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产品公告(最新发布紧急召回)

近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了数则召回公告

速看↓↓↓

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召回部分进口雷克萨斯NX 260、NX 350h、NX 400h 汽车

召回产品公告(最新发布紧急召回)(1)

日前,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

一、自2022年9月28日起,召回生产日期在2021年3月31日至2022年4月26日期间的部分进口雷克萨斯NX 260、NX 350h、NX 400h 汽车,共计8308台。

本次召回范围内车辆由于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TA)的内部程序编写不当,导致仅凭LTA控制车辆转向时的转向角度修正不足,当车辆通过弯道时,可能达不到预期的辅助修正效果,存在安全隐患。

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升级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TA)的控制程序,用户无需到店即可完成程序升级;对于无法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实施召回的车辆,将通过雷克萨斯经销商联系顾客到店,为车辆免费升级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TA)控制程序,以消除安全隐患。

二、自2022年9月28日起,召回生产日期在2021年4月19日至2022年7月15日期间的部分进口雷克萨斯NX 260汽车,共计6491台。

本次召回范围内车辆由于制动执行器控制单元(ECU)内电动驻车制动系统(EPB)控制电脑电源回路异常检测程序编写不当,将回路中发生的短暂应答延迟现象误认为是异常,可能导致警告灯点亮。此时,如已驻车则无法解除驻车状态,如未驻车则无法使用EPB进行驻车,存在安全隐患。

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将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升级制动执行器控制单元(ECU)内部程序,以消除安全隐患。

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召回部分进口X7汽车

召回产品公告(最新发布紧急召回)(2)

日前,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2022年9月23日起,召回生产日期从2018年12月11日到2021年12月14日的部分进口X7汽车,共计115台。

本次召回范围内车辆的第三排座椅锁止机构的压力弹簧可能未安装或者未全部卡在槽内。在车辆发生事故情况下或者大力制动时,若行李箱中货物滑动,可能将第三排座椅椅背推倒,存在安全隐患。

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将免费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检查第三排座椅锁止机构的压力弹簧,并在必要时重新安装压力弹簧,以消除安全隐患。

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召回部分进口起亚索兰托、嘉华汽车

召回产品公告(最新发布紧急召回)(3)

日前,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2022年10月17日起,召回2015年4月27日至2015年7月25日生产的部分进口起亚索兰托2.0L汽油、2.4L汽油、2.2L柴油汽车,共计2282辆;召回2015年5月18日至2015年6月30日生产的部分进口起亚嘉华3.3L汽油、2.2L柴油汽车,共计84辆。详细内容请查阅下文官网。

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将通过授权维修站,免费为召回范围内车辆检查换挡锁止器;如果发生卡滞现象,则免费更换换挡锁止杆与托架总成,以消除安全隐患。

广汽日野汽车有限公司召回SS64牵引汽车、SS64危险品牵引汽车、SH1U牵引汽车和FHXX厢式运输车

召回产品公告(最新发布紧急召回)(4)

日前,广汽日野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方法》和《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即日起,召回2020年6月16日至2022年6月17日期间生产的SS64牵引汽车、SS64危险品牵引汽车、SH1U牵引汽车和FHXX厢式运输车,共计408辆,具体如下:

(一)2020年6月22日至2022年6月17日期间生产的SS64牵引汽车,共计191辆;

(二)2020年6月16日至2022年6月9日期间生产的SS64危险品牵引汽车,共计192辆;

(三)2021年8月2日至2022年5月19日期间生产的SH1U牵引汽车,共计20辆;

(四)2021年2月24日生产的FHXX厢式运输车,共计5辆。

本次召回范围的车辆由于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个别参数设定不合适,在颗粒捕集器(DPF)滤芯被移除的极端情况时,车载诊断系统(OBD)可能在规定的循环内未能及时报警,存在排放危害。

广汽日野汽车有限公司将免费对召回范围内车辆的ECU程序进行升级,以消除不合理排放危害。

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央视财经

本期编辑:安彦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