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室生白解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虚室生白解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1)

《中国祥物》 陶思炎 著 东方出版中心

虚室生白解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2)

近期,红灯笼、春联、兔年生肖饰品等销售逐渐升温。新华社发

虚室生白解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3)

生肖剪纸 东方出版中心供图

虚室生白解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4)

生肖剪纸 东方出版中心供图

虚室生白解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5)

生肖剪纸 东方出版中心供图

虚室生白解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6)

生肖剪纸 东方出版中心供图

虚室生白解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7)

玉兔捣药图(汉砖画) 东方出版中心供图

虚室生白解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8)

青铜器上的牛头纹 东方出版中心供图

虚室生白解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9)

建筑角脊上的瑞兽 东方出版中心供图

虚室生白解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10)

建筑角脊上的瑞兽 东方出版中心供图

虚室生白解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11)

建筑角脊上的瑞兽 东方出版中心供图

【著书者说】

编者按

爆竹声里,新年来临。抬头,是漫天的烟火;举目,有盈盈的花灯。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环境里,有多种祈愿纳福的物件儿,始终伴随着我们。

以福善、嘉庆为追求的中国吉祥文化,建立在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天文与人文、事理与心理相连互通的基础之上,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生存与生活的深刻理解、睿智想象、审美表达和文化自信。

近日,民俗学家陶思炎的《中国祥物》等书,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中国祥物》是一本以风俗符号及其文化象征,阐释国人心智与情感凝聚、艺术与生活创造,揭示中国文化的乐生基调和赓续不绝奥秘的新书。今日,光明悦读邀请该书作者撰文,为读者详解“中国祥物”。

我们每天都在同自我心灵、世上他人和天下之物打交道,并时时用知识、情感、价值和功用的眼光去看待身外之物,作出吉与凶、爱与憎、存与弃、继与毁的判断。不论是天成的自然之物,还是手工的人类造物,一旦进入民间生活,就必然打上民族的、风俗的、艺术的、宗教的甚至哲学的印记。

古人认为,物各有灵、物各有主,物人、物物、物事之间存在着潜在的神秘联系,形成一个圆融互通、交感同一的整体。基于这一认识,物便有了精神、品质和意志。物还有了力量,能成为人的工具和武器、依靠和福星。于是,用以除凶避殃之物被称为“镇物”,主要显示出工具和武器的性质;而用以纳吉迎祥之物,则称作“祥物”,主要显示出福善和嘉庆的特征。

中华文化乐生入世之基调体现

所谓“祥物”,又称作“吉物”“吉祥物”,它是由原始崇拜物、巫具、宗教法器等衍生而出的象征福善、嘉庆的物品,有自然物、人工物等形态,在礼俗与生活中寄托着明确而强烈的祈福禳凶的追求。

“祥物”“吉物”的名称在汉代文献中已见载录。《后汉书·明帝纪》曰:“祥物显应,乃并集朝堂。”王充《论衡·初廪》曰:“文王当兴,赤雀适来,鱼跃鸟飞,武王偶见。非天使雀至鱼来也,吉物动飞而圣遇也。”至于“吉祥”二字的联用,以《庄子·人间世》所言“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最为著名。唐代的成玄英释曰:“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根据这一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人的观念中,“吉”指事象,“祥”为意象;“吉”指善实,“祥”为嘉征。它们虽有事实与征兆的实、虚之别,但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利义观,它们又是一个相关相连、并存互补的整体。

自然界与人世间的吉凶纷呈,是人类创造祥物并以之趋吉辟凶的客观基础。《周易·系辞下》曰:“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在古人的观念中,“物”之存在与驳杂决定着吉凶变化,因此,为了控制这一变化,获取“福善”与“嘉庆”,祥物就得到了普遍应用。

