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成语典故(中华成语故事草木皆兵)

文意解读: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后用以比喻惊慌失措,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典故渊源:

《晋书》记载:“坚与苻融登楼而望王师,见布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经典故事:

草木皆兵的成语典故(中华成语故事草木皆兵)(1)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西北和北方的几个民族乘机脱离晋朝的统治,先后建立了16个国家,即所谓“五胡十六国”。其中最大的一个国家是氐族建立的秦国,历史上称为前秦。它原先占领陕西一带,后来逐渐扩大,几乎占领了北方黄河流域的全部地区。那时的晋朝,偏安东南,称为东晋。整个局势形成南北对立的状态。

前秦的国王苻坚,当时气势很盛,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5月,苻坚亲自率领90万军队大举男侵,企图称霸中国。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晋孝武帝以谢石为争虏将军兼任大都督,并排谢玄担任前锋都督,谢琰为中郎将,共拨8万人马,前去抵抗。可是秦兵多,晋兵少,双方实力悬殊,晋朝的许多官员都很担心。

草木皆兵的成语典故(中华成语故事草木皆兵)(2)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后,苻坚亲自率领8000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相信了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军兵力不足,不堪一击,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只要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来是东晋的官员,对东晋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兵力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之前袭击洛涧。

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5000人,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抵挡一阵就溃不成军了。

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东岸。于是,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吃。

草木皆兵的成语典故(中华成语故事草木皆兵)(3)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

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一片。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

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成是晋兵了。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草木皆兵的成语典故(中华成语故事草木皆兵)(4)

两军对屹时间一长,就会对晋军不利。于是,谢玄用激将法让苻坚后撤,以便让晋军渡过淝水,决一死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乘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野,苻坚中箭而逃。

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役“淝水之战”。《资治通鉴》和《晋书》等记载道:苻坚见“八公山上草木,······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后来就成为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或“风鹤频惊”,形容紧张恐怖、人心惶惶的战乱情况。前两句往往连用,说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