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李安近况(别操心李安了花呗还了吗)

导 语

"李安老婆才养了他六年,我都养了你十年"。

黑暗中的小城之春电影厅,响起这句台词,观众一通爆笑。影迷对李安这段人生故事,了若指掌,这是他人生中的危难时刻之一。另一次危难,不少人评价起《双子杀手》,也会拿出来说——口碑票房双失败的《绿巨人浩克》。

明星李安近况(别操心李安了花呗还了吗)(1)

但在我看来,李安最危险的时刻,是去年某个颁奖礼上。他双手合紧,无奈抱握,没有鼓掌。否则,今天的《双子杀手》,恐怕就要变成又一段《好莱坞往事》了。

我并不惊讶,许多人在一个月前的媒体场提前场放风时,大肆吹捧《双子杀手》。

因为中资的参与(片头你就能看到LOGO),明星李安近况(别操心李安了花呗还了吗)(2)加上不菲的预算投入,按照一部商业片的操作流程,即便没有口碑,《双子杀手》也能拧出来一些麻花般的好评来。

明星李安近况(别操心李安了花呗还了吗)(3)

但说来说去,《双子杀手》的宣传节奏,依然没有摆脱《比利林恩》的困局,除了120帧,3D、48帧或60帧之类的技术词汇,除了李安高清二度试验,大家批评请小心轻放之外,《双子杀手》的特工故事,简直老套得像布达佩斯地下室的死人骨头。

你一定会说,这样的片子,根本不是看故事的。

可是有的影评,偏偏把什么弑父情结扯出红白配的塑料花来。我认为拿着作者论那套东西,来套《双子杀手》是很可笑的。这就是一个商业片,是试图让你爽的,有亮度惊人,流畅平滑的画面(前提是你找到了一块不错的幕),有如POV杀人游戏体验的。

这套电影,没有任何对威尔·史密斯的内心深化。他只需要饰演一个有过去,从未失手,无敌存在般的杀手特工。这样为国效力、反被清算的人物模板,可以是邦德,可以是战狼。

充斥在电影里的,是走过场的阴谋上司:一个比较蠢,另一个更蠢,还有一个打打酱油喝喝酒。

明星李安近况(别操心李安了花呗还了吗)(4)

以及,不可或缺的干练女搭档,开游艇领一份便当的一条老友,开飞机再领一份便当的又一条老友。

你在其他特工片,经常也会看到这些角色,总之,不要轻易和主角成为朋友。否则交情越深,你会死得越惨。

当然在商业电影里,我们对这些桥段,已经闭着眼睛可以知道下一秒。但《双子杀手》最让人无语的,大概是设置的几个悬念,几乎无法称之为悬念。无论是年轻面目有点奇怪的小史皇的出现,还有最后真金不怕火炼奥特曼的登场。猜不出来它们面目的,我觉得一定是上上个世纪的观众。但凡经受过《致命魔术》之类的电影洗礼,这一类题材,好莱坞至少重复过一二十部。

无论弑父还是克隆,它们都不是李安所在意的。这部电影的重头戏,是那些伏击、追踪,街头追逐,枪花洗礼五金店杂货铺,满屏薯片炸出爆米花。影片不断试图告诉你,我们比别的电影,玩得更真,是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明星李安近况(别操心李安了花呗还了吗)(5)

这里有个悖论,观众并不是因为这种该飚多少毫升血量,看得见电影人物缺胳膊少腿,才能进入故事。否则,提示不许拍照录影、不要喧哗讲电话的电影院片头提示,最应该被拍成120帧。

《双子杀手》的画面再真实,我同样在想的是,就这么强大到爆表溢出的火力,居然打不动你两个活动人形靶子。再到反杀小部队,我想的是还是主角光环比什么明星李安近况(别操心李安了花呗还了吗)(6)泄露剧情的双子实验室厉害多了。

怪事还包括,在这些段落的编排设计上,你很难说,《双子杀手》就有凌驾于其他特工片的技术优势,顶多你觉得脸上的毛孔淤痕血丝都看得见了,带感,挺爽,但在真正的你死我亡、险象环生上,《双子杀手》无法甩开那些不能死的套路。为什么不能死呢,因为死了就什么事都不会有了。至于那个异想天开的阴谋,不看电影你也能出来猜出个七八分。

明星李安近况(别操心李安了花呗还了吗)(7)

在李安一头往120帧试验的道路上,诺兰和昆汀坚守着胶片的规格,甚至要上70mm。我个人的观影习惯,依然是不喜欢3D。虽然李安们成功解决了3D会暗的,但思来想去,我总觉得这是电影硬件设备商的阴谋。

好比我喜欢《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但它们重了砸重金,折磨演员以外,并没有置换成一种更真实格式的选择。

我的意思是,考量一部电影的好与坏,观众会遭遇见的悲欢,感动或折磨,它们可能会被技术影响,但技术规格永远不是决定要素。否则你很难解释,我们在录像厅时代,对着360p渣画质还不如的港片,一样能看得津津有味。

明星李安近况(别操心李安了花呗还了吗)(8)

落到《双子杀手》,威尔·史密斯的内心抉择打动了我吗?

没有。

他与朋友之间,是否上演了让人击心的考验。

没有。

杀死自己会很痛苦嘛?

可能会。

杀死”父亲“会很难受嘛?

不会。观众比任何一个人都想开枪,让他的长篇大论收声。

明星李安近况(别操心李安了花呗还了吗)(9)

有一种观点认为,商业大片会不断霸占电影院,把它们变成游戏厅,像漫威连续剧那样,制造奇观与幻境。没有保护政策的艺术片,会转到流媒体,去找对属于自己的观众。

人类究竟是因为电影的真,还是电影的假,去喜欢上电影的。早期人类看到活动的影像会惊恐,因为它们以为那是真的。如今纸尿裤时代成长起来的观众,从手机屏幕到IMAX,对真实或虚假的影像,慢慢失去了判断力,也陷入审美的蛮荒。否则你很难解释,为什么人们愿意用高清镜头拍出好照片和视频,又一番粉饰处理,变成了一个个捏泥拉腿的假人,一张张刷过白墙灰的假脸。

那电影院,早晚可能也会变成麻木自我的游戏厅。眼下,一大堆明星李安近况(别操心李安了花呗还了吗)(10)公号都在为李安喊冤,“安叔不容易”、“安叔太难了”,我只想提醒一下:小编,你这个月的花呗还了吗?

对我个人而言,我知道电影是假的,我为荡气回肠生离死别而感动又希望我就在电影里面。至于进电影院,那不过是一种仪式感,是对于电影工作者的反馈,令电影这门艺术形式得以闭环完成。更真实的电影感,这种技术决定论,对我而言是无效的。它们的影响,远不如灯光暗下来得重要。

· END·

明星李安近况(别操心李安了花呗还了吗)(11)

《浪迹:电影与旅行》签名本

/

感谢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