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后传讲了什么(孔融让梨讲的是格物)

《三字经》作为启蒙读物,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也有“三岁孩童会背诵,八旬老翁不理解”一说。比如其中“融四岁,能让梨”句,时下比较流行的解释一般认为是,孔融能够尊重哥哥,爱护弟弟,把大的梨子分给哥哥或弟弟吃,自己吃小的,认为是尊敬和友爱。我理解,这个故事讲的是“格物”,这样理解或更为贴切。

孔融让梨后传讲了什么(孔融让梨讲的是格物)(1)

一、先说格物

有关典籍对格物一词的解释,一般为“穷究事物的基本原理”,这个解释很难理解。所谓穷究究竟究到什么程度,无穷无尽,无法量化,所以就很难操作,这是一个空洞乏味的解释。我对格物的解释是这样的: 把事或物放在其应该在的格子里边,确定其应有的定位。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对事物的看法有不同,这大概就是所说的世界观。

格物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应确定这个物是不是我的,与我有什么关系。应该是我的,坦然据之。可谦让,意思意思而已,但必不失去。不该是我的,不贪不占。 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凡事皆有度,过度则糜。那些因贪占犯了事的人,皆因如此。做人做事要坚守原则,要有原则性,更要有灵活性。如战争时期的我党交通员,为了保持体力,完成任务,可能到老百姓家树上摘几个苹果充饥,不能因为是老百姓的,就宁可饿死也不拿。有可能采取偷、骗,甚至抢等方式,取得敌人的食物充饥,不能因为保持气节决不吃敌人的东西。这些都是正当防卫,是灵活性的表现。如果有的人摘老百姓的果子,不仅仅是为了充饥,而是为了卖钱,谋求升官发财,显然就是另当别论了。

其次,应确定这个物与我及周边密切相关人的关系。孔融有哥哥弟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以及社会群体之中。孔融要处理好自己与哥哥弟弟的关系,人缘很好,父母也很喜欢。有人说孔融这样做是不是很吃亏?你想想,一筐梨子大小之间能有多大的差别,能吃多大的亏?获得了好人缘和父母的喜欢,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吃亏呢。在社会群体中,弄清楚相关关系更加重要,既要排座次,又要让每个座位都感觉到受到了特别的尊重,否则就会被孤立甚至排挤出局。用现在的词儿,这是情商。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由独生子女出生的独生子,是家里唯一的小皇上、小公主,唯我独尊,吃喝用度齐备,根本不考虑长辈和家人,因此来到社会上很难与他人相处,碰壁较多,皆因不理解孔融让梨的真正含义,也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教育。

孔融让梨后传讲了什么(孔融让梨讲的是格物)(2)

再次,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抢先,不落后,恰到好处。孔融的妈妈让他把这筐梨分给哥哥弟弟,他把大的依次分给哥哥弟弟,小的留给自己,皆大欢喜。假如他把中间大小的留给自己,把最小的分给弟弟,也是合情合理,但是,这样分,全家人都会觉得很正常,就不会有意外的欢喜,这就是孔融的聪明之处。他就利用这个分苹果的机会,证明了自己,巩固了自己在家人们心中的地位。中国人还是很讲究中庸之道的,不管你承不承认,就刻在我们的骨子里。不管在家庭还是在社会团体里,定位一定是有的,越位会被人反感的,甚至要付出代价的。在家庭里要有定位,否则就是乱了家规,孩子没有教养。在酒桌上要有定位,否则就是主次不分,达不到请客喝酒的目的。社会群体更是要有定位的,排座次也是一门学问,排错了或者坐错了,就会有人不高兴,甚至翻脸,大打出手。做到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正合适,这是中庸。做到及时补位,不越位,紧跟不踩脚,更不能绊倒,这是智慧。做好了这一点,到时候自然上位。

二、再说孔融

孔融的一生,在格物这方面做的很出色。原则性有余,灵活性略缺。

孔融让梨后传讲了什么(孔融让梨讲的是格物)(3)

三、说让梨

“孔融让梨”的典故中,“梨”可以指代任何事物。“让”可以看出接触事物和认识事物(即“格物”)的程度。

孔融让梨后传讲了什么(孔融让梨讲的是格物)(4)

四、最后

朱熹“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认为接触事物就是格物的过程和机会,是获得知识,达到致知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他又认为,有些人的心或有些时候人的心,会被欲望(如物欲、性欲、贪欲、懒惰)所蒙蔽,达不到致知,所以知识不够完备。只要通过提升格物的能力,去掉人欲的干扰,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

可见,孔融让梨的典故,实际上表现的是孔融的格物能力。教育孩子从小就要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不能要。要孝敬尊重长辈,兄妹和睦。这样的孩子才会更聪明,更智慧。不得不指出,许多贪官污吏,都源于对格物的无知。

孔融让梨后传讲了什么(孔融让梨讲的是格物)(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