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智能化家电(一个湛江家电衰落的缩影)

湛江智能化家电(一个湛江家电衰落的缩影)(1)

“服务社会,不分东西半球”,出生在70、80一代的人对这个口号或许并不陌生,作为上世纪家喻户晓的小家电品牌,半球的品牌知名度不亚于当今的美的海尔,而它的兴衰背后,可以说就是湛江家电的半部兴衰史,半球的衰落,也是湛江家电产业没落的缩影。

昔日的“廉江造”

翻开半球的早期成长史,可以说半球是我国家电行业的第一批拓荒者,早在70年代便已经涉足家电领域。

1972年,李秀森被调到湛江市五金制品厂担任厂长,也就是半球电器的前身,这是一家生产锄头、镰刀、老鼠笼为主的五金小厂,在那个物资匮乏、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像这种管理混乱的小工厂几乎让人看不到任何希望,即使经过李秀深勉强的经营,也仅够发放工人工资而已,为了给工厂寻求一条出路,李秀深开始了东奔西跑的探索。

湛江智能化家电(一个湛江家电衰落的缩影)(2)

昔日的半球电器

第二年,李秀森从外贸部门了解到东南亚对于日光灯镇流器的需求,便带领工厂人员开始试制镇流器,经过十多天的钻研奋斗,终于获得了成功,并经过了有关部门的签订合格,之后又承接了开发光管支架的任务,并以“三角牌”开始打入香港澳门市场,当时香港的光管支架还是被日本的“长寿”牌占据为主,三角牌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在港澳市场站稳了脚跟,抢占了一席之地,公司名也改为湛江家电总厂,开始迈出了向家电转型的第一步。

1977年,李秀森从香港老板那里获取到电饭锅这一信息,在国外已经普及的家电产品,在百废待兴的国内可以说还是零,嗅觉敏锐的李秀森意识到这是一款充满市场前景的产品,便开始研制电饭锅,成为了最早一批生产电饭煲的企业,由于起步早,抢占了市场先机,三角电饭煲迎来了高速发展,但早期的电饭锅销售主要是外贸包销为主,进入80年代后,由于外贸环境的不景气,外贸部门一下砍掉了电饭锅的采购,十多万只电饭锅成了烫手的山芋差点压垮工厂。

就在陷入绝境的时候,李秀森突然得知湖南正在召开“以电代柴”的规划会议,立马带领5名供销人员赶赴湖南调研,不仅获得了湖南省首批“以电代柴”试点县的供货合同,更得知了国家将要在全国100个县搞电气化试点的信息,李秀森意识到,随着电力逐渐取代柴火时代的到来,电饭锅的市场也将井喷式增长,于是改变了原来缩减电饭锅产能的策略,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在接下来的电饭锅市场取得了销量利润双丰收。

湛江智能化家电(一个湛江家电衰落的缩影)(3)

半球电饭锅销售部

在卖方为主导的80年代,得益于抢占市场先机,到1988年,工厂已经发展成广东半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从一家濒临倒闭的五金小厂发展资金过亿的集团企业。半球电饭锅的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40%,成为全国工业500强企业之一,“半球模式”,“中国松下”的美誉不胫而走。

80年代中期,依靠推销“三角”“半球”电饭煲的销售队伍日益壮大,他们在推销电饭锅的过程中开始生产配件,依靠一把螺丝刀组装电饭锅,形成了最早的一股“廉江造”的家电产业,这也是湛江家电早期的发展雏形,半球效应直接带动了整个湛江的电饭锅产业,此后发展成为中国最具规模的电饭锅生产基地。

赊销模式陷入资金困境

为了扩大规模,半球电器采取了“让利联营、赊销批发”的发展模式,并在国内率先提出“直线销售”的方法:凡列入重点的县,产品价格都按厂价供应;凡新开辟的市场, 均实施前两次优惠价格;凡通铁路的地方,运费均由半球负责。这种降价扩张的手段,为半球的扩张带来了短期的效应,但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湛江智能化家电(一个湛江家电衰落的缩影)(4)

