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以前叫什么名字(锦州地名起源已争论了千年)

锦州建于公元926年前后。当时的锦州城郭恢宏,寺院广布,经济贸易也十分发达。然而,因《辽史》对锦州的得名没有交代,“锦州”二字的由来一直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各种传说、故事流传至今,五种说法也各有道理。目前,随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全面开展,锦州地名的起源再次引起热议。

锦州以前叫什么名字(锦州地名起源已争论了千年)(1)

传说中的“屠何”就是锦州

关于“锦州”最早的文字记载,就与一场著名的战役有关。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东胡族的一个支系山戎部族(也叫北戎)活跃在今天的锦州一带,他们在锦州的西北部建立了一座城堡,取名叫“屠何”,这个部族后来打败了燕国。

公元前664年冬,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出兵北伐山戎,攻破屠何城,山戎投降,燕国得救,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期中原的第一个霸主。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牛广臣告诉记者,这个“屠何”即是后来的“徒河”,是锦州最早的称谓。

春秋时期锦州一带是燕国辖地,在东胡族被击败后,燕国开始在锦州实行郡县制管理。秦、西汉时期锦州归辽西郡管辖,并设置了徒河县。东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锦州属昌黎郡。

“‘锦州’最早出现在《辽史》中,当时的锦州是辽西一座十分宏伟的城市。从现在仍在锦州市内巍然屹立的辽代佛塔,可以看出辽代时锦州城郭规模的恢宏。”牛广臣说,“锦州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建,是辽国的一座重要城市,锦州老城区就是当年的永乐县所在地。”

五种说法佐证锦州底蕴深厚

锦州城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同锦州城历史一样长的就是其得名缘由的争论。牛广臣坦言,在1000多年时间里争论不断,共有5种说法,每一种都有道理。

小凌河是锦州的母亲河,在民国时期就有一种说法,认为锦州的得名与小凌河有关,这是大多数人认同的说法。因为小凌河在历史上曾叫做锦川或锦水。《明一统志》记载:“锦川在锦州西,亦曰锦水,州以此得名”。而在《盛京通志》也有“锦川即小凌河。此河从北绕城西而南,复折而北,经城之东,又转南流,回旋如锦,故名”的记载。

民国时期《奉天通志》的记载则是十分明确地指出锦州得名于小凌河。

“小凌河古名唐就水,又曰参柳水,辽称小灵河,后易灵为凌,明迄今仍之,源出热河省凌源县,经锦县城西北三里,又东南过北宁铁路,绕城西南而东,以其回旋如锦,名曰锦川,县名亦取于此。”

牛广臣却对这一说法提出了异议,他对记者说:“《辽史·地理志·锦州》一书曾记载:‘太祖以汉俘建锦州,有大胡僧山、小胡僧山、大查丫山、小查丫山、淘河岛。隶弘义宫,统州一县二。’从书中可知,辽代即有‘锦州’之名。明朝人很可能是因为先有了‘锦州’地名,而后称小凌河为‘锦川’的,所以并不是因为有‘锦川’才有了‘锦州’。”

清代人认为小凌河“回旋如锦,故名”。牛广臣认为,清人的这种说法是承接自明代。据记载,明代锦州共有十二景,其中有“锦水回纹”一景。而“锦水回纹”则是出自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在巡视锦州时写下的文章。孙承宗在《锦州十二景·锦水回纹》写道:“大作波涛,细作绮缎;洋洋悠悠,有回旋之致。”

时间再往前追溯,来到宋代。文人路振的《乘轺录》一书中,记载了锦州。路振在书中写道:“沿灵河有灵,锦,显,霸四州,地生桑麻贝锦,州民无田租,但供蚕织,名曰太后织蚕户。”牛广臣指出这里的灵河就是现在的小凌河,意思是说沿着小凌河有四座州城,分别是灵州、锦州、显州和霸州,那里盛产桑麻供以织锦,织出的锦都供给皇家使用。

