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西施壶(西施壶)

“西施”壶也叫“西子乳”壶吗?

“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别称“西子”壶或“西子乳”壶或“倒把西施”壶。凡称“西施”壶,必为倒把,若有正把,则贻笑大方。

标准西施壶(西施壶)(1)

西施有何传说?

西施与杨玉环、王昭君、貂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居首。“沉鱼”指西施,“落雁”指王昭君,“闭月”指貂蝉,“羞花”指杨玉环。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蠡押做人质。勾践为报灭国之仇,装的 十分老实忠诚。一次吴王夫差肚子疼,大夫也没看出是啥病。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夫差照勾践所说,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 王,作为内线。当时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西施被 选送到吴国后,吴王遂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

标准西施壶(西施壶)(2)

“西施”壶最早的创型者是谁?

典籍中明文记载最早做这个壶型的,是明代的徐友泉。说他“制有云罍、螭觯、汉瓶、僧帽、苦节君、扇面方、芦席方、诰宝、圆珠、美人肩、西施乳、束腰菱花、平肩莲子、合菊、荷花、芝兰、竹节、橄榄六方、冬瓜丽、分蕉、蝉翼、柄云、索耳、番象鼻、鲨鱼皮、天鸡、篆珥诸式”(可参考民国·李景康、张虹合著的《阳羡砂壶图考》)。目前尚未发现,在徐友泉之前有谁已做过“西施”壶的记载。

明代吴梅鼎说“西施”壶和“美人肩”壶,都是“摹形象体”之物。

生于明崇祯四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九年的吴梅鼎,其爷爷的弟弟是明正德进士吴 颐 山。吴 颐 山的书童就是供春。供春后,赵梁、董翰、元畅、时朋为“明四家”,再之后时朋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徐友泉是时大彬的高足。

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过从甚密,曾请徐友泉到吴家的“朱萼堂”坐堂制壶,吴梅鼎得以耳濡目染。“朱萼堂”藏品遭兵祸之后,吴梅鼎又请徐友泉的徒弟许龙文前来坐堂制壶。在千又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中,吴梅鼎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给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平”,“而其为制也······摩形像体,殚精毕异,韵敌“美人”,格高“西子”。”文中的“西子”即“西施”壶。徐友泉谦恭,自称“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说自己的技艺远不如时大彬。但在紫砂史上,他创型的“西施”壶,真正是举足轻重的。

标准西施壶(西施壶)(3)

“西施”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西施”壶的创型早于“文旦”壶,初称“西子”乳。

“西施”壶,身圆润,截盖,短流,扁圆长把呈倒耳状,壶盖与壶身结合为圆球体,壶盖上有圆球形壶钮。

造型简洁、线条练达,是“西施”壶的最大特点。弧线舒缓地从壶盖中央向四围伸出,到壶体的三分之一处回转收锋,一捺底作结。先缓后激,戛然而止,不见交界之痕。克截盖既薄又圆。

简洁,是一门大学问。孔子说“仁”仅用4个字:“无忧无惧”。语言文字,简练概括,要言不烦,不易;紫砂壶造型,简洁练达,提炼升华,亦不易,“西施”壶,均为倒把(俗称“反鋬”)。

标准西施壶(西施壶)(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