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师的故事怎么讲(一字之师一个字的典故)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早年曾经因为家里太穷了,出于生计不得不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他对字句的琢磨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送堂弟无可上人至天台问道,写了一首《送无可上人》,里面有两句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他自己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写这两句诗他用了三年的时间,一吟出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也不知道是因为思念堂弟,还是因为写诗写成了“诗奴”太辛苦?,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一字之师的故事怎么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字之师的故事怎么讲(一字之师一个字的典故)

一字之师的故事怎么讲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早年曾经因为家里太穷了,出于生计不得不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他对字句的琢磨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送堂弟无可上人至天台问道,写了一首《送无可上人》,里面有两句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他自己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写这两句诗他用了三年的时间,一吟出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也不知道是因为思念堂弟,还是因为写诗写成了“诗奴”太辛苦?

宋代阮阅的《诗话总龟》里说:贾岛在一个月夜他悠悠闲闲地骑着瘦驴,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可是没有见着,但月下的美景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著名的诗《题李凝幽居》,这首诗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因为诗写的好,更是由于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出名的典故“推敲”。一个寂寂无名的人李凝也由于这首诗出了名,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那个因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汪伦——看来和名人做朋友真是有好处啊。

话说贾岛对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用“推”字还是“敲字犹豫不决,便在驴背上不停吟诵,旁人看了都在怀疑他是不是得病了。当时韩愈在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贾岛稀里糊涂地就骑着小毛驴冲进了韩愈的仪仗队——冲撞官员的仪仗队可不是小事,谁知道你是不是想刺杀领导?韩愈左右的侍从把贾岛抓住推到韩愈的面前时,他还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不但是中唐古文运动领袖,也是“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水平高和爱人才那是出了名的。听到贾岛的解释,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不仅有动作,还有声音,敲门声更显得夜晚的寂静,静中有动,岂不更妙?而且三更半夜的不敲门就推门而入,似乎也显得太唐突,太莽撞,太不礼貌,不符合你出家人的身份。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也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人们就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韩愈也算是贾岛的“一字之师”了。

很多地方说这个事发生在贾岛第一次去京城长安里参加科举考试之后,但根据“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以看出贾岛自称为“僧”,说明当时应该还是出家人。我估计应该是通过这个事情,韩愈发现贾岛颇有才华,出于为国家发掘人才的目的,鼓励贾岛还俗参加科举。后来贾岛听从了韩愈的规劝,脱去僧袍,参加了平生第一次科举。可惜贾岛运气不佳,屡试不中,后来是否中进士?哪一年中进士?到现在也不清楚,临死前都还只是个遂州长江县主簿。

历史总会重演的,冲撞官员仪仗队这样的事情贾岛后来又干过一次,可惜这次运气就没有上次好了,《太平广记》记载:贾岛不论是行走坐卧还是吃饭,他都忘不了吟咏作诗。曾经骑着驴打着伞,横截在长安城的街道上。当时秋风劲扫,黄叶满地,贾岛触景生情,突然吟出一句诗来:“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急切中想不出对句来,埋头苦吟,忘记了回避,结果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的仪仗队,刘栖楚可没有韩退之老先生那么客气,贾岛被抓起来关了一个晚上才放出来。

《诗话总龟》里面还讲了一个故事:王正白唐末大播诗名,作了一首《御沟诗》寄给诗僧贯休,里面有一句是:“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后来两人见面的时候说到此事,贯休说:“当改一字”。正白拂袂而去。贯休就写了一个字在掌心,说:“此公思维敏捷,很快就会回来找我了。”

果然王正白很快跑回来,说:“此中涵帝泽,如何?”—贯笑着打开手掌,果然写的是一个“中”字,王正白不觉大为惊服道:“大和尚实亦可称为小生之一字师也!”此后,两人便成了极为要好的诗友。——看到这里是不是会想到《三国演义》里面,周瑜和诸葛亮两人摊开手心写的都是“火”字的故事?

王正白就是那个写出千古名句“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白鹿洞二首•其一》)的王贞白,而贯休就是那个写出“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献钱尚父》)的著名禅月大师。两人以此一字相交,并成为诗友,也是一段佳话了。

贯休和皎然、尚颜、齐己号称“晚唐四大诗僧”。其中,齐己传世作品数量居四僧之首,《全唐诗》收录了其诗作800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清代纪晓岚甚至说:“唐诗僧以齐己为第一。”其诗最广为流传的就是《早梅》里的那句“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这个故事就是正宗的“一字之师”典故出处,而故事里面的另外一个人,就是在王贞白登科后不久便去世的唐末著名诗人郑谷。

王贞白在《寄郑谷》诗里写到:“五百首新诗,缄封寄与谁?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可见王贞白对郑谷的推崇。但郑谷在后世的评价有的也不算太高,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就说:“……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易其晓,人家多以教小儿……”《四库全书》里面也说:“……谷以鹧鸪诗得名,至有郑鹧鸪之称。而其诗格调卑下……”。——郑谷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被世人称为“郑鹧鸪”。

郑谷是个神童。他的父亲郑史也是诗人,在柳州当官时,与唐代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为同僚。郑谷七岁时,司空图见到他的诗赋习作,曾一时叹为观止,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背说:好小子,你将来当成为“一代风骚主”啊!司空图所著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名篇,他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郑谷确实是有水平的。

郑谷的诗大多是咏物和表现士大夫的清高闲适,缺少社会内容,可也有部分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与批判了唐末衰败,人民涂炭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个人喜好不同,观点和立场不同,所以评价不同很正常——但郑谷的诗讲究炼字炼句,却是无可置疑的——“一字之师”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雪初霁的早上,自号衡岳沙门的齐己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觉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郑谷。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齐己听了,对郑谷肃然起敬,顶地膜拜。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还是那句老话,历史总会重演的。其实,这次已经是历史的重演了——在此之前,齐己就干过同样的事情了——(己)至宜春,投诗郑都官云:“自封修药院,别下著僧床。”谷曰:“善则善矣,一字未安。”经数日,来曰:“……别扫,如何?” 谷嘉赏,结为诗友。这首诗叫《寄郑谷郎中(一作住襄州谒郑谷献诗)》,郑谷是唐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所以又人称郑都官。齐己之前就是郑谷的指点下,改了一个字,两人才惺惺相惜成为诗友的。

这些故事,都在唐朝——在那个诗的年代,才有那么多以诗会友的文坛佳话。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曹丕也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坛就如江湖,各有各的流派,而这些大佬们能虚怀若谷地接受别人的指点,也是颇难能可贵的。再看看现在的网上的杠精对骂,抠字眼,挑毛病,你能想到的只有八个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