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哪些内容(什么是逻辑什么是逻辑学)

什么是逻辑呢?

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我们有时候又把思维的规律叫作思维的形式,或者是思维的形式结构、思维的规则,等等。

我们总在说思维、思维,那什么是思维呢?

当我们提到一个概念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它的含义.

没有对一个概念的精准的定义,就不可能又有效的判断和推理,这也是逻辑学的基本的要求。

我们来看图。

所谓思维就是人的理性认识。

通俗地讲,思维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想一想”、“要考虑考虑”。

在这里,我们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些小知识,我们人不是什么都得去想一想的,

比如说,他学会骑自行车,他十年不骑,你给他一辆自行车,他照样会骑,他想都不用想,他就骑了。

一个人学会游泳,他十年不游,他跳下水,他根本就不用想,他就会游了。

这种能力呢,在心理学上面称之为个人无意识。

有时候,我们说,从小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指的就是人的这种能力。

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了说粗话的习惯,他就很难戒除掉,因为这已经纳入了他的个人无意识。

运动员千百次的重复的训练,在训练什么呢?

也是在训练他的个人无意识,你不要想,想已经来不及了,这个时候的反应是不经过意识的,也就是不经过思考的,不经过思维的。

此外,一种特定的文化,会给一群人塑造一种特定的集体无意识,比如说,中国人都有很多共同的特征,那么,这就是这种文化塑造的,美国人他就不一定有中国人那些共性的特征。

在这个逻辑学交流中,要讲的这个思维,不属于这种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我们说一个人反应很快,有时候,不一定指他的思考问题反应很快,很多时候是指他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这方面的反应。

什么叫作思维的规律?

人的大脑对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形式来进行的,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概念作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思维的三种类型:概念、判断、推理。

我们前面说了,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那么,什么叫作思维的规律呢?

在前面,我们给大家举了一些例子,我们说,思维里面的那些“因为……所以……”,那些“只要……就……”,这样的形式结构,就属于思维的规律。但这些说明仅仅是举例,

下面我们给出 什么是思维的规律 的较为准确的定义。

所谓思维的规律,就是人的大脑对事物的认识活动,

这种认识活动是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形式来进行的,

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 概念作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我们前面讲的那些“因为......所以......”,这些都是属于推理。此外,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种形式结构,也是属于推理。

从这个定义,思维有三种类型,或者是三种形式,一个是概念,一个是判断,一个是推理。

有时候,我们也会这么子说,思维的规律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这种说法成立。

此外,我们也把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称之为论证,比如,我们说一篇论文,一本学术专著,它们都是在论证一些东西,指的就是,它们用到了很多的概念,用到了很多的判断,用到了很多的推理,其思考的过程比较复杂。

下面,我们就对上面所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

给大家举一些例子,让大家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对概念、判断、推理的详细的讲解,会在专门的章节当中进行。现在,我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了。

例如:

(1)“汽车”、“红”、“飞”、“光速飞船”、“想象力”、“力”、“思考”、“学习”,这些语词都是概念,它们都有具体的含义。

“啊”、“呀”、“的”,这些语词就不是概念,它们没有具体的含义。

首先,我们给出一些概念的例子。这里,我们给出了这么一些概念,“汽车”、“红”、“飞”、“光速飞船”、“想象力”、“力”、“思考”、“学习”,等等。这些语词都是概念,它们都有具体的含义。

它们不一定对应着有实物,你比如说,光速飞船,这个可能还没造出来,但是,我们在思维当中可以去构造这么一个东西,甚至,我们可以把它画出来、写出来,人们一看就知道,这个东西它不是轮船,不是汽车,不是天上飞的飞机,也不是天上飞的鸟,我们能很明确地将这个东西与其它的东西区别开来,为什么?因为它有特定的含义。

讲到这里,我们就再次重申我们前面重复的观点,

没有对概念的精准的定义,就不可能又有效的判断和推理。所以,概念非常的重要。

但我们这个中国人,由于几千年没有把逻辑学建立起来。

有时候,我们在使用概念的时候,非常地不注重对概念的精准的定义,甚至,我们付诸个人的体验来理解一个语词。

比如说,我们过去老说“不折腾”,什么叫作不折腾?

听的人真的是不明白,只要那个说的人才明白,为什么呢?没有进行定义呀。

还有一些语词,比如,“啊”、“呀”、“的”,等等,这些语词就不是概念了,它就不属于我们这个逻辑学研究的对象,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没有具体的含义。

我们讲一下,什么是判断?

