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事迹故事(三国名臣诸葛亮故事)

三国中的诸葛亮被誉为千古一相,千百年来诸葛亮被看成是后世读书人的楷模,智慧的化身不可否认诸葛亮对蜀汉的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样的诸葛亮确实是后人们学习的榜样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历史上的诸葛亮与小说中的诸葛亮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诸葛亮的事迹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诸葛亮的事迹故事(三国名臣诸葛亮故事)

诸葛亮的事迹故事

三国中的诸葛亮被誉为千古一相,千百年来诸葛亮被看成是后世读书人的楷模,智慧的化身。不可否认诸葛亮对蜀汉的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样的诸葛亮确实是后人们学习的榜样。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历史上的诸葛亮与小说中的诸葛亮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正史三国志中,陈寿为诸葛亮列传,诸葛亮在正史中同样厉害,但是绝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诸葛亮可以说是出身名门,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圭,东汉末年任泰山郡丞。八岁的诸葛亮失去了父亲,跟随叔父诸葛玄长大。后叔父病逝,长大后的诸葛亮没有选择出山,而是选择了归隐山林,但‬名声‬在‬外‬,可以‬说‬诸葛亮‬的‬广告‬还是‬做得‬很好的‬。

诸葛亮的厉害之处体现在三个地方,分别是权术、外交、理政。这三点是后人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小说还是三国志中,都对此进行了记载。诸葛亮在军事方面处于弱点,不过他的权术、外交、理政,可都是非常厉害的。

诸葛亮治理蜀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东吴重新结盟。当时魏蜀吴三国争霸,这样的情况下蜀汉和东吴就处于弱势,诸葛亮主张了与东吴联合,这样一来蜀汉就可以抗衡曹魏,因此蜀汉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做法是对的。

三国‬志‬上‬的诸葛亮就是普通人,不会什么奇门遁甲,也不能未卜先知。这样的诸葛亮能够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绝对是有‬过人‬之处的。

同时期的大人物对诸葛亮有非常高的评价。比如说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曾经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还有”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

司马懿的这段话是非常中肯的。诸葛亮谋略过人,但是缺少决断力,这样的人在军事肯定是欠缺的,因此诸葛亮在之后的北伐过程中,被司马懿挡在了曹魏的长城外。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

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有这样的评价:”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样的评价可是非常客观的,陈寿认为诸葛亮是治世之良才,是同管仲、乐毅不相上下的人,其次诸葛亮连年的北伐,虽然没有成功,大概是因为军事上的临机应变、用兵策略,不是诸葛亮的长处所在。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主张三分天下之计,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我整理了三国名人诸葛亮的故事,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国名臣‬诸葛亮的故事1隆中对策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水镜先生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当世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得‬一人‬可‬安‬天下‬!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诸葛亮‬心中‬十分‬感动‬,有‬伯‬乐‬遇‬良‬驹‬之‬情‬,刘备便叫自己‬的两‬位‬义‬弟‬避开,对诸葛亮‬请教‬:““现今汉室衰败,奸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皇帝手里无大权。我没有出色的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十分‬欣赏‬,惊‬为‬天人‬,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辅佐‬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让‬诸葛先生‬不悦‬。关羽、张飞等便不敢‬再‬抱怨。

  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三国名臣‬诸葛亮2赤壁大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同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

  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

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三国名臣‬诸葛亮3挥泪斩马谡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蜀大军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结果,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这一战,坐失良机,蜀国损失惨重!

  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照顾‬他‬的‬家人‬。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士气高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