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巨头如何改变困境(百货业凛冬将至)

自2013 年起,百盛开始了转型自救的征程。在加大餐饮面积“引流”、合作大众点评“触网”、入代理品牌“购物中心化”等转型动作后,百盛又服下了与服装集团合作这剂“猛药”。

百货巨头如何改变困境(百货业凛冬将至)(1)

  • 中房报记者 李克纯 北京报道

面对一路下滑的业绩和四处关店的坏消息,百盛一直在想办法补救,如今它又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8月10日,百盛商业集团(以下简称“百盛”)与韩国衣恋集团(以下简称“衣恋”)达成协议,宣布共同投资1亿元组建合资公司,联手打造中国市场首间City Lifestyle Mall(城市生活广场)。

自2013年起,百盛就开始了转型自救的征程。在加大餐饮面积“引流”、合作大众点评“触网”、引入代理品牌“购物中心化”等转型动作后,百盛又服下了与服装集团合作这剂“猛药”。

在百盛看来,和衣恋的合作不同以往,是“根本性变革”,但投资者却对此不太买账。在宣布和衣恋的合作之前,百盛的股价还保持在1.2港元以上,消息公布后,股价却一路下跌创出新低,截至21日,股价跌至1.08港元。

“这说明投资者并不看好此次合作。无论衣恋还是City Lifestyle Mall,在国内都不是全新的概念,没有独特的吸引力,而且合作的模式并不能解决百盛关键的品牌和货源问题。”资深零售专家丁浩洲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实际上,百盛面临的困境也是国内百货业的缩影。“现在国内的百货业只有两条出路,要么放弃,像万达一样断臂割肉,要么颠覆性变革,彻底解决供应链的问题。不要幻想少出钱或者不出钱找人合作充门面,妥协的中间道路走不通。”丁浩洲表示。

新意欠奉

据悉,这个“中国市场首间City Lifestyle Mall”将落地在上海市天山百盛百货,原店全面重整之后,预计于今年年底重新开业。百盛表示,新店零售面积约4.57万平方米,将引入衣恋旗下的服饰与餐饮品牌,以及百盛旗下的自营与代理品牌,亦会引入美国及欧洲的奢侈品牌。

百盛商业集团 CEO 张瑞雄称:“此次百盛选择与衣恋深化合作,通过开创一家具备独特概念的 City Lifestyle Mall,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一次崭新和独特的消费体验。”

据记者了解,此次百盛与衣恋的合作还打出了“城市奥特莱斯”的概念,将引入一些折扣业态。

“城市奥莱本来就是个伪命题。”丁浩洲指出,奥莱必须要品牌授权开店,而在城市里面品牌不可能授权开独立的折扣店面,因为会冲击到旗舰店,“如果仅是衣恋本身的换季折扣,更达不到奥莱标准。”

从品牌影响力上看,衣恋虽然也收购了欧洲的一些小众品牌,但本身在国内已经过度扩张,在上海市场很难对客户形成较大的吸引力。

“城市生活广场其实也不是新概念。”丁浩洲表示,百盛选择和衣恋合作,很大程度是为了缓解资金链压力,但却没有形成自营的品牌竞争力。

事实上,百货联手服装集团,百盛也不是第一个试水者。

此前,法国老佛爷百货与香港I.T集团的合作颇为引人瞩目。与百盛 衣恋相比,同样走精品买手路线的I.T与老佛爷更为契合,即便如此,从业绩上看,二者的合作也不算特别成功。

“即便I.T和老佛爷也面临着性价比难题。电商对百货冲击太大,这是从流通链条上的根本性冲击,不解决与电商的价格落差问题,百货很难突围。”一位接近I.T集团的人士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艰难自救

为了实现自救,百盛一直在“想辙”。

2013年5月31日,年近七旬的百盛创始人钟廷森重回百盛一线。这一年,百盛递交了上市九年以来最差业绩,净利下跌58.4%至3.54亿元。

钟廷森的再度出山,拉开了百盛中国战略调整的大幕。“实际上,老板重新上阵后,百盛的确有了很大变化。”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指出。

2013年10月,百盛北京复兴门店10层引进了3000平方米的餐饮业态,上海百盛购物中心淮海路店从3月21日起正式推出只针对VIP客户的“贵宾专场”。

对于涉足餐饮业态,百盛抱有不小期待。据悉,钟廷森带领团队在一年时间里花费超1亿元在全球各地考察,并收购或代理了一些符合企业预期的知名品牌。今年年初,百盛又将马来西亚的四大自营餐饮品牌引入了中国市场。

百盛还曾尝试“触网”,与大众点评牵手做O2O。按照双方愿景,百盛在全国34个城市的60家店将享用大众点评带来的一系列O2O服务、大数据产品等。双方甚至计划将合作引入百盛国外的门店中。

此外,百盛还进行了“购物中心化”的尝试。去年12月底,百盛全资间接附属公司青岛金狮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以14.22亿元收购青岛购物中心,百盛表示,未来新开门店将以“店中店”和购物中心为主,不再开设单体百货店。那些体量小、不盈利的3万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型百货店成为被关停的重点对象。

然而,在行业性的危机面前,这家1994年进入中国零售业市场的“外资第一店”还是显得独木难支。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至今,百盛在全国已经关闭8家门店。2014年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公司合计销售所得款总额下降4.23%至人民币167.42亿元。母公司所有人应占利润下滑33.5%至2.35亿元。百盛5月公布的2015年一季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公司净利润亏损2732.9万元,较去年同期1.49亿元的净利润大幅下滑118.35%。

行业危机

“百盛到现在这个程度,股价一直下跌,他们自己也很纠结,是砸钱去颠覆性变革,还是放弃?很明显,百盛想走中间道路,由于资金紧张没有彻底转型,希望稍微花点钱找合作者拔出泥潭。但目前的百货业不存在中间道路。”丁浩洲一针见血地指出。

世邦魏理仕5月发布的《全球零售商活跃度调查》显示,47%的零售商在2015年最大的担忧是成本的上升和经济预期的低迷,只有1%担心国外直接投资,2%担心物流网络匮乏。

对于百盛这类典型的联营招商二房东模式的百货而言,成本问题最为棘手。“这种模式的深层危机非常严重。主要原因在于供应链太长,代理商环节就分为很多层级,中国总代理、区域代理、城市代理层层转包,加上扣点高、租金高,成本着实难以承受。”丁浩洲指出。

在中国国内电商和跨境电商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商品可以跨越所有中间环节送达消费者手中,这导致百货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即便是在百货积极转型自救的情况下,多位业内专家仍表示不看好。“百盛这样的百货一般只有4万平方米的体量,做购物中心太小了,只有餐饮吸引不了人。做O2O导流,一般也是收效甚微。”郭增利指出。

“在欧美,百货主要是买手制,在自营品牌的主导下,货品同质化被削弱,因此具有较大的竞争力。”丁浩洲认为,百货的转型或许可以参考这种模式,走彻底自营而不是搭建平台的道路。“作为平台的话,百货与电商相比实在没有优势。

“百货关键是要扭转二房东角色。在增加一定比例自营基础的商品之外,还要回归到管库存、管服务等。”郭增利表示,“百货应该把库存管理这部分业务接手。由于以往导购都是品牌方的人,维护的是品牌方的利益,在个性化消费时代,百货应该自己负责服务,转型专业百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