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你知道他的事迹吗(抗战时期却被屡屡提起)

导读: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陆续侵占东北三省,中日民族矛盾骤然激化,中华民族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此情势下,抗击入侵、保家卫国的文天祥再次成为鼓舞斗志、激励人心的旗帜性人物。一方面,国民政府等政治权威大力提倡,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也进行大力提倡和宣传。这一过程历经十余年,与抗战相始终,其民族英雄形象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和认可,最终完全固化和确立。

抗日战争时期你知道他的事迹吗(抗战时期却被屡屡提起)(1)

一、国民政府的提倡

1934 年 6 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在南昌发表《立志为学与服务》的演讲,说道:

如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陆象山,其道德、文章、事业,无不是出类拔萃,彪炳千古。尤其是文天祥忠君爱国的精诚和崇高伟大的人格,更不只江西一省之光荣,实堪代表整个中华民族之精神与人格,并为整个民族万古不磨的光荣。

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情况下,以蒋中正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对文天祥的高度评价,虽然是出于激发爱国热忱、鼓舞抗敌救国的现实目的,但撇开这一因素,蒋氏对文氏的评价也堪称公允。蒋中正不仅口头上提倡文山精神,还做了一些实际行动,包括命江西省会和吉安地方修建文山路、教育厅编纂《乡贤事略》等。此外,抗战爆发前夕,国民政府为训练和组织民众,开办了民众训练班,文天祥的事迹被编入教科书:

“窃闻政府开办民众训练班,饬令教育厅将宋丞相文天祥忠烈事实编入教科书中,藉以激励人心。”

在战争逼近,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大力提倡“文山精神”,欲借其忠义之气激励民族精神,共御外侮,有其必要性和进步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你知道他的事迹吗(抗战时期却被屡屡提起)(2)

受政府大力提倡的影响,吉安当地士绅也积极行动,向社会募捐资金,重建了损毁的螺山文天祥祠:

民国廿四年,岁在乙亥。邑人士登螺山览风景,寻宋文丞相信公国祠宇,荡然无存,一片故基,鞠为茂草,心窃伤之。乃劝本邑义士康桂林及各处同乡捐资建复,阅数月而告成,祠宇重新,巍然可观。

诚然,螺山文天祥祠的重建,吉安士绅发挥了主导作用,但在迁移祠区坟茔、通令保护祠堂及周边环境方面,国民政府及吉安地方政府所起作用同样值得重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的生死存亡阶段。国民政府再次大力公开宣扬文天祥等民族英雄。1938年2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表广播演讲《中华民族的正气》,对文天祥极力颂扬:

我们要复兴国家,要复兴民族,只要我们全国人士大家做到一个“忠”字,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至于在非常时期,这个忠字的关系尤大……到了宋末,因为出了一位忠肝如铁石的文天祥,举师抗元,力图恢复。两次被元兵拘捕,百计劝降,不屈而死。在狱中做了一篇《正气歌》……其浩然正气,真是充塞苍冥,凛冽万古。所以宋朝虽然灭亡,而不久就有明朝复兴,这就是得力于文天祥“磅礴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到了明末,又有一位史可法……其忠义之气,与宋朝的文天祥先后媲美……而明朝的所以能够复兴,辛亥革命的所以能够成功,亦与宋末文天祥、明末史可法两位先生的浩然正气有很多的因果关系。……我们要复兴整个国家,要复兴整个民族,我们必须希望全国的同胞,大家都像岳飞的精忠报国,都有文天祥的浩然正气,都有史可法与国同存亡的精神。这样不但我们这次的抗战一定可以得到最后的胜利,并且一定可以达到复兴整个国家、复兴整个民族的目的。

抗日战争时期你知道他的事迹吗(抗战时期却被屡屡提起)(3)

林森在演讲中特别提到文天祥的《正气歌》,对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古代忠义之士的浩然正气推崇备至。他不仅将明朝的复兴、辛亥革命的成功归因于正气的传承,而且认为这种正气能否在全国人民身上得以传承和推广,将关系到抗战能否胜利、民族能否复兴。文天祥,一个六百多年前的古代人物,瞬间就与当下的国之存亡发生联系,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在全民抗战的形势下,强调和提倡文天祥所代表的正气与抗争精神,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其形象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抗战紧要关头,国民政府的其他要员也以不同形式追忆文天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1938年、1944年先后两次手书文天祥《正气歌》,借文天祥“抗敌保国”之正气鼓舞全民抗战。在军事领域,国民政府也重拾民族英雄的旗帜。“九一八事变”后,面对严峻形势,国民政府于1932年组建了电雷学校,培养海军人才。1935年起至全面抗战开始,先后从英国和德国进口鱼雷快艇13艘,组建为四个中队,“分别命名为‘文天祥中队(四艘)’、‘史可法中队(四艘)’、‘岳飞中队(三艘)’,另有颜杲卿中队(二艘)尚未加入战列。”以文天祥等古代英雄命名海军队伍,显然意欲以这些英雄激励将士奋勇抗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民族英雄。

