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更有骨气(骨气和底气)

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这一本身充满着骨气和底气的重要论述,不仅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是对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振奋民族精神的殷切期望,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有才更有骨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有才更有骨气(骨气和底气)

有才更有骨气

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这一本身充满着骨气和底气的重要论述,不仅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是对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振奋民族精神的殷切期望。

中国人自古是有骨气和底气的。从诸子百家“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的济民志向,到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从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忧患意识,到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落拓胸襟,都具有这样的气概。中国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陶渊明宁愿辞官归隐,也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的骨气更硬、底气更足。当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西方有人冷笑:中国政府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过了40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又有人预言:社会主义即将寿终正寝。然而,这些预言很快成为了十足的谎言。这些年,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伟大斗争中,中国人民经过发愤努力,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足够的潜力、充足的回旋余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可以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攻坚克难的骨气,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底气,贯穿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沧桑历史与和平发展的生动现实,更连接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辉煌未来。

骨气是一种志气和精神的表现,而底气则是一种根基和自信的展示。凛然的骨气,是一种浩然正气。一个有骨气的人,心中有大方向、大原则和大是非,肩上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活得有尊严、有气概,既让人敬仰,又让人敬重。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骨气,才会有一身铮铮铁骨,站得直、立得正,才会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国家自豪感、社会凝聚力。这种骨气来自于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来自于在我们党百年奋斗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质,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底气。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骨气与底气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这就好似一艘巨轮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文化的碰撞成为必然。在文化较量中,唯有守住民族文化之根,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才能避免苏共的悲剧,才能在改革的攻坚中不迷失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一心一意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把“蛋糕”做大的基础上,增强全社会、全民族的骨气和底气,面对任何风高浪险,不惑、不惧、不乱,更加稳步向前。

骄傲自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行。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骨气和底气的体现。在新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如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上有大作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