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国籍(风声波兰禁演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国籍(风声波兰禁演柴可夫斯基)(1)

作者丨张丰

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受到俄乌战争影响,欧洲多国参与“制裁俄罗斯”。波兰文化机构对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和契诃夫的作品,“开出禁令”。

这条新闻是转载自俄罗斯REN电视台网站的,这家网站的报道是这样的:“波兰TOK FM广播电台说,该国文化机构决定禁演俄罗斯的音乐与戏剧。如此以来,波兰的各大乐团将不能演奏柴可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而人们在该国的剧院里也无法欣赏到契诃夫的话剧。”

这个报道的疑点,就在“如此以来”四个字上,后面的部分看起来不像是事实,而是某种解释性的延伸。在波兰的TOK FM电台网站,我们查询了相关报道,发现事实和传闻存在很大的出入。

所谓波兰文化机构,并不是“文化部”这样的政府机关,而是“波美拉尼亚爱乐乐团”。2月22日,在战争开始之前,这个乐团聘请了一位来自乌克兰的指挥家,担任乐团的艺术总监。俄乌战争爆发后,这位总监表示没办法在演出海报上看到自己和“俄罗斯人的名字”出现在一起。

乐团的负责人表达了支持,剧院暂时不再演出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作品。这名负责人接受电台采访时表示说,这是一个“小姿态”,而他本人则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粉丝,并称肖斯塔科维奇为“有史以来最伟大作曲家之一。”

这就是这次“开出禁令”的源起新闻。准确的表述是,一个波兰乐团考虑到新聘艺术总监的感受,短期内不再演奏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该乐团在用一种自己的形式来“抵制”俄罗斯。

这种“抵制”是民间的、个别的,但不代表波兰政府或者文化管理部门在“禁止演出”。

对一个乐团或者一个艺术家来说,有选择演出曲目的权利。考虑到这个乐团的特殊性,为了照顾艺术总监的感受,这个选择可以理解。

这种“理解”,是承认乐团有不演出的权利。当然,这种权利的施行,多少也是让人遗憾的。不要说“艺术无国界”一直是包括西方在内的全球文化界的共识,不演出柴可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对一个“爱乐乐团”来说,终究是一个损失,也是乐迷的损失——不管如何,两位早已成为历史人物的大师,对这场战争都没有什么责任,而他们的作品却是人类艺术的瑰宝。

我们还看到,最近两天中文媒体在报道“禁演柴可夫斯基”这样的消息时,不少存在某种偏差和夸大化的倾向,对读者造成某种误导。除了“波兰禁演柴可夫斯基”外,还有“意大利禁止课堂上讲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已经有报道指出,这是某个老师的个人行为,而且已经得到了“纠正”。

欧洲各国正在制裁俄罗斯,多少波及到了艺术、文化和体育领域。在对待这样的传闻时,应该注意分清两个层面的事实:

第一,到底是谁在“禁止”,是政府命令,还是个人层面的“抵制”?如果是个人,那更多是个体的“情感需求”,你可以不赞赏,但也无法过多指责;如果是政府指令,那就涉及到价值观的“双标”,也涉及到文化自由的问题。

第二,抵制的是现实层面和俄罗斯政治有关的人和组织,还是“柴可夫斯基”这种象征性人物?如果是禁止俄罗斯国家级的、有俄罗斯政府资金背景的乐团,那么抵制方或有它自己的现实依据,要禁止柴可夫斯基这样的历史人物,却只能是荒谬的“笑话”了。

我们希望艺术能和政治适度分开,保持可贵的独立性,但是真实的状况总是复杂的。

慕尼黑爱乐乐团解雇了俄罗斯籍指挥家捷杰耶夫,理由是过去捷杰耶夫曾经公开支持过普京,帮助普京选举,慕尼黑方面要求捷杰耶夫表态不再支持普京;捷杰耶夫拒绝后,最终乐团选择和他解约。解约让人遗憾,但捷杰耶夫和普京的关系,本身是政治性的,在德国宣布制裁普京和俄罗斯后,捷杰耶夫能否再担任总指挥就是一个难题。

尽管每一个“抵制”案例,都有这样一段曲折的故事;但就整体上来说,欧洲文化、体育界正呈现出疏远俄罗斯的姿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和艺术界相比,体育行业的“禁止”更为明确,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都已经宣布了制裁俄罗斯的方案。

这当然是让人遗憾的,欧洲、美国与俄罗斯之间,已经呈现出“总体战”的趋势,不仅是军事上,在社会和文化上也开始走向对立。

或许,世界正在出现某种转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要知道,开放性一直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柴可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这样的音乐家,已经是“世界遗产”,而不只是“俄罗斯民族艺术”。我们只能以艺术的名义,要求尽快实现和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