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大全吉林二人转正戏(风大河干二人转扭得欢)

二人转的经典剧目《小拜年》可谓是家喻户晓,“正月里来是新年/大年初一头一天/家家团圆会/少的给老的拜年”欢快的二人转歌舞仿佛使人们一瞬间就穿越到过年的热闹场景之中。二人转作为东北民间戏曲的一个分支,它就像是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它好看、好听、好懂,听起来热闹,品起来对味,寻思起来开窍。二人转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台上和台下打成一片,共同沉浸在自娱娱人、同欢同乐、共悲共喜的气氛之中。

对于人们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在东北却有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可以看出二人转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二人转唱的是东北调,说的是庄稼话,跳的是秧歌舞,演的是大家愿意听、乐意看的故事,乡情感人、乡音悦耳,是东北人民性格的写照,以其简洁朴实的表演和幽默风趣的风格而闻名,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观众。

二人转简介

二人转是东北文化中一门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门类。对于二人转的形态,通常说法是“一树三枝”,单(单出头)、双(双玩艺儿)、戏(拉场戏)。“双玩艺儿”是二人转的基本形态,亦即狭义的二人转。彩扮的一男一女,又唱又说又扮又舞,跳进跳出地共同表演一个叙述兼代言的诗体的故事。艺谚有“装龙像龙,装虎像虎”、“千军万马,全凭咱俩”、“二人转,二人转,俩人演给大家看。”二人转在东北大地已经“转”了近三百年,它越“转”越盛,越“转”综合程度越高,不断地创新、发展。在 2006 年,二人转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二人转不仅成为了地方文化的身份标识 ,而且还成为东北人招待客人的一道 “特色菜”。

二人转手持道具--扇子

二人转大全吉林二人转正戏(风大河干二人转扭得欢)(1)

二人转手持道具--大板

二人转更讲究通过演情和唱情,表达对于封建婚姻的反抗。在《大西厢》里,莺莺的深情,张生的钟情,红娘的热情可以说是描写的淋漓尽致。如其中的一个片段:“你我好比连理枝被风吹散/各分左右/你我好比比目鱼被浪打翻/各分一旁/你好比镜中花/有花无影/我好比池中鱼/久卧池塘/…真叫人割不断的相思,砍不断的情长。”二人转以讲故事的角度对儒家宗法制度提出了明确的挑战,在这种制度下,农民、女性被置于阶级等级结构的底层。而在戏剧所描写的另类世界中,农民和女性成功地把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二人转中还出现了大量的东北方言,如 “得瑟”、 “磕碜”、 “虎了吧唧”、 “虚头巴脑”、 “那嘎达”、 “二椅子”、“贼好”、 “带劲儿” “可劲造” “显摆”、 “山炮”“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等,二人转艺人运用这些形象的东北方言来夸大自己的情感,再配之火热的形体动作、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营造一种欢快的现场气氛,观众们在笑声中取得片刻的欢乐,生活得到了疏解,消磨难熬的岁月。二人转是狂欢化的戏剧形式,它的形体动作是解放的、爆发的,它的节奏是强烈的、自由的,它的气氛是火热的、向上的、振奋的。

继古唱今

二人转具有吸纳百川的功能。一般来说老百姓喜欢什么就来什么,想看什么就演什么。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化 ,二人转同样需要更新和转变。如今二人转的曲牌新了,伴奏乐器多了,还有千变万化的灯光在舞台的运用,使得二人转从农村唱到城市,从东北人爱听唱到全国人民都爱听。再加上《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电视剧的热播,以及本山传媒公司、刘老根大舞台等诸多二人转演出,使二人转的影响不断扩大,引发东北以外其他地方人们的好奇和新鲜感,使得很多来东北旅游的游客纷纷走进二人转剧场,带来一场精神上的盛宴,体验一次具有浓郁东北文化特色的歌舞表演。在现代社会,二人转利用现代技术使二人转的灵魂和神韵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保持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不为别人所代替的美。

二人转大全吉林二人转正戏(风大河干二人转扭得欢)(2)

总结

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古老的民间地方艺术,是饱含东北精神的艺术形式。尽管关于二人转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是二人转艺术从产生到现在,在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在东北三省、河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始终保持着二人转的基本形态。近年来,新媒体和文化产业已经改变了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但重要的是二人转将继续存在。正如民谚所说“风大、河干,二人转扭得欢”,它以豪迈而欢快的歌舞形式,承接着遥远的过去,召唤着幸福的未来,二人转在哪里表演,它就把欢乐和幸福带到哪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