祥物,按照时节来分类,有新年祥物、四时祥物之分。新年祥物,有我们常见的春联、年画、红钱、年夜饭、龙灯、马灯、花灯等。四时祥物,有春饼、龙船、巧果、月饼、重阳糕、腊八粥等。

按照物质的形态,则可将祥物分为建筑、交通、动植物、文字图画等。建筑祥物,有造大梁用的椿木、度量用的鲁班尺、屋檐上的瓦当、木制或石制的花窗雕件以及脊饰、壁饰等。交通祥物,有道神与道祖、指南针、杨柳、八仙桥、轿子、神州、灯船等。物种祥物,分为动物和植物,有兽类禽虫、神树祥木、名花异草,常见的如龙、凤、麒麟、牡丹、梅、兰、竹、菊等。吉祥文字有“福”“寿”“财”“囍”等,吉祥图画有娃娃图、生肖图、八宝图、古钱纹等。

依照用途,祥物还可分为器用、礼仪用、饮食用。器用,有生活用具、武器文具、吉祥乐器、珍宝玩物,如灯盏、桌椅、餐具、算具、衡器、文房四宝、刀剑、符牌等,它们一般都具有实际的功用与艺术的造型,不少还带有神话、传说的意味。比如神山灯,即以灯盏的构图模拟海中神山的神话——《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五座神山,“一曰岱舆,二日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上台观皆金玉,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因此,明代青花瓷灯中的“神山灯”,壁绘波浪纹以象征大海,盆中立一白色灯柱,以拟海中神山,灯上纹饰包容着深厚的文化主题。礼仪用的祥物,分婚恋、祈子、贺寿等用途,有红线、喜被、瓶、鞍、葫芦、石榴、萱草、寿桃、寿面等。饮食用的祥物,有风俗性饮食和功能性饮食之分,常见的药粥当属一种。

不论是取自自然还是人为加工,“物”一旦在社会语境中被赋予文化信息,并形成传统,就超越了单纯物态的性质,带上了理念与情感,成为主体的思想与人性的延伸。《老子》第51章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已将物与道、德相贯相连,置于同一个文化层面。所以,作为物承文化的祥物,并非只是虚妄信仰的寄托,而是在福善追求与吉凶抉择中蕴藏有道德与理性的成分,且由此而显现了中华文化乐生入世的积极基调。

睿智多趣的文化现象

祥物,作为睿智多趣的文化现象,建筑在物有精神、物有灵性、物有力量、物有美感的观念之上,表现着人的物我一体的存在意识和以物涉世的心理追求。吉祥物的生成,往往是其某一特质受到了人为夸张,或者其名称的声音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联想,其形状、用途、性质等受到了增饰与类比,其利害与功能得到了主观的认定与强化。

具体说,吉祥物的生成法式一般可归纳为谐音法、象征法、指事法、联想法、组合法等多种。

谐音法,即从某物或某图像的名称与他物、他事的名称在发音上谐同或相近入手,赋予展示物以新的意义和功能。它以转借和认同为基本逻辑,从而使本无干系的寻常之物成为富有情感的吉祥物类。

在中国吉祥文化体系中,谐音法作为最简易、最常用的造物方式,可谓面广量大,随处可见。例如,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同音,“佛”与“福”字音近,“蝠”与“佛”便带上了“福”的意义。又如,以“鱼”与“余”同音,便出现了多种“连年有余”“富贵有余”“吉庆有余”“福庆有余”的吉图祥物。再如,花瓶的“瓶”与“平”同音,而古兵器中的“戟”与吉祥物之“吉”谐音,因此二物相配,寄寓了“平升三级”的愿望。此外,“橘”“鸡”也与“吉”谐音,绶鸟的“绶”又与长寿的“寿”音同,还有糕与“高”、竹与“祝”、石与“室”、冠帽的“冠”与“官”、腰带的“带”与“代”等谐音,形成了“室上大吉”“冠带(官代)流传”等寄寓。

