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私人小学书籍(去他的巴西单读)

巴西私人小学书籍(去他的巴西单读)(1)

里约奥运会盛大开幕。作家胡续冬曾客居巴西,在奔放、散漫、友善的人群中,寻找那里的基督和贫民窟。巴西诗人安德拉德的作品在开幕式上被朗诵,胡续冬也曾译过他的诗。

他说,“里约的治安的确不容乐观,譬如,就连本地人也不敢把相机挎在身上,不敢在街头逗留到晚上十点以后,而在整个夜间,市区内的红灯也没有任何作用,所有车都不会停下来,因为一旦停车就有被打劫的危险。但里约的治安并没有糟糕到让人时时都要绷紧神经的地步,在大多数地方,你都可以尽情地享受一种极富音乐感的懒散。”

里约,里约

作者:胡续东

选自《去他的巴西》

巴西私人小学书籍(去他的巴西单读)(2)

里约的面包和基督

里约热内卢三面环大西洋,另一面则是此起彼伏的山峦。整个城市之中峭壁密布、隧道横生,颇似我的故乡重庆,很多街道在山间盘旋而上,狭窄、幽深但风光无限,经常令我乡愁顿生。在里约的众多山峦里,最为知名的是两座:一是位于市区东部海边的面包山,一是市区中西部的基督山(Corcovado)。这两座山的名字似乎解决了里约的全部问题:面包带来了物质的富足,而基督则代表着精神的充裕。

面包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奇异的造型。它在乌尔卡街区深入大西洋的一个犄角猛然耸立,远远看上去仿佛和陆地断开,像是一根巨大的面包倒插在海水中。面包山四面都是绝壁,角度几乎接近直角,只有山顶有一点平地,因而,自古以来都无路攀爬,近年来从山下的红滩附近有索道缆车经过另一座山峰通道面包顶端,这是普通人“食用”面包的唯一选择。当然,对于攀岩爱好者来说,面包山是一个不错的训练基地,随时你都可以见到来自巴西各地的绳索青年在绝壁上作壁虎状攀援,不过,每年雨季海风猛烈的时候,据说都要吹下几个可怜的攀岩狂人到大西洋去喂鲨鱼。我到达面包山山脚下的那一天天气极为阴晦,坐上昂贵的缆车到了面包顶上估计也看不到什么,就在山下的一个小公园沿着环面包山山脚的小径走了一圈,却发现了意外的惊喜。小路上时不时有巴掌大小的小树猴吊在路边的树枝上窥视行人手中的食物,一不留神还会蹿过来抢走你手中的一个香蕉或者面包,然后飞速蹿回树上快活地享用,颇似四川峨眉山和贵州黔灵山的猴子,不过因为体型剧微,显得更为可爱。

基督山山顶巍峨的基督雕像就像自由女神像之于纽约一样,是里约最著名的标志。由于基督山是里约市区内最高的山峰,因而市区的大部分地带都可以看到基督张开双臂关顾着这座美丽的城市。除了有公路通往基督山顶之外,还有一条窄轨铁路从市中心的拉兰耶拉街区通往基督的脚下,乘坐沿着铁轨攀山的红色小火车应该是最具本土特色的选择。我上山的时候是坐汽车前往的,途中特意经过了一座叫做米朗奇(意为“观景台”)的山峰,它的高度是基督山的一半,而且山顶正对基督慈祥的面孔,站在此处可以淋漓尽致地感受到基督坐镇里约的磅礴气势。里约的基督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雕像,站在脚底仰视他,几乎看不清他清秀的脸。基督的脚底下居然还有一座小小的教堂,实在是让人意外。站在基督脚跟旁边俯瞰整个里约,你会彻底爱上这座在浩瀚的大西洋和群山之间舒展着迷人曲线的城市。有一刻,我望着茫茫大西洋的尽头,自怨自艾地眺望祖国状,后来才意识到,大西洋的另一面是非洲西海岸的葡语国家安哥拉,从安哥拉横穿非洲大陆,是东海岸的葡语国家莫桑比克,从莫桑比克经莫桑比克海峡穿过语种不详的马达加斯加岛,越过广阔的印度洋,悲伤穿越赤道,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曾母暗沙,才能看见汉语的海域。郁闷啊,实在是遥远。

