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基知识小站(公基经济知识笔记)

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对比,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公基知识小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公基知识小站(公基经济知识笔记)

公基知识小站

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对比

经济生活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即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

计划配置是指通过计划机制的作用过程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该调节属于一种事前调节。政府在事先对资源进行配置,计划生产多少、如何分配,这些都在事前完成。

市场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即为市场调节。市场配置或市场调节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调节。在市场配置方式中,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各个分散的经济主体,配置的动力机制是各经济主体自身的经济利益及其之间的竞争,而市场价格则是市场商品供求状况的重要信号。如果价格信号发生变化,经济主体就会相应改变自己的行为,故而是一种事后调节。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制度无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为生产资料私有制。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同商品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范畴。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是在产品、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逐步商品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市场主体是指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在通常情况下,市场主体是多元的,主要包括企业、居民、政府和其他非营利性机构,此外,市场主体也包括一些中介机构。其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拥有自主决策权,可以自主决定生产什么。

2.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平等竞争,其实质是企业拥有平等参与市场和获取资源的机会。在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拥有平等的经济关系,平等参与,平等竞争。

3.市场行为的竞争性

市场竞争行为是指生产经营者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取某种经济利益的行为。面对有限的资源,可能会出现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也就是说,市场竞争会带来一定的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

(1)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这会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自身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简单地说,就是出现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竞争行为。

(2)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什么有厚利可图,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因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盲目跟风”“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

(3)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升或下跌后才做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给的决定。这样,供求不平衡一价格变化一做出决定一实现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同的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商品的社会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继续大量生产,到了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因此蒙受巨大损失。

4.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在开放的市场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开放的市场可以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充分地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5.市场运转的有序性

市场经济要求必须由法律来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如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市场竞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法律和法规,使市场成为有序的市场。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也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一般市场机制是指在任何市场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

1.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反映商品的供求同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行。简单理解就是,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机制是市场中最重要的一种市场机制,也可以说是最核心的一种机制。市场的导向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表现的。

价格机制对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来说,谁以最好的质量售卖同一价格的商品,或者谁以最便宜的价格售卖同一质量的商品,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能够赢得更多的获利机会;价格机制对消费者来说,可以灵敏地调节其需求方向和需求结构。商品价格的变动,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从而调节消费者的需求规模。

2.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反映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内在联系。简单来讲,就是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反映价格的变化。供求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

当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以促使供求之间大体平衡;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也促使供求之间大体平衡。

3.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反映的是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引起竞争的直接原因是不同生产者在交换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的差别。

4.风险机制

风险机制反映的是经营利益与经营风险(亏损、破产)之间的相互联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既可能取得盈利,也可能出现亏损,甚至破产。在风险机制的压力下,企业为了免遭破产,必须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使用。

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它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还包括资本市场(或称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其中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1)商品交换是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商品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他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商品市场服务的。

(2)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是所有资源的一般代表形式。

(3)劳动力市场则是劳动力资源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2.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某类市场发育不健全,发展滞后,就会影响其他市场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市场体系的整体效能。要使市场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1)统一的市场一方面指市场体系中的各个市场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另一方面指各类市场在国内地域间是一个整体,不应存在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

(2)开放的市场就是市场体系不仅要实现对国内开放,还要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

(3)竞争的市场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中展开公平竞争,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市场主体,尤其是企业的正常运行。

(4)有序的市场是指经济活动主体在市场中的行为要标准化、规范化,避免经济运行的无序、混乱状态。

考点清单

考点1——两种资源配置方式: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即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计划调节是事前调节,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

考点2——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考点3——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

考点4——市场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考点5——商品市场中最重要的一种市场机制:价格机制。

考点6——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易混易错——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要求市场经济主体自觉地遵守伦理规范并用伦理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的经济形态,强调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调整经济关系,规范经济行为,指导经济运行,维护经济秩序,使整个经济逐步按照法律预定的方式快速、健康、持续、有序地发展。所以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信用经济和法治经济。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是指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进行的,即由于对更高利润的追逐,导致哪里有更高利润,各种市场资源便会自发地涌向哪里。题干中并未体现自发性。

市场经济竞争性是指符合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能够比较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直接联系起来,促进竞争。

市场经济滞后性是指在个体的经营者看来合理的决策,在宏观层面上有可能已经滞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题干中“在市场需求达到饱和时仍在不断地增加产能”说明企业的调节滞后,导致产能过剩。

