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吃糖有助于思考(对盐和糖的认识)

为什么吃糖有助于思考(对盐和糖的认识)(1)

盐和糖,这两个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离不开的角色,竟然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从爱得死去活来到恨得要命。

我们对它们,先是顶礼膜拜,奉若神明,几乎捧上了天。然后则是始乱终弃,大加挞罚,避之唯恐不及。

我们对盐和糖的认识,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反转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请大家慢慢看来。

我们先说盐再说糖。

为什么吃糖有助于思考(对盐和糖的认识)(2)

盐,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人们的餐桌上,请问哪一道菜中没有盐呢?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每一道菜中如果没有了盐,滋味会怎么样呢?

盐所带来的咸味,是中国人最偏爱的味道。一份关于中国人口味的调查显示,“咸”以高达66.5%的得票率击败了“辣”和“甜””。

为什么吃糖有助于思考(对盐和糖的认识)(3)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饮食中,盐是烹饪佐料里必不可少的,因为人都需要摄入盐分来保持体力。

还记得电影《闪闪的红星》中,为了让被困山上的红军战士吃上食盐,潘冬子机智地将浸过食盐水的棉袄裹在身上,躲过敌人的搜查,带进山中。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盐是那么的宝贵。

在其他国家,盐也是那么重要。在古代俄罗斯,面包和盐象征着富足和健康,所以主人会身着盛装,摆放一桌盛宴,并将一两块面包和盐献给客人。

如今,盐已经不再是稀缺物品。然而,在中世纪的俄罗斯,盐的价格相当昂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的。在17世纪中叶,盐价上涨曾导致莫斯科发生骚乱。盐税在19世纪末被彻底废除之后,盐才成为人人买得起的必需品。这就是俄罗斯人在特殊场合会呈上盐的原因。

俄罗斯新婚夫妇的父母会在婚礼仪式结束后,用面包和盐迎接自己的孩子们。丈夫和妻子会掰下一块面包,蘸上盐,互相喂食。这表明他们已经准备好分担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并承诺永远照顾彼此。

为什么吃糖有助于思考(对盐和糖的认识)(4)

盐不只是一种调味品,它还是国家的一种战略物资。

《管子·海王篇》中说:国家征房屋税,人们会毁掉房屋;征树木税,人们会砍掉树木;征六畜税,人们会杀掉牲畜;征人口税,人们会拒绝生育。只有国家垄断食盐,人民才无法逃避。因此,盐就成为最理想的税收工具。人人都离不开盐,这就决定了谁也逃不了税收。

正是因为中国古代政府掌控了盐,才有财力来维持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盐的看法发生了180度的反转。

有研究统计了2009-2012年中国20个省市的食盐摄入量及钠摄入总量,结果显示:平均每个健康成年人一天要摄入9.1克盐,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盐摄入量不应超过5g。

现在医学常识也告诉我们,盐吃多了,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1. 常年高盐饮食容易导致高血压;

2. 高盐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增加中风的风险;

4. 诱发胃癌。

2013年,有专业学者分析中国高盐饮食导致的疾病负担后发现,中国因高盐饮食导致的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6%,因高盐饮食导致的死亡共计1176553例,且年龄在50-69岁之间的人因高盐饮食导致的死亡比例最高。

于是,盐,成了众矢之的。

我们再来看糖的命运。

为什么吃糖有助于思考(对盐和糖的认识)(5)

为什么吃糖有助于思考(对盐和糖的认识)(6)

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甜蜜的象征。

中国人结婚要撒喜糖。在以前,小伙伴之间表达友谊的最隆重的方式,就是给对方一颗糖。

有一个故事,忘记是从那里看的了,说的是一个挺困难的时代,不知是在集中营还是三年困难时期,有姐弟二人艰难地活着。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得到一块糖,有塑料包着的方块糖,二人视如珍宝,每当难受和绝望的时候,就拿出来舔一下。这块糖他们吃了一年多,每一天的坚持,都是为了下一次舌尖同糖块的轻触,最后他们终于活了下来。每当我吃甜的东西,都会想起这个故事,我们习以为常的甜味,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竟然可以成为支撑人们忍受煎熬,继续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1947年季羡林去济南走亲访友时,国民党高级将领王耀武邀请他回山东工作,并派人给他家送去了面粉、白糖等礼物,王的车队惊动了佛山街,季氏从此名声大振。

糖,在上个世纪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六、七十年代,算是最好的营养品之一,相当紧俏。一个季度一个人才配发一二两,按票购买,而且一般只能买到黄褐色红糖。精加工的白砂糖、冰糖更加紧俏,只有妇女生小孩、居民生大病住院以及享受特供的人员,才能凭“特供糖票”买到一些。农业人口几乎没有定量供应,只能靠出售粮食和农副产品,得到奖售糖票。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高粱饴还是过年才能吃到的奢侈品。

把白糖或者糖果作为礼物、特产馈赠亲友的习惯,也是进入21世纪之后才逐渐消弭的。现在的人们虽然不送糖了,但跑到国外旅游,还是会带来一堆榴莲酥、凤梨酥之类的送人吧。

为什么吃糖有助于思考(对盐和糖的认识)(7)

吃糖,是很多人的喜好,包括一些名人。

鲁迅先生就很爱吃甜食。他在北京任职期间,每月拿到工资之后,要去法国面包房买四十个奶油蛋糕。当时,奶油蛋糕一银元20个,上世纪20年代北京的物价,一银元可以买到三十多斤上好的大米,据此折算,奶油蛋糕的价钱可谓不菲。不过据说这是他孝敬母亲的,鲁迅先生自己则更喜欢满族的甜食——沙琪玛。

