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范派哪个传人最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

越剧范派哪个传人最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1)

1953年,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袁雪芬(左)饰祝英台,范瑞娟(右)饰梁山伯。

昨天中午,93岁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

这位范派小生的宗师,60多年里演了一百多出戏。

说到“梁山伯”,大家一定会想到范瑞娟。1945年1月29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首次演出《梁祝哀史》;她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得了第八届国际电影节的音乐片奖,并随周恩来总理出访,征服了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的外国友人。72岁的卓别林那次见了她,发现是个女人,吃惊地倒退两步,周总理翻译给范瑞娟听:“他说你实在演得很好,都把他看哭了。”

嵊州越剧博物馆馆长俞伟收到范瑞娟的儿子(陈晓跃)发的短信:“根据我母亲的生前嘱咐,不开追悼会(仅限亲属),不设灵堂,一切从简,所以请转告各位,再次感谢大家,尊重她老人家的意愿,也是对她最好的悼念。”

越剧范派哪个传人最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2)

范瑞娟。

一派宗师

学生用演戏来纪念她

范瑞娟是浙江嵊县人,在浙江有很多学生。绍兴小百花越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演员吴凤花就是她的得意门生。昨天,她人在苍南,晚上有演出,却在中午得知了老师去世的消息,“年前还刚去看过她。”

大年二十九,吴凤花带着绍兴小百花全团去上海华东医院。当时范瑞娟已经送进重症监护室,处于昏迷状态。吴凤花在门口远远地看着,没能进去。这是最后一次,师徒“相见”。

而第一次相见,她依然记得很清楚。距今已经整整30年了。1987年12月25日,在一个老师的引荐下,她在绍兴饭店的一个草坪上,见到了范瑞娟。那天,她正式拜了师傅,然后,“老祖宗”在草坪上给她排了第一个戏《回十八》。

1991年,吴凤花演《陆文龙》。为了学生人生的第一个“男一号”,范瑞娟和吴梦桥(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著名唱腔设计)特地到杭州待了半个月,为她设计唱腔。之后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吴凤花得了第一个梅花奖。

可是,就像现在一样,许多人还是习惯用“像不像”来衡量一个演员的表演。吴凤花先天条件不很像范派,因为她的嗓音清脆明亮,而范派的音区是宽厚的,1992年,她的《陆文龙》在上海共舞台连演18场,有老观众就直说,吴凤花的范派不像范派。

“老祖宗一直帮你担着风险,随时关注你,随时在保护着你。”吴凤花一直喊范瑞娟老祖宗。那次,范瑞娟站出来对观众说:陆文龙的唱腔不能套用焦仲卿、梁山伯的,每个人物都应该有各自的个性特点。阿花才20岁出头,还小,还会慢慢长大的。

这也是吴凤花最感恩的地方,“老师对后辈的成长非常关心,她一直保护青年演员,给他们成长空间。”

昨天,范瑞娟的另一位嫡系弟子孟科娟(杭州黄龙越剧团演员、梅花奖得主)也有演出,演的正是老师的经典曲目《梁祝·楼台会》。得到消息后,她火速赶去医院,可惜没能见到老师最后一面。

恩师走了,弟子们依然活跃在越剧舞台,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纪念吧。

留下的不仅是“梁山伯”

还有对艺术的较真

2012年,作为钱江晚报《文脉》栏目的文化老人之一,本报记者曾去上海华东医院专访了范瑞娟。那时的她,已住院两年,但精神很好,见到记者说,“同乡三分亲,你们来,是对我的精神治疗。”那次,得知我们要来,老人家特地提早了午睡时间,还让护工小梅准备好自己的影集、纪念册等,给记者做参考。

走之前,范瑞娟拿出一个小本子,不是给我们签名,而是让我们签名,作为这次探访的留念。

“老师是一个特别关注细节的人。”吴凤花说。

吴凤花每年都会去上海看范瑞娟,去年排新戏《屈原》,范瑞娟因为身体原因没到场。所以那一次,吴凤花一到医院,范瑞娟一见她就问:“屈原什么造型?”

“虽然老师已经很少出来了,但她很关注越剧圈的事,最近在排什么戏,她都知道。”吴凤花说,那次为什么老师会这么问,因为很多人希望吴凤花是潇洒的小生,而不是老生,希望他帅帅美美的,可以不贴胡子。“连这点,老师都知道。”

她打开iPad给老师看,看到屈原贴着胡子,范瑞娟点了点头:“嗯,这个对的。”

“她以为我会不贴胡子。”吴凤花说,范瑞娟对舞台非常严谨,她一直提醒年轻演员,舞台上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永远以形象为第一要素,绝不能偷工减料,不贴胡子是要被她骂的。

被骂的,还有吴凤花的指甲。

有一次在台上演出,吴凤花自己留的指甲没剪掉,被范瑞娟发现了。演完戏下来时,范瑞娟拦住了她:你知道吗?你在台上是唱男的,为什么要留这么长的指甲?剪掉。

那天的指甲,是吴凤花当场剪掉的。

“她平时是个很普通的祖母样子,但遇到你不对的,她绝对会直接指出来,一点不给你面子。”

她演的小生

不“风流”很阳刚

作为越剧范派艺术创始人,范瑞娟是最早形成演唱风格的越剧流派创始人之一。范派经典唱段,是越剧唱腔中绝对不可忽略的菁华。她的唱腔,以淳朴宽厚见长,却又有自有迂回流畅的情致。

都说女孩子演男人,容易有脂粉气,范瑞娟偏偏演出了男人的阳刚之气。范瑞娟吸收京剧“反二黄”,和琴师周宝才发展出隽永的“弦下腔”,在“山伯临终”的最哀伤时所用,极能表现悲愤情绪。她演的梁山伯能突破一般“风流小生”的俗套,创造富有个性和气质的舞台形象,应该说,这是她对越剧的重大贡献。

范瑞娟走了,在朋友圈,有人又念起了“越剧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因为今年,正是“越剧十姐妹”诞生70周年。

“在十姐妹里,最能闹腾的是袁大姐,范瑞娟不属于出头露面的那种,她总是在后面的,但却是个蛮有想法,蛮有心的人。”戏曲评论家傅谨说,范派学的人很多,声音醇厚,更有文人气和书卷气,如果要说文化涵养最突出的,那一定是范瑞娟。

但傅谨提到一点,“范派不像尹派,尹派的传承总是有各种争议,研究的人也很多,其实这对流派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而范派没那么热,范瑞娟也是‘没话题’的人。”

“当年那一代跑过码头、挑过班的人都渐渐离开我们了,她们的舞台经验极其丰富,这和我们现在演员在剧团里当主演,其实还是两回事。”傅谨说,关于范瑞娟年轻时的经历,戏曲界其实很少有人做过研究,“这也是蛮遗憾的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