市场经济盲目性是指由于市场中的每个生产经营者对市场前景的判断并不能从宏观观层面做准确把握,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所有生产经营者的决策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植根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而是由市场根据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规律,由市场机制通过自动调节对资源实现的配置,即市场通过实行自由竞争和“理性经济人”的自由选择,由价值规律来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资源分布,用“看不见的手”优胜劣汰,从而自动实现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所谓社会资源配置,就是决定在一定时期,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如何分配。二者的区别在于配置资源的根本方式不同。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如何分配等经济决策的大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政府通过制定计划配置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方式,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不能以此来区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反映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其政治统治的经济秩序,而确认或创设的各种有关经济问题的规则和措施的总称。不能以此来区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生产关系。

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1.成分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例如国有企业。

(2)集体经济,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例如农村土地。

(3)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目前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有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及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国家和集体行使所有者的权益,也属于公有制经济。

2.地位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但单纯有量的优势,并不一定具有质的优势。质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属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技术构成、科技含量、经济的整体素质、规模经济、资本的增值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此控制力,一是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二是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三是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

(二)非公有制经济

1.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1)个体经济是指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例如个体饭店、煎饼摊等。

(2)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例如华为公司。

(3)外资经济是指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例如丰田公司。

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关系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二、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一)按劳分配

1.含义

按劳分配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首先,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和所有制基础。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形式

公有制中按劳分配的形式包括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状况进行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管理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等。

(1)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管理者的工资收入。

(2)资本要素参与分配: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如利息收入、股息收入、股票交易收入等。

(3)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如专利转让费、技术入股等。

(4)劳动要素参与分配;受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如私企、外企基层员工工资收入。

三、产业结构划分

( 一)我国的产业结构

1.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指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一般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3.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仓储业等;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二)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

1.劳动密集型产业

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

2.资本密集型产业

在其生产过程中,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

3.技术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部门。在生产结构中,技术知识所占比重大,科研费用高,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价值高,增长速度快。如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

四、社会生产环节

(一)社会生产环节的内容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二)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这是从生产和消费的内容角度去论证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东西才可以去消费,生产不出来就无法消费。所以,生产什么才能消费什么,这是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消费方式就是指怎么消费。人们的消费方式有没有发生变化,也是由生产决定的。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我们出行只能选择马车,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制造出了汽车、高铁、轮船和飞机,现在人们出行可以选择的方式就更多了。所以它强调的是变没变。消费方式变化是由生产决定的。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水平有没有提高也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水平越高,产品质量越好,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档次就会越高。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没有某种商品的大力发展就没有人们对它的普遍需求。一方面,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价格逐渐降低,价格一降低,人们的消费动力就被激发起来了,消费欲望和需求就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的质量不断改进。原来的外观、功能等都在不断优化,这些都在吸引消费。所以,从量和质两方面来讲,生产的发展刺激了消费的欲望,为消费创造了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才算真正完成。

(2)消费调节生产。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如汽车的需求量增加必然带动汽车产量的增加,对汽车性能要求的提高必然推动汽车产业的升级。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比如爱美的女性消费,带动了美容整形护肤行业的发展。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五、国民收入分配

(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在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之间分配的过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的分配。

初次分配主要应由生产部门自主进行,使市场机制对要素价格的形成起到基础性作用,政府通过生产税引导和调节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可以分解为三部分: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初次分配的常见常考形式: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2.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进一步分配。这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其工具是国家财政及各种经济杠杆。

再分配主要由政府以收入税等形式对各个经济主体的初次分配所得进行调节,着重解决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再分配的常见常考形式:税收、社会保障、政府转移支付。

(二)效率与公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不可再表述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二者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六、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对参加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的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方面。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基本纲领。

2.社会救助(救济)

社会救助(救济)是国家和社会对于无法维持生活的公民提供物质救助的保障制度,属于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措施,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国家或社会向全体公民提供资金帮助和优惠服务的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包括公共福利、集体福利等。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对法定的对象给予抚恤和优待的保障制度。这些对象包括现役军人,军属和退伍、复员、转业、残疾军人,军烈属等特殊社会成员。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其主要形式有工会、妇联等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等。社会互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纲领。

考点清单

考点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考点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考点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考点4——按劳分配的前提:公有制。