象征法,是从物物感应、物物相通的逻辑思维出发,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象或图像间建立互联通达的文化联系。作为集体意识的表达和解读,象征源于原始文化阶段,在文字尚未发明、语言尚未成熟的时期,它是有效的交流手段。中国古代哲学将“象”与“形”相对,或者“象”与“器”相对,《易传》有“在天成像,在地成形”之载,有“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之说。实际上,象征是一种文化创造方式,也是吉祥文化表现的重要手段。

在民间风俗中,吉祥物的象征随处可见。例如,松树、仙鹤同图,以松之不凋长青、仙之不老长生象征延年益寿;桂圆、荔枝、核桃三种圆形果实画在一张纸上,象征“连中三元”、登科得第;端午节人人家门前挂出菖蒲、艾叶,以象征宝剑和虎爪,用以斩除和吞噬疫鬼,护佑家宅;清明节插柳、挂柳、戴柳,以柳枝象征依念和再生;重阳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以菊花作为太阳的象征,用亲近、抱合的方式以求得阳气长在、延寿安康。

指事法,即以人们所熟知的某些图形与符号,在应用中有针对性地表达某一特定的意义。

它往往以某种事理为依据,推衍到日常生活和艺术审美之中。

在木版年画和吉祥花钱中,以及木雕石雕作品中,常见“鲤鱼跳龙门”的吉祥纹饰,选取鲤鱼,乃出于古人对它善腾跃之性的想象与信仰。琴高骑鲤渡海的神话传说,则渲染了鲤鱼助人化卑为尊、显贵通达的吉祥神能。鲤鱼化龙和“登龙门”的虚构又使其与入仕做官相联系,使“鱼跳龙门”的吉祥意义更有所彰显。

联想法,即从人们耳熟能详、易于感知的物象、图像、事象及其他文化符号入手,经识别、比附、会意而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赋予某造型或构图以新的吉祥主题。联想法往往将形、声、义灵活地交互并用,既有较为固定的意义指向,又留有应用主体各自的想象空间。

例如,“葡萄松鼠”的祥图,以累累的果实与灵活可爱的松鼠,给人以童话寓言式的联想,从而渲染了家庭生活的和美欢悦,其吉祥联想在于成串的葡萄实使人联想到成群的儿女,而松鼠之“松”与“送”谐音,又因“鼠”所配地支为“子”,故产生“送子”的判断与联想。这样,“葡萄松鼠”的图样便因联想而产生了送子、多子的祥瑞意义。

组合法,即将多个吉祥符号和因素加以叠加和综合,从而使若干原本单一的吉祥图样得到搭配和重组,以新的样式拓展了吉祥物的内涵和寓意。

“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标榜儒雅风尚的“琴、棋、书、画”,张扬儒学之道的“渔、樵、耕、读”,表达生活追求的“福禄寿喜财”等,都是由组合法的运用而生成的祥物系列。除了这些同类因素,还有不少本来似无联系的吉祥符号叠加应用而生成的实例。比如,将戟、磬、莲花、莲蓬、双鱼瓶、获篓、毛笔、纸卷绘制在一起,寄寓着“吉庆有余”“文武双全”“连年有余”“连科得利”“平安如意”的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组合法是吉祥物生成的开放模式,它往往搜罗众多的祥瑞符号进行叠加式的综合,以图面的饱满来渲染喜庆的效果。这在木版年画、剪纸图案、印染纹饰、建筑彩绘、婚用绣品、风筝玩具等工艺美术品上均有所见。

中国祥物的生成,体现了国人对生产生活的直接感知和深刻理解,对身边事物审美化的需要,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真切关心,以及旨在改造生活的美好愿景。

祥物来,春信至

祥物的构成体系,包括日月星辰、山水云气、神佛仙道、动物植物、神兽灵物、日用器具、武器工具、乐器珍玩、经籍图画、文字符箓等,即一切被赋予祥瑞嘉庆意义的自然物、人工物及其文化符号。祥物的应用领域包括岁时节令、建筑装饰、器用摆饰、交通工具、礼仪活动、天地自然、饮食菜肴、文字图画、民间信仰等,其中最集中地体现在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中。

