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各级考试名称(明清科举的各级考试是怎样的)

说到科举,都知道这是从隋朝就开始施行的一种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在影视剧中也经常有读书人赶考科举获得状元的情节,但是科举的过程和每一级考试都是什么估计大家都会有一些疑问,下面就介绍一下科举的主要过程。

明清科举各级考试名称(明清科举的各级考试是怎样的)(1)

科举考试

以明清两朝为例,一个读书人想要获取到进士的功名是非常不易的,比现在的学生要考上清华北大还要困难的多。首先如果要参加科举,就得先参加正式科举前的选拔性考试,县试和府试,分别在县城和州府举办(即在现今的县城和地级市举行)只有通过了这两场考试的人才能有参加科举的资格。通过考试的人称为童生,拥有了正式参加科举的资格。

成为童生之后就可以参加每年举行一次的院试,院试也是在州府举行,如果通过了院试就获得了秀才的功名。秀才就有了一定的特权了,可以见官不下跪,免除徭役等。但是秀才特权也有限,没有当官的资格,所以也有穷酸秀才的称号。

秀才就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一般是在当年的秋天,所以也叫秋闱,当然也有特例,如果遇上皇帝登基等大事,新帝一般会下旨多增加一次考试,这一次多增加的考试机会就叫恩科。秀才可以参加在省城举办的乡试,乡试是科举中竞争最激烈的一场考试。明清实行分省配额制,每个省录取名额不同,但一般是几十人到一百多人。全省的所有秀才同时参加考试竞争几十个名额,可想而知竞争激烈程度。但是一旦考中了,回报也是丰厚的,考中乡试就意味着成为举人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是考了多次乡试之后终于考上了,最后高兴的疯了。一次乡试就意味着需要三年,这可不是我们的高考复读,读一年之后第二年照样参加考试。多参加几次乡试就十几二十年过去了,这得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人屡试不中早就崩溃了。

举人就算是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了,拥有在朝廷吏部选官的资格了,如果家中有钱有势,经人介绍甚至可以直接出任知县。所以任何读书人做梦都想中举,有穷酸秀才的说法,但从来没有穷酸举人的说法。对于寒门子弟来说,中举就意味着鲤鱼越过了龙门,真正跨越了阶级。

中举之后就可以紧接着参加第二年举行的会试,一般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会试在京城举办,所以一般秋闱中举之后的举子们在当年年底之前就会出发前往京城参加第二年的会试。以明清为背景的影视剧中经常会有什么穷酸秀才进京赶考的剧情,我觉得是不太靠谱的,秀才根本不需要进京考试啊,也没有资格进京考试,这是举人才有的特权。

会试在京举办,通过者称为贡士,一般人数为三四百人,录取率在5%左右,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就可以参加最后的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内阁大学士出题。殿试是排名性考试,一般不再淘汰人。殿试分为三个榜单,一甲二甲和三甲。殿试考官阅卷之后将前十名试卷送交皇帝,由皇帝亲自面试,再指定前三名,前三名为一甲。就是我们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被赐予进士及第,所以有影视剧中描述有学子作弊得了状元,这是不可能发生的,难道皇帝会帮你作弊?二甲一般几十人不等,被赐予进士出身。这前面两个榜单的人才能被称作真正的进士,叫两榜进士。其余人均是三甲榜单,被赐予同进士出身。一甲的人直接入翰林院,明朝有一条不成文规定,非翰林不得入阁。所以殿试排名高低也是非常重要的。

明清科举各级考试名称(明清科举的各级考试是怎样的)(2)

明清科举流程图

乡试第一称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为会员,殿试第一称为状元。如果同时获取三种称号叫连中三元,整个明朝近三百年也只有两人,还有一个被明成祖取消了。

从这么多的考试等级来看,在古代想要考取功名有多么不容易,淘汰率是惊人的高。比起我们现代的高考是要困难的多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