考点5——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考点6——按劳分配的形式:工资、奖金、津贴收入。

考点7——按生产要素分配:管理者的工资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理财利息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技术专利转让费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私企、外企基层员工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考点8——社会生产环节: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考点9——初次分配的常考形式: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考点10——再分配的常考形式:税收、社会保障、政府转移支付。

考点11——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基本纲领: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制度的最低纲领: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高纲领: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

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纲领:社会互助。

*易混易错——采矿业属于第二产业,房地产属于第三产业。

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成分,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主要表现在:①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②控制着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③控制着重要的稀缺资源。故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范围内的工资、奖金和津贴都属于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老王所在的国企属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所以老王的工资、奖金和津贴都属于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

按资本要素分配,如资金用于银行储蓄、购买有价证券、从事实业、投资等。

按技术要素分配是指技术的所有者凭借对技术的所有权参与分配,属于制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一种。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

电子商务交易额及网购用户规模的大幅度增长,说明我国网购消费成为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而网购的发展带动了仓储、快递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则表明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促进了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居民的消费心理发生变化是网购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带动仓储、快递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原因。

生产决定消费是指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等,

消费结构指的是各类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网购的发展和消费结构没有关系,

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部门。在生产结构中,技术知识所占比重大,科研费用高,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价值高,增长速度快,包括新兴的电子计算机工业、机器人工业、航天工业、生物技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而畜牧业、采掘业属于土地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例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都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业、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微电子工业、现代制药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源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泛指各种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原始森林、江河湖海和各种矿产资源。与土地资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农矿业,包括种植业、林牧渔业、采掘业等。而重型机械业、电力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经济人假定也被称为理性人假定。“经济人”被视为经济生活中的一般的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定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的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

需求

1.需求的含义

对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2.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1)商品的价格: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故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商品自身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主要因素。

(2)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故需求量与消费者的偏好成正比。

(3)收入水平:对于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故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正比。

(4)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相关商品一般指该商品的替代品和互补品。

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如洗衣粉和洗衣液。当洗衣粉的价格上涨时,则消费者会增加对洗衣液的需求,反之亦然。

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羽毛球拍和羽毛球。当羽毛球拍的价格提高时,则消费者会减少对羽毛球拍的需求,同样也会减少对羽毛球的需求,反之亦然。

(5)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故需求量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成正比。

(6)广告宣传:一种商品的广告宣传力度越大,则该商品的知名度就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也会越大。故需求量与广告宣传成正比。

(7)利率:利率分为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若存款利率提高,则银行吸收更多存款,那么用于消费的钱会减少,故需求减少。若贷款利率提高,则偿还的贷款利息增加,那么贷款会减少,需求也会减少。故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比。

3.需求法则

需求法则研究的是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需求数量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化成反比关系。价格高则需求量少,价格低则需求量大。

4.需求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被用来衡量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在一般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动方向相反。

类型:

①需求缺乏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

②需求富有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

名师解读

需求价格弹性指的是价格变动从而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大小幅度。注意:是价格先发生变化而不是需求先发生变化。

一般说来,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主要是生活必需品一类,无论价格怎么变化,需求量变化的幅度都不大。而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一类,价格一旦上涨,需求就会减少,而价格一旦下降,需求就会增加。

(2)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收入变动幅度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即需求量的变化率与收入的变化率之比。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值,可以将消费品分为以下两种。

①正常品:需求收入弹性为正,称为正常品。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都会相应上升。其中,需求量上升幅度大于收入增加幅度者,称为奢侈品;需求量上升幅度小于收入增加幅度者,称为必需品。

②劣等品:需求收入弹性为负,称为劣等品。有些低档消费品的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加反而减少。

名师解读

需求收入弹性指的是收入变动从而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大小幅度。注意:是收入先发生变化,而不是需求先发生变化。

一般说来,对于大多数正常商品,收入越多,买的就越多。其中对于奢侈品来讲,收入增加之后,需求量上升幅度比较大。比如,原来月收入1万元,对名牌包的需求为0;而月收入为20万元时,对名牌包的需求为10,变化幅度比较大。对于必需品来讲,收入增加之后,需求量上升幅度比较小。比如,原来月收入1万元,对粮食的需求为每天三顿饭;而月收入为20万元时,对粮食的需求可能为每天4顿饭,但不可能为每天10顿饭。

