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是怎样修炼成的读后感(名师是如何长起来的)

“读书、读人、读世界......”

阅读经历,让我成为一个相对敏感的“受体”,从细腻逐步走向深刻,也走向思想的独立,具有了平和面对机会与可能,并能够逐渐成长的能力。——何优优


名师画像

名师是怎样修炼成的读后感(名师是如何长起来的)(1)

何优优,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从教二十年,勤于实践,乐于思考,倡导“真实的学习”理念。执教过《传统游戏我会玩》、《我是谁》、《吃饭有讲究》等省、市级公开课,《你好,小学生》《来,拆掉课堂的墙》等数十篇论文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名师故事 

最近正在读罗伯特·L·凯利的《第五次开始》,阐述600万年人类历史上的四次嬗变,并站在一个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角度预测人类即将开始的第五次开始。凯利是美国的考古学会会长,一个古人类学家,他观察到,体现人类文明进程的宏观世界是由那些关键事件促成的开始与行进,那么处于其中的个人又何尝不是呢?于是我也尝试回头去寻找我的几次关键事件与我的四次开始,期待画出成长的轨迹,站在当下思考那些走过的足迹。


【第一次开始:读书,有温度的思考】

1999年7月,我从浙江省乐清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娄桥一小任教。初生牛犊,青春懵懂,作为一个新教师,有太多的事情需要面对,但是从小就喜欢阅读与写作的我却知道两件事情是需要我去坚持的——自己阅读和带领学生阅读。

阅读与《自由在高处》

娄桥一小是一所安静美好的校园,给了我自我生长的力量。我开始打造属于我和孩子们的一间阅读教室,在我的阅读教室里不断打开学生的世界,让他们看见更多的精彩与美好,赋予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可能;同时我也知道在这样一个一路奔跑的世界帮助自己找回一个教师应该有的安静与平和是多么的重要。我开始用一间书房抵抗世界的纷扰,让自己从容。

名师是怎样修炼成的读后感(名师是如何长起来的)(2)

回顾过往,在我的阅读浪漫期,读的最多的是文学作品,也因为文学的滋养,从1999年师范毕业到2009年这安静的十年间,我吸纳着文学营养,同时也与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亲近文学,还到各处去做儿童阅读推广,罗曼·罗兰、路遥、龙应台、余秋雨、周国平……

那十年的我,是一个自得其乐、无所畏惧、沉浸在文学世界里的小学老师。  

然而,阅读是有触角的,她有无限延展的能力,带着我从文学的细腻走向思维的深刻。第一次翻开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我突然找到了思想的力量,找到了一个教师应有的对这个社会和世界观察的视角。我开始知道在文学世界浸润中的自己似乎缺少了什么。  

那就是一个教师应该有的思想与价值判断体系的建立,以及思维的深刻性的形成!  

这是一种很神奇的无法言表的感受,但确实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了,我们的大脑不应该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人得有自己的观点与表达。于是,顺着阅读链,我开始慢慢走入另一个充满思想的世界,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刘瑜的《让子弹飞》,许知远,易中天,张宏杰……我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开始,开始明白应该进行属于自己的思考,让思考真正拥有自己的温度。也许,正是这样的阅读经历,让我成为一个相对敏感的“受体”,从细腻逐步走向深刻,也走向思想的独立,具有了平和面对机会与可能,并能够逐渐成长的能力。

名师是怎样修炼成的读后感(名师是如何长起来的)(3)

挂职与《文新行思路》

在瓯海这片生我养我,并给予我梦想的土地上,我安安静静但有滋有味地坚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特别幸运的是,2009年的金秋十月,在区教育局和区名师办的组织下,我有机会作为瓯海区第三轮名师培养对象赴杭州西湖小学文新校区挂职锻炼两个月。作为全国德育示范学校,作为一所年轻茁壮的名校,她确实给了我许多从来不曾目睹过的热情与活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兢兢业业的文新老师,健康发展的西湖学子。而两个月的杭州挂职学习,我不仅参加了学校几乎所有的学科活动和课程活动,还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杭州品德学科的教研活动,这无疑是让我在阅读中打开世界的同时,也在观察与行走中开阔了视野。  

在文新小学挂职学习期间,我们每个老师需要整理并提炼一周两次挂职体会。我觉得这是太棒的主意,不但让我们去看,而且督促我们“看见”并思考。数万字的《文新行思路》是我至今最喜欢最满意的行走笔记。而我就是从那时开始养成记录、整理、反思的习惯,并一直保持到现在。  

都说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与未来,也正是这样的习惯和坚持,让我真正成为一个始终保持思考的、比较敏锐的行动者。

