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屯粮的习惯(大人们总是说送公粮回来有饼吃)

农村、农业、农民即“三农”的话题,是作为农业大国的国人心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早期人们一直所说的送公粮,到了后期为什么又被称之为交公粮呢。

应该说,后期交公粮形式的改变或者说转变,是在农村普遍推行或者说实行的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后才出现的。

自1968年初中毕业不久,我便离开家乡去了外地参加三线建设(即国防建设)。

对于家乡在普遍推行和实行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是如何缴交公粮的事情,就只能是道听途说的了。

只是小时候,看见家家户户送公粮的热闹情景,至今在自己的脑海之中尚是记忆犹新。

那是改革开放前的日子,那时候的农村叫做人民公社,公社下面有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统称生产队。

“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便是那时农村的一个缩影。

公社化时期的送公粮,是由下面集体化的各个生产队,集中将需要缴交部分的公粮,分别送往各个公社(即如今的镇建制,以下同)粮所(粮仓)。

经现场验收、过磅、登记、造册备案,最后入仓。

送公粮是那时农村基层工作的头顶大事;要求但凡是每家每户当中主要的劳动力,都必须无条件地参加。

由于在生产队里白天大家都要忙着出工下地干活,不是上旱地就是下水田,不是种植就是养殖。

农、林、牧、副、渔,样样不能落。

这一年到头的农忙,仅仅是随着时令和季节的不同,而转换自己手头上的农活而已。

于是,组织生产队全体主要劳动力,集中送公粮的工作只能是见缝插针,很多时候都是安排在当天的下午,队里收工回来之后才开始。

傍晚时分,只见各生产队送公粮的队伍浩浩荡荡,沿途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那车水马龙当中的“车”,便是海南农村常见的那种牛车(在农村水牛犁地,黄牛拉车)和小手推车。

那时在农村就连小小的手扶拖拉机,尚未普及。

这凡人乃是肉身,更何况是让你挑着这沉甸甸的百斤重担,还要走上十多二十里地才能到达公社的粮所(粮仓);那时感觉真的是 :千里鸡毛变成铁。

远望入夜之后挑灯夜战的情景,蔚为壮观。

松明照路灯火闪烁,一头一尾加中间的那几盏汽灯(又称马灯)是当年队里唯一不多的最新配置。

对于当时已经是入读小学一年级(1960年)的我,恰遇国内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

因何我对于每到送公粮时节的记忆,是如此深刻。

不瞒你说,是我嘴谗。

因为家里的大人们,在每趟去送公粮之前,总是会千叮万嘱我们作为小孩子的,在他们没有回来之前,只有乖乖地呆在家里,等着他们送公粮回来,便有饼吃。

此话不假,那年那岁很多时候送公粮队里大多数都是没有另外的报酬的,倒是有时会给大家每人分发两个蕃薯饼,充当夜宵。

这就是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们,眼巴巴地等候了一个晚上的念想和动力。

不过,曾经试过很多时候,当大人们在三更半夜才回来时,自己却是不知几时,已经或是迷迷糊糊或是东倒西歪地梦见周公去了。

说来也是,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自己的故事。

当年“三农”曾经的艰辛岁月与无私的奉献,共和国应当永远铭记;而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同样的面临着住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的压力山大。

民生福祉,任重道远。

也许,只能说没有昨天和今天的艰苦奋斗,就没有明天的幸福生活吧。

周末屯粮的习惯(大人们总是说送公粮回来有饼吃)(1)

周末屯粮的习惯(大人们总是说送公粮回来有饼吃)(2)

周末屯粮的习惯(大人们总是说送公粮回来有饼吃)(3)

周末屯粮的习惯(大人们总是说送公粮回来有饼吃)(4)

周末屯粮的习惯(大人们总是说送公粮回来有饼吃)(5)

周末屯粮的习惯(大人们总是说送公粮回来有饼吃)(6)

周末屯粮的习惯(大人们总是说送公粮回来有饼吃)(7)

周末屯粮的习惯(大人们总是说送公粮回来有饼吃)(8)

周末屯粮的习惯(大人们总是说送公粮回来有饼吃)(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