对于劣等品来讲,收入越多,反而买的就越少。比如地摊货、盗版货、两元店的商品等,月收入达到20万元时,就不会购买。

三、供给和供给法则

1.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1)产品成本: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上升会使利润减少,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相反,生产成本下降会使利润增加,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增加。故供给量与成本成反比。

(2)商品的价格: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利润空间就越大,供给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供给量就越小。故供给量与商品价格成正比。

(3)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会提供更多的产量。故供给量与技术水平成正比。

(4)相关商品的价格:在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变化。

替代品的价格上涨,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反之亦然。比如,洗衣粉的价格上涨,生产洗衣粉有利可图,故洗衣粉的供给量增加,那么洗衣液的供给量减少。

互补品的价格上涨,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亦然。比如,羽毛球拍的价格上涨,生产羽毛球拍有利可图,故羽毛球拍的供给量增加,那么羽毛球的供给量也会增加。

(5)政府的税收或补贴政策:如果政府税收增加,则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故供给量下降。如果政府补贴增加,则企业提高生产积极性,故供给量增加。故税收政策与供给量成反比,而供给量与补贴政策成正比。

2.供给法则

供给数量随着价格上升而增加,即供给数量与供给价格正向变动,称为供给法则。

考点清单

考点1——西方经济学的前提假设:经济人假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考点2——影响需求最主要的因素:价格。需求与价格成反比关系。

考点3——替代品价格和该商品需求成正比;互补品价格和该商品需求成反比。

考点4——需求法则:商品或服务自身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比。

考点5——需求价格弹性:富有弹性——奢侈品;缺乏弹性——必需品。

考点6——需求收入弹性:弹性为正——正常品;弹性为负——劣等品。

考点7——供给法则:商品自身价格和供给量成正比。

所谓弹性需求,是指当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有所变动时,市场对该商品或服务的需求也发生变动的状况。粮食是生活必需品,无论价格如何变化,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都比较稳定,因此粮食的弹性需求少。

经济学中的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成本影响的是供给而不是需求。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非价格因素主要包括收入、偏好、相关商品(替代品、互补品等)的价格和消费预期等。偏好会影响需求。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收入直接影响需求,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收入降低,会减少商品的需求量,劣等品除外。

商品本身的价格是需求的直接影响因素。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少。

替代商品是指两种商品因为功能差不多而可以互相代替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时,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就增加:反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就减少。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受供求关系影响。

价格是受消费者制约的,但题干中,机票打折优惠并不是因为消费者的制约。

飞机与火车互为替代商品,消费者对二者的需求会受到彼此价格变动的影响。

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受服务质量的影响,但题干中消费者选择坐飞机。是因为飞机票打折优惠而并非服务质量。

一、需求法则相关名词

1.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同一物品的每一单位消费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随着所消费的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名师解读

通俗地讲,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随着口渴程度的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也在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所以,当你喝的水越来越多,那么每一杯水给你带来的新增加的满足感就越来越少,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二、供给法则相关名词

1.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总额的变动数。一般而言,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递减地增加,从而边际成本下降,也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

名师解读

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生产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生产第10000辆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

2.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或替代性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名师解读

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当你面临两种选择方案时,选择其一必将放弃另外一个,那么你放弃的这个方案所能获得的利益就是你的机会成本。如果你面临3种及以上的选择方案时,那么放弃的方案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就是你的机会成本。因此,理解此概念需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放弃,一个是最大。例如,你有一块地,选择养鸡,收益为5000元;选择养猪,收益为8000元;选择养鸭,收益为6500元。如果选择了养猪,则机会成本为6500元。

3.边际收益(产量)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连续地投入生产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当它的连续投入增至一定限度后,产量的增量将会逐渐递减。这就是边际收益(产量)递减规律。

名师解读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可以叫作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不断给土地施肥,一开始增加肥料,会使土地产量增加;如果继续施肥,超过了土地的承载限度,那么新增的产量就会不断下降,最后总产量也会减少,这就是“肥田出瘪稻”,体现的正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考点清单

考点1——边际:新增加的。

边际效用:新增加的满足感。

边际成本:新增加的成本量。

考点2——边际效用递减:新增加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考点3——边际收益递减:随着投入的生产要素不断增加,产量的增量逐渐下降。

考点4——机会成本:放弃的最大的潜在利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