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文物(临安文物白玉刻花栉面)

1980年杭州市临安区锦城街道西墅村唐天复元年(901)钱镠母亲水丘氏墓出土

长14.8厘米,宽5.7厘米,厚0.15厘米

临安文物(临安文物白玉刻花栉面)(1)

临安文物(临安文物白玉刻花栉面)(2)

半月形,双面刻。一面刻三朵盛开的荷花,花的两侧刻一对相向而立的鸳鸯。另一面刻三朵半开状的荷花,两侧各刻一尾相向而游的鱼化龙。刻工精细,纹饰生动,写意性强。

栉:梳子、篦子等梳头发的用具 。中国是一个尚玉的国度,用玉、治玉源远流长,最早的玉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稍后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史记》记黄帝有厘订玉制。至唐虞时,用玉更广,治玉渐精。降及三代凡国家进行祭祀的飨具,朝聘用具,无一不用玉;从天子到庶人,没有身上不佩玉的;国家重要典章,社会礼仪文饰,未有不用玉制成的。古籍崇玉的记载不胜枚举:《礼记》曰:“君子比德于玉”,以玉德誉人之仁、义、礼、智、信。《巢氏胎教》云:“欲子美德则佩以玉”。《诗》云:“乃生男子载弄之璋”。《玉藻》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代君子佩玉,冀期其德行似玉温润缜密,如玉的形式周旋进退合节。及秦灭六国,摈弃三代礼制,朝廷除玉玺外,玉制衰微。汉立,祖述先王,力求复古,依据古制重现三代玉器,工艺精进。魏晋以迄隋唐,天下扰攘,儒家礼教用玉的传统,遭到魏晋玄学、道教思想、佛教学说的否定和金银器、瓷器、书画艺术等新艺术物类出现的双重影响,玉器处于一个漫长沉寂的阶段。

钱氏王族用玉的发现,打破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墓葬中不见玉器出土的沉闷局面,弥补了隋唐至清中国玉文化阶段的缺环,为我们研究和认识唐末五代时期玉器工艺特征及宫廷用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来源 临安博物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