优质课与《擦亮眼睛》

2010年9月,我一结束在南山小学的交流任教回到娄桥一小,就接到教研员董晓群老师的任务,让区小学品德优质课第一名的我代表瓯海参加温州市的赛课活动。董老师是我教师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我们之间长情的故事可以写一个长篇。她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也是最了解我的人,她始终对我保持高期待。也许就是为了这份信任,我才努力成为现在的我。  

我当时选的课题是《擦亮眼睛》,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我懂得读书时的思考,行走时的思考,而董老师教会了我对课例的深刻思考。她说,不破不立,要从“教教材”思维到“用教材教”思维,大胆引进生活资源,设计生动的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在看手相、猜车牌价格、数字的秘密、斩妖除魔小实验以及星座性格解疑等活动中学会擦亮眼睛,达成学习目标。没有悬念,我的课获得了市里优质课一等奖。之后,我带着这节课去南京雨花小学参加全国高效课堂比赛,也获得一等奖,并得到来自全国各地老师们的好评。  

有温度的思考,由阅读开启,走向学习和生活,又走向我的课堂,这是我的第一次开始。


【第二次开始:读人,有主题的研究】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和趋势分析学家丹尼尔·平克的《全新思维》中提及未来的人所需要的“三感三力”,其一就是“交响力”。所谓“交响力”就是一个人能够和不同领域的人之间产生关联性,发现各人之所长,运筹帷幄,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并能够把这些人的资源整合成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力量。  

学会“读人”,实现我的第二次开始。

名师是怎样修炼成的读后感(名师是如何长起来的)(4)

“二十年”,我的班,读懂学生的世界

二十年,三所学校,八个班。从教之初,我带的都是小学中高年级,我在娄桥一小带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学生如今都已成家立业。而我教学生涯的第二个十年,2010年开始,基本上都是与一二年级的孩子打交道。正像茉莉老师说的,和低年级儿童交往,我们更需要蹲下来和孩子们一起看世界。一二年级课堂上,如何听懂孩子的语言,让孩子投入到学习中,真的需要老师有“慢”的艺术。这个阶段的我,读各种专著,学各位名师,潜心修炼与学生交往的内功,慢慢做一个能读懂学生世界的好老师。

2016年9月,我调入瓯海区外国语学校。学校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发展的优势”为校训,更是把“人”摆在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发现人,点亮人,成就人。课堂上学生是鲜亮的主体,班级中学生是明亮的主人,“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在我的班级里,除了常规课程,学生还有很多成长的舞台。我为学生设计大量的跨学科课程:比如桥课程,朗诵桥的诗篇、搭倍力桥、过数学桥、访温州桥;再比如,树课程,同样是一周时间读绘本故事、举行班级诗会、观察研究树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课程如同小小的种子给了学生启蒙。我深深地记得那个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和孩子们坐在我们的榉园,观察研究榉树,几个孩子抱着我说:优优老师,研究好了树,我们再研究石头、花,其他好多好多,我们一个一个研究。就这样,万物开始启蒙。那一刻,天真烂漫的孩子在舒展的空间里特别熠熠生辉。我还为学生设计主题项目学习活动——共享单车调查、传统节日研究等等;为学生构建美好的阅读教室,每周两次与孩子交流经典儿童读物……精心设计的主题活动,让这些灵动的孩子发现了世界的神奇与学习的乐趣,也引领他们开始用独立的思考来审视这个精彩的世界。我坚信,这些具有独立意识的,有着与众不同的儿童精神的人将会更好地成就自己,也能成为未来的主宰者,我需要为他们的热情与潜能搭建舞台,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更多可能,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C位。

读懂学生,实施主题课程,不仅助力我的班级管理,更助力学生的成长。

“十年”,我的工作室,和志同道合者并肩前行

很幸运,除了我的班,我还拥有一个团队——何优优名师工作室,一群愿意坚持“心平气和地做一件小众的事”的人。到今天,工作室已经招收第三期的学员了,从第一期的“6 1”到现在15个正式学员的大团队,从一批青涩的教师到现在的市区骨干教师(近两年的省市区各类比赛中获奖人次都达到80人次以上)。十年时间,我坚持和志同道合者并肩前行,我的成长其实也是伴随着一个团队的成长。

工作室一直以关注学生真实学习和成长的课题研究为载体,《小学品德教学素材的选择和使用》、《小学品德活动化教学研究》、《小学品德故事教学研究》……一群人一件事,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我觉得带工作室是实现多维成长的最好方式。首先是作为工作室负责人的我,一边带团队一边获得自我更新;其次是学员的成长,每个人在磨课和理论研究中成长;第三,主题化的研究,是立足于学生发展的研究,学生在不断成长。2017年12月,我和我的学员们在温州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领航活动中以团队的形式整体展示我们多年的思考与教育教学变革行动的成果,以“让真实的学习发生”为主题的课例和专题报告得到了省市教研员邬冬星老师和林高老师的高度肯定。