一代才女张爱玲对甜食的爱好深入骨髓。年幼的张爱玲,有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去起士林餐厅吃奶油蛋糕,早餐喜欢吃的是现磨咖啡配奶油面包。

国学大师王国维对于甜食更是爱不释手。他的卧室里摆着一个朱红的大柜子,上面两层专门为他放置各类零食和甜点。柜门打开,里面琳琅满目,简直就是一家小型的糖果店!有焦切糖、小桃片、云片糕、酥糖等苏式茶点,还有红枣、蜜枣、花生糖,当然也少不了北京特产茯苓饼。王国维的夫人,每个月都会从清华园进城采买零食和日用品,每次都拉回满满一洋车的甜食。

实际上,就在人们对糖钟爱有加的同时,一股警惕和反思的暗流一直在涌动。

古希腊人认为, 糖消磨了人的意志,使食用者犯困,是“甜蜜的恶魔”。

2008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和神经学科的研究者,做了一个有关“糖瘾”的研究:让老鼠经常性吃糖,然后就不再喂糖了。断糖之后,老鼠开始变得疯狂、焦虑、烦躁,不喜欢动,不去迷宫探索,只是喜欢呆在一个地方,闷闷不乐。

众所周知,毒品能让人上瘾,殊不知,糖也是如此。

2012年2月,美国权威专家,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杂志的一篇题为《糖的毒性真相》的文章指出:糖就像烟草和酒精一样,是一种有潜在危害且容易上瘾的物质,就像烟瘾一样,吃糖的人会越来越爱吃糖。

让人想不到的是,吃甜食和吸毒,对大脑的刺激居然是一样的,糖瘾犯了,犹如毒瘾。

2016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科研人员,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内科杂志》发表论文,揭露美国制糖业的黑幕。

该文章指出,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肥胖、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升高,有研究认为高糖、高脂肪是“罪魁祸首”。

于是,美国制糖业为了利益,便收买了一批科学家,让他们发表对糖有利的研究论文,把锅都甩到脂肪身上,弱化与糖的关联。

制糖业收买的其中一名营养学教授,正是美国第一版膳食指南的起草者。直到2016年发布的第八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才首次限制添加糖的摄入量。

逐渐地,人们开始关注糖对人身体的危害。

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的一篇文章表示,诱发高血压的罪魁祸首或许不是盐,而是糖分。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喝三次以上含糖饮料会让人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87%;与不喝含糖饮料的人相比,喝含糖饮料会让人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26%~70%。

人们还发现了糖的其他危害性:

  1. 加快皮肤老化速度;
  2. 造成龋齿;
  3. 易引起骨质疏松和近视;
  4. 引起肝病或心脏病。

简而言之,吃糖会让你变老,变胖,变傻,早亡!

为什么吃糖有助于思考(对盐和糖的认识)(8)

讲完了我们对于盐和糖的认识,接下来说几点拙见。

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总会有变化的。科技在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认识水平也在变化,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就会多角度、多维度、更深刻。

比如,中国北方人以面粉为“细粮”,祖祖辈辈对各种各样的面食有很深的感情。然而,有一本书却几乎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谷物大脑》,这本书来自于一位神经学医生,其核心观点与我们的认知大相径庭。他说,真正危害我们健康(尤其是大脑健康)的食品不是脂肪,不是胆固醇,而是谷物(麸质,比如面粉、面包)以及各种碳水化合物(比如糖)。作者认为,现代人类之所以会被肥胖、心脏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等各类慢性疾病困扰,罪魁祸首就在于“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在他看来,现代人吃了太多高碳水化合物,特别是含有麸质的面食,进而触发了各种炎症。

看了这本书,人们惊呼:这还让不让我们吃馒头大饼了?

第二,每种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说白了,什么事儿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这是事物的二元性。盐和糖是这样,其他事物也是这样。

比如塑料,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工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仿佛离开了塑料我们就会举步维艰。但是,英国《卫报》评出了“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获此殊荣的,就是人们每天大量使用的塑料袋。大量弃置的塑料袋垃圾,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第三,我们还回到盐和糖的话题上来,我觉得对它们最恰如其分的认识还是得回归“中庸之道”。人们戏说,离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我们对待盐和糖也是这样,“寡”和“滥”是走极端,都是错误的。不偏不倚,物尽其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其价值。

第四,对盐和糖的认识,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借鉴意义。我是当老师的,说着说着就犯了职业病,什么事儿都能和教育挂上钩。

如果把盐对应于“适口的滋味”,把糖对应于“甜蜜的爱”,我们的家长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所给予的“适口的滋味”和“甜蜜的爱”是不是太多了?上文已经谈过了,盐和糖过度食用可是有害的呀!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父母忙于上班,忙于劳动,无暇顾及孩子,等于散养,可这一批人照样都长大了,甚至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八九十年代以后,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生活条件好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重视了,家长花在孩子身上的精力,跟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许许多多的“问题孩子”却一个个冒了出来。

这不得不让我们问个为什么。

把自己所拥有的最好的资源都给孩子,这是所有家长的共性。这并不是错误。

可是——

孩子喜欢什么,最享受什么,我们就给他们什么,譬如:好吃的、好玩的、游戏、手机、生日宴会……

孩子不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我们就全都替他们挡住,譬如:做家务、跑步、写日记、做志愿者……

如果我们真的这样教育孩子,那最终是成就了他还是害了他呢?

为什么吃糖有助于思考(对盐和糖的认识)(9)

2021年2月1日 下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