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晚上回家喝粥(腊八请喝粥)

腊八晚上回家喝粥(腊八请喝粥)(1)

今天是“腊八”,该喝腊八粥了。

腊八节吃粥的风俗,由来已久。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衣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节和腊八粥每年都会从寒冷中带给我们温暖,因为它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缺衣少食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孩提时向往的一个日子。因为只有这天,才能喝上一碗浓稠的粥。

记得小时候,每到这天,外祖母要起得很早熬腊八粥,我们则躺在雕花木床上暖暖的被窝里睡觉。依稀可听见,外祖母手脚并用折断木柴木棍的声音和锅碗瓢盆碰撞的声响。后来迷迷糊糊的不知睡了多久,就听外祖母喊着,“幺儿们,快,都起来了,喝腊八粥啦!”我们便飞快地跳出被窝,穿好衣裤,叠好被子。然后,争着抢着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房间门口,迈过木门坎,坐到堂屋四方木桌的长木凳上。

不过,孩子辈儿只能坐下席,也就是背对堂屋大门的位置;正对堂屋大门的上席,是留给家里最高辈分或最年长的长辈们坐的;侧对堂屋大门的左右席位,是留给父亲母亲和舅舅姨妈们坐的。

待大家坐定之后,外祖母就把一瓷盆热腾腾的腊八粥端上来,先给我们每个孩子盛上一碗。粥,是用大米、糯米和红小豆熬制的,吃到嘴里粘粘的,香、甜、糯,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香味。

那年月家家都穷得叮当响,因此,能吃上一顿腊八粥,简直是不亚于过年。所以,这粥也就不可能熬得很多,每个人只能分到一碗。吃完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空盆,于是就把碗舔得比洗过的还干净。

吃过饭,我们就背着书包,走进寒冬的凛冽,瑟缩着小身子,上学去。如此这般的环境下,也不忘了边走边咂吧嘴,回味那碗吃到嘴里滚烫的粥,暖入心扉的满足与滋味。

一碗粥,就那样在艰难的日子里,被融进生命的骨血,伴我们阅遍世间风雨,走过人生长河,走过各色美食。而它,依然是千帆过尽之后,独一无二的人间美味和真情岁月。

而今,手中盛着这碗节气的粥,却总想盛出外祖母的味道。咽下一口滚热的粥,也抑制不住思念的疼,只有兀自感伤。这时,女儿摇了摇我的手,问道:“腊八粥太好吃了!妈妈,你怎么什么吃的都会做?”我沉默了许久,低下头的一瞬间,泪目。

想起了我的外祖母,她曾语重心长地跟我讲:“女孩子家家,日子要好好过,厨房里一定要是一把好手,这样别人就难不倒你,将来走到哪里腰板都硬。”一晃二十三载没听见她老人家跟我说一句话,可叹这天上人间的距离,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这些手艺,都是从我的外祖母那里学来的。我的外祖母,她虽然目不识丁,可那一手做各种吃食的手艺,却无人能及。她最骄傲的事,便是把她的那些手艺,传给了她最疼爱的外孙女儿,那个人就是我。我一直坚信,我会做的这些吃食与我,都是外祖母生命的延续和传承。”女儿似懂非懂地望着我,点了点头,却无比认真地安慰我说:“妈妈,您不要难过。等我再长大点儿,您就把这些手艺传给我,将来我再传给我的儿女,这样您的外祖母就可以永远活着了。”

听完女儿的话,有些欣慰,有些释然。腊八时节,一碗粥里话从前,暖过内心的孱弱和迷离,追溯的往事,慢慢演绎成一幕渴望回去的岁月。

吃罢腊八粥,吃下粥里延续的所有情感,年味渐浓,思念更深……

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会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