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戏金蟾文物(明清刘海戏金蟾)

福禄散人间——市博物馆馆藏明清“刘海戏金蟾”造像,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刘海戏金蟾文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刘海戏金蟾文物(明清刘海戏金蟾)

刘海戏金蟾文物

福禄散人间

——市博物馆馆藏明清“刘海戏金蟾”造像

文/王太职

“刘海戏金蟾”和“刘海撒金钱”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天水市博物馆馆藏两件典型的明清时期造像,对人们了解早期“刘海戏金蟾”故事以及造型有很大帮助。

一件为明代铜带座“刘海戏金蟾”造像(右图)。刘海为一青年形象,头发中分,笑容灿烂,坦胸露腹,右足独立于卷云形六角座上,右手持三足蟾蜍,左手高举,手捏圆珠,衣角及袖口飘摆,身上环绕长带,直垂脚下。身背葫芦。高31厘米。

另一件为清“刘海戏金蟾”造像。亦可称为“刘海撒金钱”造像。刘海为一孩童形象,笑容可掬,袒胸露腹,右足独立于金蟾之上。两手上举,执一串金钱,金钱之上连接一枝花叶。金蟾为座,可与刘海拆分。

关于刘海的原型,多数研究者观点基本一致,认为是五代后梁时期的刘玄英。目前所知最早记载见于明代嘉靖时期的《陕西通志》、万历年间刊刻的《湖广总志》和《列仙全传》。

《湖广总志》和《列仙全传》记载:“刘玄英,燕地广陵人,号海蟾子,初名操。后得道改图二称焉明……”

早期,即宋元时期,刘海形象为老年和中年;明代出现了青年形象。至于青年形象的创作来源,也许和民间流传的刘海的爱情故事有关,在古代只有在青年身上才能发生那么浪漫离奇的爱情故事。刘海少年及顽童形象也在明代较多出现,应是清代大为流行的吉祥画上刘海形象的源头。有研究者认为,刘海的孩童形象可能是受到佛教中“善财童子”的启示。佛教中的善财童子有很多珍奇财宝,但他视为粪土,潜心修行,终成菩萨。这与刘玄英经历相似,两者能够结合在一起也合情合理。

此类题材文物的发展了近千年,由早期的数量较小、种类单一到今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特别是当今民间对于此一题材的创造是令人眼花缭乱,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也很难总结出一个发展规律。明代中期可以说是此类文物发展的转折点,不管是文物的类型、图像的组合、用途还是民间寓意都有了明显的扩展。

经过了清代民国的发展到现在,此类题材的艺术品或工艺品基本上集中反映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尤其体现了商业信仰风俗中招财进宝和财源广进的观念与愿望。与早期所要传达的不为利禄、散财济贫等价值理念完全不同了。对这一题材文物深入的认识,在宗教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