(2)“猫是一种动物”、“物体不是静止不动的”、“基督山伯爵不但没死,还复了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些语句都是判断,它们都对思维中的某个对象有所断定。

比如,“猫是一种动物”,这就是一个判断。

“物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这也是一个判断。

肯定和否定都是一种判断。

再比如,“基督山伯爵不但没死,还复了仇”,这也是一个判断,是个复合判断。

我们再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也是一个复合判断。等等吧,这些语句都是判断,

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对思维中的某个对象有所断定。 

看一下 什么是推理?

(3)“所有的新方案都需要评审,你的方案是新的,所以,你的方案需要评审”、“如果一个人不读《论语》,就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突围是死,不突围也是死,干脆跟敌人拼了”、“只有搞懂了朱子学和气论,才能理解东亚文化”,这些语句都是推理,它们都是基于一个或一些判断为前提,对另外的对象进行判断

我们看第一个例子。

“所有的新方案都需要评审,你的方案是新的,所以,你的方案需要评审”,

这就是一个推理。

它是将几个判断组合起来。

第二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不读《论语》,就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一个推理,它也是用“如果就”这种形式结构,将两个判断联结了起来。

我们再来看例子。

“突围是死,不突围也是死,干脆跟敌人拼了”,这是一个推理。

还有下面一个例子,

“只有搞懂了朱子学和气论,才能理解东亚文化”,等等,

这些语句都是推理,它们都是基于一个或一些判断为前提,对另外的对象进行判断。

我们对什么是逻辑,什么是逻辑学,再作一下补充说明。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哪些内容(什么是逻辑什么是逻辑学)(1)

逻辑是人的理性认识,它与感性认识不同,与情感体验也不同。

我们想给大家表达一个什么观点呢?

我们人这个大脑,有很多功能。

我们的思维功能只是其中的一种,同时,我们还有感性认识功能,还有情感体验的功能。

就其认识事物的能力而言,基于逻辑的理性认识功能是最为强大的。

但是,并不等于,我们要求贬低感性认识,要求贬低情感体验。

同时,我们也提醒大家,不要把这几个东西混为一谈,

尤其是我们这个中国人,有时候偏重于情感的体验去把握人际关系,

但实际上,如果说我们能多懂一些逻辑,用基于逻辑的理性去认识,效果会更好。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哪些内容(什么是逻辑什么是逻辑学)(2)

下面,我们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我们人的认识可以分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部分。

什么是感性认识呢?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基于感官所获得的认识,

基于感官所获得的认识是什么呢?

就是感知觉和表象。

感觉、知觉,这个大家容易理解,打你一下,你比较疼,这就是所谓的感知觉。

那么,什么是表象呢?

表象就是,你看了张三这个人,看了几眼,然后你闭上眼睛,你就有了关于张三这个人的一个印象,这个印象就是表象;

下次,你见了张三,是他,不是别人。

我们作一个说明,在心理学上面,也把感觉、知觉统称为感知觉,不再作区分。

理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呢?

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

对感性认识所提供的感觉、知觉、表象等等这些东西,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个认识过程,就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我们人认识的高级阶段,逻辑学就是研究理性认识的。

我们前面说过,逻辑学就要去研究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是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那些感觉、知觉、表象,这些感性认识,

逻辑学是不管它的,心理学去研究。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哪些内容(什么是逻辑什么是逻辑学)(3)

逻辑是人的理性认识,逻辑与感性认识不同,与情感体验不同。

情感体验是什么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乐,这些东西都是属于我们人的情感的范畴。

情感这个东西,逻辑学也不研究的,它是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哪些内容(什么是逻辑什么是逻辑学)(4)

下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逻辑学的分类。

这个逻辑学,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形式逻辑学,还有一类是属于辩证逻辑学。

形式逻辑学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这个交流要讲的,实际上,我们讲到现在,都主要讲的是形式逻辑的内容。

辩证逻辑,必须在什么时候去学呢?

在学完形式逻辑之后去学。这个辩证逻辑跟辩证法有什么关系呢?

辩证法一定要用到辩证逻辑。

严格意义上讲,

我们国内的辩证法的教育,是很难让人学懂的,

除非你学过形式逻辑学和辩证逻辑学,

否则,你要懂辩证法是没有可能的。

国内那个辩证法教材,很大程度上,都不是基于辩证逻辑的辩证法,

而是融合了一些道德论证的模式在里面,不是那么太纯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