圐圙谁发明(话说圐圙OO)

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文字和方言,也是不可忽缺的文明精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许多就高度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学,而山西省有不少地方,叫一种比较奇特的地名“圐圙”,就让人感到很独特奇怪,这是为什么呢?这两个字又怎样读呢?

在山西省内以“圐圙”命名的地方还真不少,而雁北地区较为常见。比如樊家圐圙、王圐圙、白圐圙,大圐圙,石圐圙,薛圐圙,左卫圐圙,马圐圙,南圐圙等等。

圐圙谁发明(话说圐圙OO)(1)

樊家圐圙站

“圐圙”应该是我国北方的方言,读音是kū lüè(音类似“库略”),蒙古语音则翻译为“库伦”,意思是指土围墙。在河南陕北方言中,除了做“圆圈”、“范围”讲以外,还可以做动词,比如,将某东西圈起来,可以说“把它圐圙住”。

因为这两个的字形字意都很奇特,所以现在在网络上,还可以表示“四面八方”的意思,即“四”和“方”,圙即“八”和“面”,看上去就是“四面八方”很整齐,很广阔,但却被困在一座城墙里。现行多种字、词典中均认为"圐圙"(有的写作"库伦")是汉语借自蒙语的音译词。

圐圙谁发明(话说圐圙OO)(2)

圐圙

《新华字典》:"圐圙,蒙语音译词,也译做库伦。围起来的草场。"

《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圐圙,名词,蒙语指围起来的草场,现多用于村镇名称:马家~(在内蒙古) 。也译作库伦。"

《辞海》收录为:"圐圙,北方方言。围有墙而无房屋的空场,多用于地名,山西山阴县有薛家~。"又收录"库伦"一词,解释为"旧地名,蒙古语称城圈为'库伦',即以为名。"

《大辞典》对"库伦"又作了进一步解释:"库伦,蒙古语为城圈,其地有木栅如城,称为喇嘛圈,西人称为'乌尔戈'。"

《忻州方言词典》 释为:"圐圙儿,蒙古语指围起来的草场,这里指没有房子的院子。"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有"圐圙"和"圐囵"两个词条:前者释为"①<名>四周有墙而无房屋的空场,多用于地名,借自蒙语。(一)冀鲁官话。河北井陉。(二)晋语。内蒙。山西。山阴:薛家~。"后者释为:"<名>护宅地。晋语。山西临县。1917 年《临县志》:'护宅地曰~' ②<名>围起来的草场,多用于村镇名,借自蒙语。晋语。内蒙:马家~"。

圐圙谁发明(话说圐圙OO)(3)

"库伦"在蒙古语中到底指什么?有学者认为,汉语"圐圙",是蒙古语"库伦"[künyen]的借词,是蒙古语"古列延"的汉音转读。

对于"古列延",学者们的理解有所不同。有的认为,是成吉思汗时期的军事组织之一,即军营;有的认为是"阿寅勒"的营地,即古代蒙古族的游牧经济基本形式。

圐圙谁发明(话说圐圙OO)(4)

古代蒙古牧民集体游牧,驻屯时,称为“阿寅勒”的各个家庭列毡帐置车为环形,首领居中,进行管理,称为古列延。规模大者达数百帐幕。随着掠夺战争加剧,游牧经济组织日趋军事化,渐变为军事经济合一的组织。

当敌军临近或出征时,结圆营防御或俟机进攻。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原借以维系的血缘纽带松弛,不同血缘的各族杂居一处,内部贫富差别和阶级分化日益加深。当军事需要时,规模益大,达千车千帐。

随着牧业发展,牲畜增加,个体家庭单独活动能力提高,这种集体游牧形式逐渐解体,被个体游牧的“阿寅勒”取代,其残余只作为军事组织形式保留。

圐圙谁发明(话说圐圙OO)(5)

圐圙同时也是山西省特有的一种古老民俗面食:形状为圆环状,相当于“长命锁”,上有石榴、佛手、桃子、老虎等面塑.

在幼儿满月,三岁生日,十二圆锁,孩子的外婆、舅舅家要蒸“面圐圙”,并在喜宴开始前举行套面圈的仪式,以期盼孩子长命百岁,吉祥如意。有些地方圐圙还用于婚礼仪式,并配有精美的面塑“花顶”。

圐圙谁发明(话说圐圙OO)(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