传统节日及其岁时祥物,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已成为知识传习、民族融和、文化认同和幸福表达的岁时性成果,成为交织着历史记忆和现代功能的特殊文化资源。大凡节日,都有较完整的文化结构,都在节物、节事、节信、节语、节食和节艺等方面有着较为充分的展现,而以辞岁迎年、贺春闹春为主要功能的春节祥物及其风俗,正体现了上述节日结构的充分与完整。我们且从上述结构的划分入手,对新春祥物做出简要的列举和解析。

在节物方面,以爆竹、春联、灯彩等为主的春节祥物,爆发出声响、晕染成红色、散发着光与火,使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变得有声有色,营造出吉祥的氛围。爆竹用以振发春阳,驱逐疫鬼,维护健康;春联用诗的语言表达纳吉迎祥的期盼和信念,诸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之类,满眼皆是;灯彩不仅装饰了节日的夜空,而且以灯肖星,表示迎来吉星,营造出一幅人与星辰相接的太平盛世。

在节事方面,有饮屠苏酒、贴“福”字等风俗活动。屠苏酒和福字作为祥物,已然改变了原先的巫术性质,成为迎来吉祥新岁的岁时民俗。屠苏酒用八味中药泡制,在年夜饭上按先少后长的次序东向进饮,以驱除疾疫,祈望获取全年健康。贴“福”字,则忌倒贴,除非穷愁潦倒或灾祸连连的人家等自认命运不公者,为转运而采用巫术的方式以冀改变命途。

在节信方面,有敬神祭祖、傩除、守岁等习俗。其中吉神,如灶神、文武财神、如愿神、天地百神、祖先神、傩神等,都寄托着人们获得庇佑的朴素愿望。守岁中,陪伴户主通宵不灭的大红烛,以及年夜饭上撤下的整烧大鱼,也都是春节祥物。笔者认为,鱼之所以能助人守岁,乃是因为它没有眼皮,“死不瞑目”,故能始终盯着门户,不使阴气潜入家宅,从而获取吉祥。

在吉语方面,讨口彩、听市声等做法,都建立在语言的神秘观念之上。过年期间,不说脏话、要说“恭喜”之类的吉语,遇到坏事要用语言加以反向称之,以“逢凶化吉”。例如,孩子打碎了碗碟,就说“岁岁平安”,外出不小心踩到粪便,便说“带金还家”,从而在心理上获取吉祥。所谓“听市声”,即在春节的早晨家长出门,听见人语即刻返回进行判断:在五音中听到的话语属何调。若属宫调,则岁美;属商调,有兵灾;属角调,为凶年;属徵调,有旱灾;属羽调,发水灾。由于国人过年相见都抱拳说“恭喜恭喜!”“恭”为“宫”调,这样就总能赢得“岁美”的祥瑞。

在节艺方面,年画、纸马、窗花、地画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舞龙灯、舞狮子、跳马灯、唱麒麟、傩舞等民间表演艺术,其中的吉祥图画和龙灯、狮子头、马灯、傩面具等吉祥物,都渲染着中国年喜庆、欢腾、热烈、祥瑞的气氛。

总之,祥物是人类认识自然、把握生活这一强烈愿望的物化,是人类艺术与审美情感的自然表达,也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文化结晶。祥物,以其乐观的基调、坦荡的品质、执着的理念、和谐的风格,成为中国文化遗产和民俗生活中最具魅力的物类,至今仍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和民族生活中,散发着异彩。

“灯火夜深书有味 墨花晨湛字生光”“养成大拙方为巧 学到如愚始为奇”。

就让我们在常悬挂于书房的春联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开启新一年的征程。

(作者:陶思炎,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