抗日战争时期你知道他的事迹吗(抗战时期却被屡屡提起)(4)

二、文艺界的宣传和弘扬

“九一八事变”后,国势日危,文艺界积极行动起来,纷纷提出抗战文艺理论,创作文艺作品。1936 年,周钢鸣撰写《民族危机与国防戏剧》一文,提出六条关于“国防戏剧”的创作纲领,其中就有民族英雄的内容:

我们必须采用中外民族解放历史为题材,以提高抗敌情形,充实斗争的经验与力量……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用批判的方法整理,把它表现出来。

……此外“国防戏剧”还要表现民族英雄……国防戏剧所表现的民族英雄是真正为民族解放而牺牲奋斗抗敌,能代表大众的斗争情绪和要求的人,是群众人格典型化的英雄。

纲领虽是针对戏剧创作,但对其他文艺创作亦具借鉴作用。同年,历史学家范文澜撰《大丈夫——范文澜说英雄》一书,选录卫青、岳飞、文天祥等25位英雄人物抗击外侮的事迹,鼓励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做抗日的大丈夫。作家郑振铎的历史小说《桂公塘》也于同年出版。该文依据《指南录》铺演文天祥抗元救国事迹,塑造了文天祥的英雄形象。至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知识分子的抗战热情更加高涨。1938 年 3 月,文艺界齐聚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 月初,协会机关刊物《抗战文艺》创刊,其后,“抗战文学”诞生,宣传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抵抗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形象是其重要内容,以期达到恢复民族自信,凝聚民族向心力,重铸民族精神之目的。

抗日战争时期你知道他的事迹吗(抗战时期却被屡屡提起)(5)

1944年,姚海妨撰《中华四英雄传》,为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史可法四位民族英雄作传。同年,周彬主编的《十个民族英雄》一书出版,文天祥跻身其中。上述二书外,这一时期介绍民族英雄的普及型书籍如雨后春笋,但无论哪本书,文天祥均不可或缺,其民族英雄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戏剧方面,1940年、1942年,分别有彭子仪、吴祖光创作的历史剧《文天祥》和《正气歌》出版,1944年又有王梦鸥的历史剧《燕市风沙录》出版。著名作家老舍在其新诗《战》中也发出了向岳飞、文天祥学习的号召:

“我们高唱,歌声悲壮,为自由,为自由,齐赴沙场;历史的光荣,当仁不让,要做今日的岳武穆、文天祥!”

美术界也投身到抗战宣传中,爱国画家认识到文天祥及其《正气歌》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对激励民众抗敌的重要作用,纷纷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1937 年 8月,著名画家张善子即创作《正气歌像传》,以影响中国历史和民族精神的先贤义士为创作对象,共绘人物像 14 幅,配以跋语,而以文天祥为首页。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自古有信国公文天祥不死宋不亡之说,故张善子以此为题材具有广泛而重大影响。不久,该书由武汉战争图书丛书社隆重推出,当政最高领导人蒋中正亲为书封面人物文天祥题“正气凛然”四字。

抗日战争时期你知道他的事迹吗(抗战时期却被屡屡提起)(6)

结语:

在抗日战争的非常时期,文天祥身上所体现的诸如忠于国家、勇于反抗、坚持民族气节的一些列优秀品质,对凝聚人心,鼓舞中华民族的抗战斗志具有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因此,不仅政府层面大力提倡,社会各界亦广为宣扬,并根据现实需要赋予“文山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在此过程中,其晚晴民国时期被树立起来的民族英雄形象被反复提及,兼之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宋末极为相似,故文氏的民族英雄形象得到强化。而传统时代被树立的“忠义”形象遭到淡化和遗忘,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位为国为民、勇敢抵抗外族入侵、捍卫民族独立的英雄形象。至此,文天祥的民族英雄形象完全确立和固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