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天气气候的农谚(参考过去的农谚俗语)

#三农高热选题创作营#

导语:夏至节气到了,根据老祖宗留下的农谚,可以预测三伏天天气变化及农业丰收与否。

6月21日,是夏至节气,这一天是昼最长夜最短,而且天气越来越热,很快进入三伏天气。过去,劳动人民靠天吃饭,通过劳动实践,总结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大量的谚语。我是畅谈生活点滴,今天就来看看夏至节气这天,有哪些农谚俗语,都是怎么说的。

有关天气气候的农谚(参考过去的农谚俗语)(1)

一、夏至这天下雨的谚语,怎么说

先看看夏至这天下雨的情况,农谚是怎么预测天气的。

谚语: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这是预测夏季三伏天雨水多少的谚语,通过谚语可以看出,如果夏至节气这天有雨,那后面的降雨比较频繁,几乎十天就要有八天下雨,而且下雨天,每天也要落个七八次。可见夏至这天有雨,后期雨水充足。

到了夏至节气以后,通常进入雨季,雨水增多的时候。因为“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这是说,到了芒种夏至时节,实际上是雨水增多的时候,连走路都需要相互搀扶,可见雨水积水现象出现,不利于人们行走。

当然,在夏至节气下点雨,对于农民朋友来说,还是非常好的,从俗语“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就可以看出来,夏至有雨,雨水非常珍贵。因为夏季作物在炎热高温的夏季要喝水,离不开雨水的滋润。而且,古人说:“夏至有雨,仓里有米”。

有关天气气候的农谚(参考过去的农谚俗语)(2)

二、夏至这天晴天的谚语,怎么说

刚才分析探讨了夏至有雨时,农谚俗语怎么说。下面看看夏至晴天时的农谚说,有哪些预兆。

一是预兆天旱。

谚语说:夏至不雨天要旱。

这也是通过夏至节气天气晴朗情况,预测三伏天天气的变化。意思很明确,如果夏至这天不下雨,下一阶段将是干旱少雨天气。正如农谚所说: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到了夏至节气,已经是雨水充沛的夏季,应该是源源不断的时候。但是,如果这时候没有雨水,那将预示着夏季出现干旱。

二是预示天气炎热。

谚语说得好!说:“夏至无雨三伏热”

这是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谚语,夏至这天不下雨,不仅预示天气干旱,而且还是炎热高温的季节。因为天气干旱少雨,说明天气晴朗,太阳高挂,所以天气比较热。而且,谚语预兆天气炎热高温的时间还比较长。看看农谚怎么说?说:“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

有关天气气候的农谚(参考过去的农谚俗语)(3)

三、夏至这天刮风的谚语,怎么说

天有不测风云,夏至这一天,随时可能会有风刮起。

谚语: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这是通过夏至节气当天的风向,预测后面雨水情况。如果这天是刮东南风,那后期的雨水就很大,因为在平地里把船撑。没有水怎么撑船,寓意着雨水非常多。也是提醒人们注意洪涝灾害,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减少相应的损失。正像有的谚语说: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但是,如果是“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

谚语:“夏至不起尘,起了尘,四十五天大黄风”。 到了夏至,已经是多雨的季节,而且是草木葱郁,大地一片生机勃勃,通常不会出现沙尘风暴。但是在北方一些干旱或者沙漠地带,如果夏至这天起来了沙尘风暴,那么这个夏季黄风会比较多,比较大。四十五天大黄风,实际上正好是从夏至开始,到小暑大暑结束,时间跨度长。 

当然,夏至一般不会出现沙尘风暴天气了,现在绿化情况越来越好。但是,如果夏至这天没有风,会是什么结果呢?谚语还说:“夏至无风三伏热”,原来预兆三伏天里炎热高温,酷热难当

有关天气气候的农谚(参考过去的农谚俗语)(4)

四、看看夏至这天打雷或者闷热情况的谚语,怎么说

 我们分析了夏至有雨、晴天和刮风不刮风情况,继续看看其他天气情况的谚语,怎么说。

谚语:夏至有雷三伏热。原来是这样子的啊!夏至有雷电情况,预示着三伏热,与夏至晴天的预兆基本相同。在这里,有雷是指光打雷,不下雨的情况,预示雨水稀少,天气炎热。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是雷雨天气,这个需要按照夏至有雨的谚语分析相对比较合理。

谚语:“夏至响雷三伏冷,夏至无雨晒死人”。这里容易发现,是相互对应的一句农谚,上半句寓意是雷雨天气,下半句寓意是晴朗无雨的现象,其结果也就不会出现相同了,一个是三伏冷,雨水雨水天气多,相对比较凉爽;夏至无雨则是预示三伏天里炎热高温的天气。

如果夏至时节,天气闷热,会有什么预兆呢?谚语:“夏至闷热汛来早”。这是说明天气闷热的情况,我们都有个常识,如果天气闷热,这几天还有雨水到来。正如农谚所说,如果夏至天气闷热预示着雨水即将到来。

有关天气气候的农谚(参考过去的农谚俗语)(5)

小结

夏至到了,天气越来越热雨水越来越多,但是,白天开始变短,黑夜慢慢变长。老话说: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还有的说:“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夏至,是个重要的节气,过去,劳动人民留下来许多农谚俗语,脍炙人口,尤其是在过去农耕时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到了现在,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文化来学习了解。当然,谚语也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效性,大家客观分析,辩证看待。

欢迎朋友们探讨交流,更希望分析你们哪里的谚语习俗等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