关于锦州这个名字,其实在唐代就有了。

据了解,在《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道,在今湖南省麻城西曾有一地名“锦州”。696年,契丹入侵,攻占了营州(今朝阳)。女皇武则天派大将赵洁领兵征讨,赵洁因收复营州一带有功,后被封为“锦州刺史”,这个“锦州”就是湖南省麻城西的“锦州”。

因此人们认为,是唐朝有了一个“锦州”在先,之后才有的现在的辽西锦州。唐末时,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为了安定汉俘的反抗情绪,从而沿袭唐“锦州”之名在辽国的领土上又建了一个锦州城。

锦州是一个美丽的名字,作为锦州城的建造者,耶律阿保机一定希望锦州城能够兴旺繁荣。牛广臣说:“在古代,无论是人的名字、国家的年号、州县的命名,都要引经据典,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来作依据。‘锦州’一名是耶律阿保机用来反映他美好愿望的。可能是取自‘锦绣之州’或‘锦衣玉食’的意思。但这都是现代人对古人想法的揣测,因为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人们是无法知道当时耶律阿保机的真实想法的。”

锦州城左右辽西千年历史

锦州城始建于辽代,是辽国重要的州城,但居住在城中的却是汉族百姓。原来,辽国建立以后,掠夺了大量汉人作为奴隶。为防止汉人逃跑和反抗,耶律阿保机采纳降臣韩延徽的建议,仿造南方汉人的地名设立了许多州县让汉人定居,让他们娶妻生子,发展生产。锦州就是这些州县之一。

1215年4月,金国大将张致占据锦州自立。次年,蒙古大军包围了锦州,在蒙古铁骑的猛烈攻势下,锦州城坚守了一个多月仍然未被攻破,可见锦州城垣之坚固。后来因为城内发生叛乱,锦州才被蒙古军攻破。不久之后,金国击败蒙古大军再次占领锦州,并派元帅刘仲亨在此镇守,锦州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当然此时的锦州城仍是夯土的城墙。

到了明代,锦州才有了砖城。据《金辽志》记载:“锦州城本辽锦州、元永乐县旧址。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指挥使曹奉即旧址修筑砖城,方五里二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成化十二年(1476年),都指挥王锴增展南北四十五丈,东西九十五丈;弘治十七年(1504年),参将胡忠并城南关周围六里二十三步,形势若盘,俗谓之盘,城池周围七里五百七十三步,阔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二尺。门四:东宁远、南永安、西广顺、北镇北。”

明清两朝,锦州城饱经战乱,也曾数次整修。明天启七年(1627年)四月,袁崇焕曾上奏:“地隘人稠,安所得食?锦州、中左、大凌三城修筑必不可已。”一个月后,锦州城就立即着手修缮。据《清实录》记载:“天启七年五月乙亥(初十)晚,清兵至广宁,知锦州城修缮。”可见明朝对锦州城的重视,从袁崇焕上奏请求修缮城垣,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锦州城就得到修缮。

《国榷》记载:“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乙卯锦州城成。”历经一年多时间,锦州城修缮一新。这时的锦州城是什么样子呢?据清人编写的《盛京通志》记载:“锦州东有关厢小城相附,旧载三里一百六十步,高一丈五尺。门三,曰:小东门、小南门、小北门。”从中可知,除了原有的锦州城外,为了缓解人多地少的问题以及加强防守,袁崇焕紧挨着锦州东城墙又新建了一座关厢小城。

后来清军围攻锦州,锦州的明军在祖大寿的带领下坚守了一年,直到锦州城内的蒙古兵暗地里投降了清军,锦州才被攻破,祖大寿不得已退守至东门外的小城中,也就是袁崇焕修的关厢小城,俗称东瓮城,最终在此投降清军。

1940年日伪占领时期,锦州城大部分城墙被拆除。1994年,锦州市在旧城遗址上修复了部分城墙。

新媒体编辑:张艺凡

责任编辑:王众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