正像我的学员们经常说的,这个团队就是一种意义感的存在,互相促进中,每个人都发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


【第三次开始:读世界,有力量的实践】

2018年,对我个人来说意义重大。

体系重新架构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三科统编之一,已经开展多次国家级培训活动。4月初,我得到省市教研员的推荐,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在成都举行的国培项目。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家级的培训,成尚荣、高德胜、孙彩萍等国内知名专家,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他们作为学者的专业与视野,作为实践者的担当与使命。 

离世界更近,离学生更近。 

如何让一个老师从经验主义中跳脱出来,不断实现突破与飞跃,我觉得应该就是领着他们出来看一看。这一次的培训活动,让我有机会在专家们的指导下通读教材,了解整个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体系的编写特点,更新了学科的认知体系。在我从教多年之后,第一次有机会在高位引领中开始审视教材、教学、课堂之间的逻辑体系,也因此,在培训回来之后,我才能够投入到更有力量的实践中去。

名师是怎样修炼成的读后感(名师是如何长起来的)(5)

有力量的实践

10月份,我的课例《传统游戏我会玩》在浙江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会上展示。两个月的思考与设计,近一个月的团队磨课,充分体现了团队研究的水平,展现了有力量的实践。在内容上,我们立足宽课程的设计,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形式上,我们进行小组协作的调查,学习空间的变革……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承载着理念上的突破,真正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作为学习者存在。 

人是如何学习的?如何更好地促成面向未来的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生和改变的是什么?应该坚守与传承的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也都在这节课的探索中寻找到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者孙彩萍教授在课后说:“温州何优优老师上了一节非常好的课,老师亲和,学生轻松,主题鲜明,节奏明快。”这不仅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温州瓯海团队的肯定。

从经验到成果

拆掉课堂的墙,打开一个学习的世界,学生将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多种成长的可能。关于《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品德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我和团队的老师们已经开展了两年多时间,从设计学生项目学习手册、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学习活动,到课堂小组项目学习成果展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真实的学习发生,让真实的成长可见,我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积极的尝试。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2018年11月,我们的课题终于结题并获得市级教学研究课题一等奖。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成果,仿佛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需要一份坚守的毅力,我很高兴和我的团队能够在与“具体”保持适度的距离之后,成功地给自己一个满意的交代。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读世界,并反观自身,才能够进行有力量的实践。


【未来可期:第四次开始】

一路成长,我也在一路思考。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我同很多老师一样,充满危机意识,20年从教生涯中从没有像今天一样感受到,当老师的巨大压力,挑战无限。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此明显,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如此高,我们该如何应对?世界已经变得不再确定,变化是唯一不变的常态,在今天,我们怎样当好老师?

名师是怎样修炼成的读后感(名师是如何长起来的)(6)

答案的核心应该是“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学生面向未来”,而我们更得站在未来的视角审视当下的教育,设计当下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做一个眼里有未来的未来型教师。20年的成长让我深深的确定,立足当下,洞察教育发展的趋势,做未来型教师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这几年,促使我内在真正成长的,就是这样一种理念。我清楚地知道,我在为什么而教,我期待我的学生长成什么样子,所以,关注教育变革,积极学习,不断思考,我大量阅读前瞻性的书籍,并将所见所学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积极的教学尝试,努力引导学生发展面向未来的能力。

不惧怕创新与改变,不断在学习中刷新,不断重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应该成为我们每个老师的自我要求。当我们努力做未来型教师的时候,学生的未来、教育的未来,是不是更值得期待?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未来可期,我会让自己成为未来型教师,这将会是我的第四次开始。


名师视角

名师是怎样修炼成的读后感(名师是如何长起来的)(7)

关于如何与低年级儿童交往

“正像茉莉老师说的,和低年级儿童交往,我们更需要蹲下来和孩子们一起看世界。一二年级课堂上,如何听懂孩子的语言,让孩子投入到学习中,真的需要老师有“慢”的艺术。这个阶段的我,读各种专著,学各位名师,潜心修炼与学生交往的内功,慢慢做一个能读懂学生世界的好老师。”

关于老师如何跳出经验主义

“离世界更近,离学生更近。如何让一个老师从经验主义中跳脱出来,不断实现突破与飞跃,我觉得应该就是领着他们出去看一看。一次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国培活动,让我有机会在专家们的指导下通读教材,了解整个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体系的编写特点,更新了学科的认知体系。在我从教多年之后,第一次有机会在高位引领中开始审视教材、教学、课堂之间的逻辑体系,也因此,在培训回来之后,我才能够投入到更有力量的实践中去。”

关于在今天怎样当好老师

“答案的核心应该是‘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学生面向未来’,而我们更得站在未来的视角审视当下的教育,设计当下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做一个眼里有未来的未来型教师。20年的成长让我深深的确定,立足当下,洞察教育发展的趋势,做未来型教师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