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货被压身亡(被割喉)

经销商,八十年代末,就开始做经营,自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销商对中国快消品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但现如今,经销商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为厂家打拼十三年,却惨遭“割喉”

郑州绍芬副食有限公司是颐海(上海)食品有限公司在郑州经销商,也是“海底捞”火锅料(以下简称海底捞)从无到有的见证者,卖了13年的“海底捞”火锅料,最后竟被颐海公司折腾到公司解体、员工失业的下场。

据郑州绍芬副食有限公司了解,2005年“海底捞”火锅料刚进入郑州市场,既没有品牌力,更没有销售额,对广大经销商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不知名的火锅底料品牌。市场不认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州绍芬副食有限公司成为了“海底捞”火锅料在全国的第一批经销商:第一年,卖了5万块钱。

2012年,“海底捞”的年销量只有70万。这时,颐海公司要搞“厂商一体化”,在厂家业务员的游说下,绍芬副食放弃了大桥鸡精的经销权(年营业额700多万),公司另一主营品牌安琪酵母的销售量也从1500万以上缩小至1000万。把同行的竞品“德庄”火锅料也舍弃了(每年100多万的营业额),开始集中精力帮你们做河南市场,把本来该用于大桥、德庄、安琪的资金、人员,全都放到了“海底捞”。

为了确保公司对“海底捞”的资源集中投放和品牌聚焦,快速帮“海底捞”在河南占据领先地位,我们公司把绝大部分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到“海底捞”品牌上,很多员工不理解,也有人离职,但我们还是把公司剩余员工的关注度、责任心,全都放到了“海底捞”。

短短几年时间,我们就把“海底捞”火锅料在河南的市场份额,从行业倒数第一推到了行业排名第一,虽然当时“海底捞”在全国的行业份额不到10%,但在河南郑州这个区域市场,却占到了50%,营业额也从当初的几十万元提高到了3000万元左右。

2016年,颐海公司为了上市,要求我们做大业绩,为了配合你们,我们克服一切困难,举整个公司的力量去配合你们的上市战略,不断到市场去做促销,去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也因此承担了很多不必要的损耗,可以说,颐海公司能够顺利上市,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然而正在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海底捞”收走了绍芬副食省级代理经销权,使其营业额,一夜之间减少了近千万!代理权限减少了,但每年定下的销售任务却一点没降,不仅如此,在没有任何沟通和协商的情况下,突然又在河南市场乱开了数百家形形色色的大小经销商,有的根本就不具备经销能力,甚至有些是曾因为扰乱市场被我们公司列入黑名单的。

结果,河南这个原本井井有条的样板市场,一下子变得混乱不堪。最后在2019年5月13日,以绍芬副食“窜货”为借口,一纸公函,撕毁所有的合作合同。

厂家卷款跑路,业务员失联!

237位经销商满库临期品、问题品……

2018年中秋过后,晋中经销商张某就给纳食说之前一个原本卖得不错的饮料。老板突然失联了,怎么也联系不上,公司所有的业务员朋友圈看不到,发信息提示已被拉黑。原本产品不错,通过一年时间好不容易构建了渠道,就等着今年起量赚钱,突然不发货了,人失踪了。

下货被压身亡(被割喉)(1)

这位经销商把我拉进这款产品的经销商群,进去我才发现里面237位经销商。有的经销商5万进货款,只收到3万的货。这个厂家有两款产品,一款是功能饮料,一款是乳酸菌,结果代工厂质量严重不合格,乳酸菌瓶盖长毛。

再打电话,没人接,微信拉黑,整个公司的业务全部失联。这名经销商赶紧建了一个合作客户微信群,结果发现不只自己一个人,几上百家经销商都被坑了......

被压货压到崩溃,做了十几年的经销商终于不干了

老高是某著名饮料品牌经销商,最近两年,从代理产品身上挣得的利润是一年不如一年,,算完人力成本和市场成本,每天起早贪黑,闹心憋屈,到头来挣不了几个钱,不是厂家的装卸工是什么!

与老高一样,这家企业的多数客户,正面临着一个普遍难题:销售额提高很多,却时不时亏损?

但即便如此,在这两年年来自厂家的巨大增长压力依旧没有放松的迹象。

终于,在看到邻省省会经销商老刘与厂家“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之后,老高坚定了退出的决心,要知道,老刘一直是这个厂家的大区级标杆客户,配合好,执行强,可因为连着几个月压货都没有完成任务,就被厂家拆分了,这让老高感到刺骨的寒意。

目前大多厂家没有意识到,无论是做销量,还是产品升级,结构换挡,首先必须有经销商的配合。压货压得经销商崩盘了,紧接着就会是业务员体系崩盘。

如果说十多年前的压货有一定道理的话,现在压货是罪过。

曾经自认为品牌力强,有资格压货的大厂家,现在的问题最大。因为大品牌压得最狠。

压货有三大罪状:压掉了厂商利润;压得渠道变形;压得销售工作变形。

不从压货中走出来,最后厂家会被压货压垮。

下货被压身亡(被割喉)(2)

看不到未来,经销商还能撑多久?

在过去的时代,厂商关系是很和谐的,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总结为两句话:井喷式的低端消费,无止境的销量增长。

那个时代,所有中国企业,无论厂家还是商家,都是增长依赖型企业。只要销量增长,利润就能增长。企业的所有问题,都会被销量增长所掩盖。

但是这个时代终止于2013年,2013年,中国多数行业达到了销量历史最高峰。面对销量下滑,厂家的正常工作就是“抢救销量”。

怎么抢救销量,一是推新品,二是加大力度压货,三是有些基层营销人员为了救销量,开新户、对部分窜货变相鼓励。

这些做法,在过去的几年,代理商们只能承受。一是厂家强势惯了;二是大家都认为下滑可能是暂时的。过去,厂商信奉一个道理:销量是挤出来的。压货、促销,总能挤出销量。但是,逐步发现,销量挤不出来了。

之后,经销商普遍看到,下滑不是暂时的,下滑是转折点。经销商们看不到未来。当经销商看不到未来时,有些就不再受厂家的气了,尤其是近两年,有了果断地向厂家说“老子不干了”的勇气了。

下货被压身亡(被割喉)(3)

除了销量整体下滑外,人力成本的上升也让代理商们承受不了。

在销量增长时,成本的增长是可以暂时忽略的。因为销量增长可以摊薄成本。当销量停止增长时,经销商发现利润被销量和成本双重挤压。

销量没增长,促销费用的增长挤占了毛利;成本的增长进一步挤占了利润。

过去,快消品行业代理商的平均利润大致是3%,平均配送费是7%-8%,这还不算促销费和管理费用。

过低的利润,稍微受点销量和成本影响,就进入盈亏平衡点。对于一些价格透明的快销品,毛利已经相当低了。

经销商可以承受一年不赚钱,但很难承受两年不赚钱。如果两年看不到赚钱的希望,经销商们就撑不下去了,就有了和厂家“说不”的勇气。

最后纳食想说的要想树立牢固的厂商关系,双方都要做到“利”和“义”一个都不能少!只有“利”没有“义”,那是“婊子”行为;只有“义”没有“利”那是童话故事,合作都不可能长久。

厂商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各说纷纭,但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那就必须是一个结果:双赢!企业要把代理商当孩子养,代理商要把企业当夫妻处,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忠诚可言,才会走得长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