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怎能少得了灯谜呢(元宵节快到了快来猜灯谜吧)

元宵,中国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春节最后一个节日高潮。赏花灯、猜灯谜、迎紫姑、耍龙灯、吃元宵……绵延至今的佳节依旧好不热闹!在名家铺展的元宵画卷间再逗留一番,年,就过完了。

元宵节·习俗

明月如霜,灯火如昼,景色如画,游人如织。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五,人们往往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庆贺。

吃元宵

元宵节怎能少得了灯谜呢(元宵节快到了快来猜灯谜吧)(1)

正月十五吃元宵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寓有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清】符曾《上元竹枝词》

赏花灯

元宵节怎能少得了灯谜呢(元宵节快到了快来猜灯谜吧)(2)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都在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到了清代,民间的灯会仍然壮观,一直延续到今天。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迎紫姑

元宵节怎能少得了灯谜呢(元宵节快到了快来猜灯谜吧)(3)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唐】李商隐《观灯乐行》

猜灯谜

元宵节怎能少得了灯谜呢(元宵节快到了快来猜灯谜吧)(4)

元宵节灯谜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观灯猜谜的习俗。猜灯谜又称打灯谜,这种传统民俗文化自南宋起开始流行,南宋时,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广受人民喜爱。

绍兴灯景为海内所夸者无他,竹贱、灯贱、烛贱。贱,故家家可为之;贱,故家家以不能灯为耻。故自庄逵以至穷檐曲巷,无不灯、无不棚者。棚以二竿竹搭过桥,中横一竹,挂雪灯一,灯球六。大街以百计,小巷以十计。从巷口回视巷内,复迭堆垛,鲜妍飘洒,亦足动人。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呆灯”,画《四书》、《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猜射之。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卷六·绍兴灯景》

元宵节怎能少得了灯谜呢(元宵节快到了快来猜灯谜吧)(5)

川川也准备了几个灯谜

老师、家长可以和孩子们

一起来猜一猜吧

↓↓↓

元宵节怎能少得了灯谜呢(元宵节快到了快来猜灯谜吧)(6)

元宵节怎能少得了灯谜呢(元宵节快到了快来猜灯谜吧)(7)

元宵节怎能少得了灯谜呢(元宵节快到了快来猜灯谜吧)(8)

元宵节怎能少得了灯谜呢(元宵节快到了快来猜灯谜吧)(9)

- 打一字 -

点击查看谜底

- 打一字 -

点击查看谜底

猜灯谜 打一字

元宵节怎能少得了灯谜呢(元宵节快到了快来猜灯谜吧)(10)

山上还有山——【出】

家中添一口——【豪】

十张口,一颗心——【思】

一只黑狗,不叫不吼——【默】

一人一张口,下面长只于——【拿】

四面都是山,山山都相连——【田】

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省】

元宵节怎能少得了灯谜呢(元宵节快到了快来猜灯谜吧)(11)

以上灯谜老师们都猜出来了嘛?

你知道更有高难度、更有趣的灯谜吗

留言告诉川川吧

编辑 |熙妹校对 |木尧责编 |阿黄审核 |关关

来源 |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新华网

主 管:中共美姑县委宣传部

主 办:美姑县融媒体中心

编 辑:李小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