半球的品牌LOGO

而赊销批发的方式,更让企业背上了资金断裂的风险。赊销这种先铺货后结算的方式,在后来的家电渠道中广为流行,成为开发市场的有利手段,但这种赊销模式大多以零售商渠道为主,而针对批发渠道,半球这种赊销模式显然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投入,一旦货款收回出现问题,就会造成企业的资金链断裂。有媒体报道,当年半球因此出现的2亿的呆账无法回收,就是赊销模式所导致。

1989年,半球出现了第一次经营危机,70%的生产线陷入了停顿状态。

多元化扩张失败

除了销售模式的因素,多元化的盲目扩张也让半球陷入了另一个漩涡。一份当年媒体对半球规划的报道揭开了它的多元化布局:

“一、投资5000万元改造半球电器… 二、投资10亿元与外商合作建设化学原料工业…三、投资3.5亿元,兴建综合商品楼和高层住宅新村…四、投资2000万元拓展湛江具有地缘优势的储运业……”

可以预料到的是,这种大跃进的发展,不仅消耗了半球巨大的资金投入,对于陌生领域的不熟也让巨大的投资打了水漂,盲目的多元化扩张不仅未能给半球带来任何新的出路,更让半球陷入了新一轮的亏损漩涡:

比如与台湾客商合资联办的大型化工生产基地在投入巨额资金后不了了之;和韩国公司合资的轧钢厂,最后胎死腹中;而在房地产领域,半球为了腾出土地,不惜将自己位于市区黄金路段的几个厂房拆除,搬迁到郊外,由此带来的拆迁成本和兴建新厂房的投入,都消耗了半球大量资金,结果房地产的投入也陷入烂尾,造成了巨额的亏损。

在一列盲目扩张后,不到3年时间,半球电器便从年产300万台电饭锅沦落到几近消失的地步,到90年代中后期,成了一家负债10多亿的特困企业。

深陷假货风波

1999年,陷入危机的半球电器进入重组,开始了自救,新上任的总经理陈模范担起了挽救半球的重任。

陈模范上任后,为资金困难的半球开出了“品牌经营战略”的药方,利用半球的品牌知名度,搞起了品牌租赁的模式,让半球借助其他工厂的生产得以起死回生,但这也为半球的假货风波埋下了隐患。

湛江智能化家电(一个湛江家电衰落的缩影)(5)

半球大楼

在媒体的采访中,半球前任总经理李秀森将半球的没落归结为假货太多所导致,这一总结虽然片面,但也反映出假货对半球的影响之大。

在90年代中期,湛江的电饭煲产业出现了一次严重的质量危机。部分企业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对整个湛江的饭煲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尤其以廉江为甚,曾经的引以为傲的“廉江造”变成了“廉江货”的代名词,一个名称的变化,不仅仅给当地的产业带来了信任危机,也反应了廉江制造在家电产业中的不断退步。一提到廉江货,大部分经销商都对其嗤之以鼻,以致于不少企业被迫将工厂外迁到顺德、中山一带,为的就是甩掉身上廉江造的标签,信任危机为曾经的“中国电饭锅之乡”蒙上了一段难堪的历史。

半球的品牌租赁战略,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假货和质量问题,由于未能管控好授权企业的生产质量,租赁半球品牌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也是良莠不齐,这就为山寨假货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市场上的真假半球大行其道,擦边球、假冒伪劣半球产品都对半球的品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消费者买到的半球,很多都是假货,而真货却难觅踪影。

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到打假当中,半球的品牌也是一落千丈。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曾经有货不愁卖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参差不齐的半球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抛弃,曾经的一线品牌,彻底沦为了一个地摊货。

如果你现在还能看到有关半球的只言片语,那多半是关于“质检不合格”的黑料,当年家喻户晓的品牌,如今只能以负面新闻的露面形式告诉世人,半球还活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