科帕卡帕纳和伊巴奈玛海滩

我在里约热内卢待的五天时间里,几乎有一半都泡在了海滩上。诚如世人常云:不到里约就等于没去过巴西,而不去海滩则等于没去过里约。

巴西私人小学书籍(去他的巴西单读)(3)

里约的海滩多得不计其数,不出繁华的市区,随时都可以找到一片碧海银沙就地嬉戏。这得益于里约独特的地形:它被大西洋包围,海岸线又佶屈聱牙,足够造就数目惊人的海滩。与巴西其他地区的海滩相比,里约市内海滩最大的特点就是闹市与海滩紧紧相依,大多数海滩一边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一边是猪样小朋友麦兜梦想中的奇景“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幼”(请用粤语朗诵)。不计其数的炫耀大胸翘臀的本地美女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佳丽在时尚街区和海水之间做三点状悠闲穿梭,令人鼻血横生。里约本地出产的比基尼和普通的比基尼大不一样,人称“小小比基尼”,它的几何效果几乎全是线条,接近于没有平面。里约的海滩沙质优良,颗粒细小、色泽晶莹,大多数海滩的海水也比较洁净,虽然日复一日游人无数,但是因为大陆架浅,水流急海浪大,海水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

里约最负盛名的海滩一日科帕卡帕纳,一曰伊巴奈玛。科帕卡帕纳海滩的造型及其优美,标准的半月型,长度惊人,足足有八公里长。这意味着从海滩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多少看到它迷人的曲线。我在里约的最后一天因为贪恋海滩的夜色和黎明,在科帕卡帕纳海滩边上找了一家酒店住了一夜,我住的房间窗户朝东,正对浩瀚无际的大西洋,整整一夜的潮声让我兴奋莫名,导致我决定半夜穿着泳裤来到了海边发癫,而那时候,海滩上居然还有不少人在水边坐卧抱跳、怡然自得!(当然,还包括一些在沙滩的艰苦环境下辛勤工作着的性工作者们,“她们”绝大多数都是人妖。)伊巴奈玛海滩更为时尚,全球的小资美女几乎都集中到了这里,本地黑妹反而不常见。因为四十年前Tom Jobim那首《伊巴奈玛女孩》的缘故,这里成了世界范围内小资美女们的圣地。在紧邻海滩的以《伊巴奈玛女孩》的歌词作者命名的维尼修斯·德·莫拉伊斯大街上,我走进了《伊巴奈玛女孩》的诞生地:“伊巴奈玛女孩”餐厅。店面供奉着该歌曲谱原件的巨幅拷贝,到处都张贴着词曲作者和“伊巴奈玛女孩”艾诺伊莎的照片。最奇特的是,屋顶全部由Bossa Nova常用的乐器装饰,整个天花板全是大大小小的乐器。

巴西私人小学书籍(去他的巴西单读)(4)

里约热内卢的面包山

科帕卡帕纳和伊巴奈玛海滩上白天几乎是“肉体”,除了戏浪玩水晒太阳的人,民间沙雕艺术家、即兴桑巴表演者、黑人杂耍艺人不计其数,随处都有微型的狂欢节胜景。里约市政府对海滩的管理井井有条,每隔二十米就有一个市立的酒水摊点,每隔五十米就有一个供游客换衣服、嘘嘘用的更衣站,沙滩中随处是免费的按键式淋浴器,如果想要冲掉身上的沙子,只需轻轻一按,横向喷出的水雾就会把你“打扫”得干干净净。去海滩消磨时间只需要两样东西:所谓的Canga,浴巾状织物,本地特色,颜色极度鲜艳,往海滩上一铺,躺在上面晒上半天,强烈的阳光足以把你变成印第安人;二是到处都可以买到的冰冻椰子。里约的椰子个大味甜,抱一个在手上慢悠悠地吸着,当你的肤色已经接近于印第安人的时候,冰凉的椰子汁才可能吸了不到一半。

巴西私人小学书籍(去他的巴西单读)(5)

伊巴奈玛海滩上的沙雕艺术

桑塔特雷萨

从里约热内卢市中心格罗里亚街区的繁华大街拐进一条叫做肯迪多门吉斯的小街道盘旋上山,你就会来到全里约最具波西米亚气质的一片古老的街区——桑塔特雷萨街区。这里完完全全像是另一个城市,偏安于山中,宁静而幽邃。

