸟》照片来自头条,敬谢!

注:1.鳲(shī音尸)鸠:即布谷鸟。

2.淑人:闲雅贞静的女子。3.君子:有德的男子。

4.弁:(biàn音边)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这里特指礼帽。

5.骐:(qí音祈)青黑色的马,这里指文冠。6.棘:酸枣树,茎上多刺。

7.忒:(tè音特),更也,差也。(tuī音推),过也。这里指前者。

8.榛:(zhēn音贞)榛木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御孙曰:‘男贽(zhì音至)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而由夫人乱之,无乃不可乎!’”男人是讲卑尊的,女子只讲虔诚就行了。

诗经魏风伐檀原文及赏析(诗经国风曹风)(2)

《布谷鸟》照片来自头条,敬谢!

议:这首诗的创作思想为方家所认可,属于正统之诗,并被多次形容,诗经罕有,实乃不易。那么,我们查看究竟是什么文章在传颂呢?

第一篇:《礼记·大学》的点睛之笔,为什么说它是点睛之笔?因为它在讲述,尧、舜用仁爱治理天下,百姓跟着仁爱。桀、纣用暴虐治理天下,百姓跟着暴虐。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行为相勃,百姓是不会服从的。它的形容是这样的: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他作父亲、儿子、兄长、弟弟时行为是楷模,百姓就会效法。这是治理国家,先管理家庭。这是真正“齐家、治国”的理念。

第二篇:《孝经·圣治》的结尾总结形容,“《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在讲述什么事?孔子在对弟子曾子的讲解:

一是在天地万物之间,人类物种最为珍贵;

二是人类行为何为重要?没有比孝敬更重要的事了;

三是尊敬父亲最大的事,没有比祭祖时,配享天帝更大的了,周公就做到了,所以孔子常梦周公。主要是学习他的为人处世。

因为中国几千年的所有教育,都是从这根“孝道”血脉中生发出来的,没有这根血脉的辨识是不能知道“温、良、恭、俭、让”的意义。

回到本诗,布谷鸟乃仁慈之鸟,有杜甫的“布谷处处催春种”名句传世。这里的“淑人君子”要注意:不是说单个的一个人,而是男女主人翁,是“齐家”的一家人,所谓《易经·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是指夫妻同心的力量,当然也可以是二人密切配合之力量,文字之解,千万不要把文字读死,否则古文还是不读为好。

本诗的第一章是父母养育孩子时同心同德之状态,犹如“春蚕”;第二章是对男女孩子共同之教育,学习梅之风骨;第三章是对男孩子的教育,在多刺的酸枣树采摘食物,记住那种战战兢兢生存之状,才会有恭敬之心;第四章是对女孩子的教育,学习礼仪,因为女孩出嫁的礼物为榛子、栗子、枣子、干肉。在内修的基础上,男子的教育是尊卑关系,女子的教育是虔诚待人,这样叫齐家,家齐方可治国。是对男女主人都有要求呵。

现代人对这种关系很不以为然,人类总是群居性的,总需要秩序,明确这种关系,至少可以自保,自保就保了家,能够保家的基础上,才能知道保国,否则,死在哪里都不知道,一切真是无从谈起。

丁酉年腊月十三

诗经魏风伐檀原文及赏析(诗经国风曹风)(3)

《桑树》照片来自头条,敬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