巴西私人小学书籍(去他的巴西单读)(6)

桑塔特雷萨的街道大多是南欧风情的卵石街道,曲折、狭长,在山中兀自盘旋,时高时低时抖时缓,蔓延出无数的分岔小径,完全是一片令陌生人生畏的迷宫。很多出租车司机因为露怯,怕找不到路,不敢开车进桑塔特雷萨,为此,街区的老住户们自行组建了一个专门为人们杀进迷宫服务的出租车公司,名字非常搞笑,把桑塔和出租车缩合在一起,叫Santaxi,圣出租汽车。迷宫中的建筑几乎无一例外全是十七、十八世纪的殖民风格,这里的常住户都是早期葡萄牙贵族的后裔,几乎每个家宅都有值得炫耀的家族史可言,很多人现在虽然已经不常住在这里,但家家都还留有人镇守、维护古老的家宅。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很多贵族老宅开始出租给年轻的大学生、作家、艺术家,几十年下来,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具有波西米亚传统的街区,相当于著名的格林威治村,街道上满是香水和大麻的气味。我在里约的头三天就住在这里,借宿在美丽的女摄影师奇西娅租住的一幢老宅子里,周围全是艺术青年高谈阔论的小酒吧、咖啡馆。有的酒吧别看门面小小,故事却一把一把,我和丽奇西娅天天去闲坐的一个酒吧就曾是当年无数Bossa Nova巨星起家的演出地。那些天因为临近狂欢节,街道的老住户们为了彩排本街区的桑巴彩车队,每晚都在卵石路上当街奏乐组织街头桑巴演练,场面颇为壮观。丽奇西娅在街头抓拍的一张照片可以说明桑巴的“臀功”是如何了得:照片上的一切都清清楚楚,唯独几个热舞女郎的臀部呈现出局部的杜可风式的模糊——因为那几个屁股的振速相对于夜景模式下的快门速度来说实在过于迅速。

桑塔特雷萨最让我着迷的不是历史也不是波西米亚风情,而是深受本街区人民热爱的独特景观——有轨电车(Bondinho)。有轨电车至今还是桑塔特雷萨区的最有效的交通工具,迷宫般的街道铺满了铁轨,而空中,则是电线网编织出的另一个迷宫。里约有轨电车与欧洲一些国家现在还保留着的有轨电车最大的不同是,它没有门,车身上全都是把手,即使座位上坐满了人,也还可以手拉把手脚踩踏板悬吊在车身两侧。除了起始站,街道上甚至没有车站,眼见着电车开来,拉上把手吊上去就是,司机根本不用停车。二十世纪巴西最重要的诗人卡洛斯·特鲁蒙德曾经在诗中这样描述六十年代里约的有轨电车:“满是大腿的有轨电车开了过去:/白色的黑色的黄色的大腿。”直到现在,还经常能看见明黄色的、造型极其卡通的小小电车上吊满了各色大腿的景观。而桑塔特雷萨的有轨电车最最神奇的景观却是:在一个叫Lapade的地方,有轨电车从高架引水渠似的一座简陋的白桥上开过,从山中直接扎到海边,这座白桥几乎与旁边的摩天大厦高度相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不会相信,在一座现代都市的繁华街区,在所有立交桥和车流的上空,会看见一辆破旧的有轨电车在蓝天的高处慢悠悠地晃过。

贫民窟

世人都云里约好,唯有治安太不妙。对于很多略知里约一二的人来说,里约极像是一个唾手可得的艳妇,背后站着有严重暴力倾向的善妒老公,虽然轻而易举就可销魂片刻,但紧接着可能就是命丧黄泉。为此,很多人不敢贸然去旅行。近年来巴西影片《上帝之城》在全球的风行加深了人们对里约的恐惧感:一想起贫民窟里五六岁的孩子们都可以抱着机枪杀人如麻,很多人都感到不寒而栗。

巴西私人小学书籍(去他的巴西单读)(7)

底层的乐师在贫民窟的小酒吧里演奏

所谓的里约的暴力,说白了就是专指里约的贫民窟(favela)里蔓延出来的抢劫、绑架和凶杀事件。贫民窟的确是里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里约的“特点”之一。里约全城有大大小小六百多个贫民窟,这些贫民窟大多分部在繁华市区的山坡上,虽在摩天大厦。时尚街区之侧,但完全与世隔绝、自成一体,俨然是城中的山寨。远望这些“山寨”,一个个都密密麻麻地挤满了破旧、杂乱的棚户,像是史前时代的部落,和山下极尽后现代之能事的建筑交相辉映,竟然也是一种别样的“风景”。巴西社会贫富不均问题之严重,从这一“风景”中就可以深切地体会到。

巴西私人小学书籍(去他的巴西单读)(8)

贫民窟的居民大多是黑人,没有任何资产,也没有任何工作的机会,他们完全像是中世纪欧洲的麻风病人一样,被放逐到山头过着连最基本的卫生设施都不具备、仅有遮风避雨之地的非人生活。按照美国等“邪恶轴心”国家出版的各种自助旅行指南的描述,贫民窟里的人们唯一的“工作”就是在夜幕降临十分像黑山老妖一样下山抢劫、杀人,他们都是罪大恶极、十恶不赦的生物。我手头上的一本美国旅行手册是这样不乏“幽默”地提醒人们注意治安的:走过贫民窟附近的街区的时候一定要有大便将至的紧迫感,要像冲向厕所一样迅速地经过这些地带;在你的左边看见漂亮的黑人女孩千万不要分散注意力,因为在你的右边她的黑兄弟们很可能在你走神之际迅速冲过来夺走你手中的一切。

里约的治安的确不容乐观,譬如,就连本地人也不敢把相机挎在身上,不敢在街头逗留到晚上十点以后,而在整个夜间,市区内的红灯没有任何作用,所有车都不会停下来,因为一旦停车就有被打劫的危险。但里约的治安并没有糟糕到让人时时都要绷紧神经的地步,毕竟,这是Bossa Nova的诞生地,在大多数地方,你都可以尽情地享受一种极富音乐感的懒散。而贫民窟里的人们也并不像美国人的妖魔化描述那样邪恶,他们中大多数都是热情。善良的,就像大多数淳朴可爱的第三世界国家底层人民一样。

我在里约逗留的最后一天,受好奇心所驱使,把所有的东西都留在了酒店里,身无分文地走进了伊巴奈玛海滩附近莱布隆山上的一个贫民窟。极其有趣的是。该贫民窟居然也像一个居民小区一样,有着一根原木拦起来的“大门”,“门前”还有几个看门的老黑人在那里悠闲地聊天。一听说我是中国人,老黑们都很高兴,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贫富之分的国家,中国人都是好人。他们把我引到里面转了一圈。贫民窟远看是道“风景”,走近了才知道是何等凄惨。所有的棚户都是地地道道的“棚”户,没有一面砖墙,用来建棚的木板也全都是从不同地方拣来的废料,拼凑在一起,像破旧的百衲衣一样,补办不够的地方就像开着天窗,一任风雨浇灌。棚户的密度大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家家户户打嗝放屁之声相闻,好不热闹。无所事事的青壮年和无所事事的妇孺一道蹲在门口玩耍,不知从何处拣来的一个漏气的足球就可以让他们兴奋地娱乐一整天。一户稍显富裕的人家热情地邀请我进去坐了片刻,并请我食用了他们家的最后一个土豆,喝了他们从海滩拣来的矿泉水。当我便意顿生的时候,发现他们家根本没有厕所,所有的大小便都得在门前门后地解决。

这趟贫民窟之行虽然短暂,但其友好祥和的气氛足以让我认识到:贫穷不是罪恶,真正的罪恶是歧视。

巴西私人小学书籍(去他的巴西单读)(9)

编辑 | 王富贵

单读出品,转载请至后台询问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单读 12 ·创造力之死 》

本期《单读》从文学写作、历史叙事、生活方式,从个人到社会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回应了这个话题,作者以各自的方式,反思,批判,创作,抵御着同质化的侵蚀。

巴西私人小学书籍(去他的巴西单读)(10)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巴西私人小学书籍(去他的巴西单读)(11)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原文链接

快快成为最先拥有单读 12 的读者

找回你的创造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