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

平定“三镇之乱”后,郭威班师回朝,并受到了京城百姓的热烈欢迎。

在鲜花、奖金、升职的刺激下,郭威很高兴,赵匡胤很高兴,三军也很高兴;平定了这么一场大叛乱,大臣们很高兴,百姓也很高兴。

然而,在全国人民灿烂笑容的背后,有一个人却始终高兴不起来,他就是后汉的皇帝——刘承祐。

也许有人会感到奇怪,仗都打赢了,还有什么不高兴的?这不正是他所盼望的么?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1)

郭威

如果大家换位思考一下,也就不难理解。当刘承祐看着郭威被百姓簇拥,受尽群臣的称赞,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明星时,谁才更像这个国家的皇帝?

于是,这个敏感多疑的皇帝,终于忍不住发了一番牢骚,说了一段致命的话,致的是他自己的命:

“爱卿啊,朕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变成一头驴,驮着朕升了天,等朕到达天宫后,你却变成了一条龙,直向南方飞去了。”

可以想象,听到这话,再愚钝的人,也知道其中的含义。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2)

据史书记载,听到皇帝的这番话,郭威“拊掌大笑”,这种过于夸张的回应,莫不是对内心巨大恐慌的一种掩饰。

事到如今,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了!

从古至今,被皇帝猜疑的大臣,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是反,二是逃。

可有意思的是,从历史的结果上看,郭威选了第一个条路,但是从当时的历史来看,郭威却选择了第二条路。

那么,既然选择了逃,要逃去哪呢?

说来也巧,就在此时,老邻居契丹终于“选举”出了新一届领导,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自然要收一些“份子钱”。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3)

在边境狼烟四起的境况下,郭威立刻率军出征。结果,等郭威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边境时,契丹人已经满载而归了。

无仗可打的郭威,只得默默班师回朝。不承想,他刚要动身,刘承祐的第二道圣旨就到了:无需班师,就地驻防。

作为帝国擎天一柱的郭威,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被轰出了朝廷,跑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来站岗了。

自古以来,只要离开了权利的中心,就会慢慢被边缘化,最后走向同一个结局——完蛋。这一点,郭威再清楚不过了。

这道圣旨,让郭威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他虽然想离开朝廷那个“是非之地”,但是却不想失去手中的权利。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4)

在边境的每一天,郭威想的都是该如何与皇帝好好交流一番,让他打消对自己的误解。

然而,郭威的焦虑多少有些杞人忧天,因为不久后,还没等他想明白这些问题,刘承祐自己就把问题给“解决”了。

乾祐三年十一月十四日清晨,五大托孤大臣中的三军总指挥杨邠、禁军指挥使史弘肇,财政大臣王章,正常去上朝。

结果,就在“办公室”广仁殿内,迎来了一场刀光血影,三大元老竟被数十名侍卫活活砍死了。

此后,刘承祐昭告天下,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人图谋不轨,意欲谋反,所以朝廷才要诛杀他们。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5)

这事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都是胡扯!不过,皇帝挑明了要办你,你就随地吐口谈,都能治你个死罪。

也许有人会发现,刘承祐似乎漏了一个人,除了在边境站岗的郭威外,宰相苏逢吉不还在朝廷里吗?

这话的确不假,不过刘承祐不杀他倒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这哥们儿是一介文人,而且体弱多病,估计用不了多久,自己就会驾鹤西去。

伴随着这场惊天动地的杀戮,刘承祐瞬间便收回了所有的权利。但是,他依然无法高枕无忧,甚至比以往更加惶恐不安。

那就是他心头的那个巨大隐患——孤身在外、掌握后汉精锐部队的郭威。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6)

郭威

可是,刘承祐为什么要先把郭威调走,然后再杀三大元老呢?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史学界的一个谜团。

当然,历史没有真相,也许就是他一时脑子进水,一时吃错了药,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有些事,本来就说不清道不明。

但不能否认的是,刘承祐的这一番操作,彻底改写了两个人的命运,一个是郭威,另一个就是他自己。

事都做到这个份儿上了,也就不能怪郭威动手了。

然而,据史料记载,即便对方都亮出了刀子,郭威却没有一丁点儿要造反的意思。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7)

为了打消皇帝的顾虑,他竟还在不停上疏朝廷,郑重其事地向皇帝保证,说自己绝无造反之心,希望皇帝不要听信谗言,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

为了打消刘承祐的顾虑,郭威几乎卑微到泥土里,即使让他摇尾乞怜。哀嚎流涕,他也绝无二话。

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郭威的话压根就没说到刘承祐的心坎里,或者说,刘承祐根本就没给他这个机会。

事实上,收到郭威的奏折后,刘承祐连看都没看,直接扔到一旁,此后,他还做了一件最傻的事,诛杀了郭威和其养子柴荣的所有家人!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8)

柴荣

郭、柴两家数百口人,一夜之间全部命丧黄泉,刘承祐绝不会想到,不,他早就该想到,他这样做的结果!

“刘承祐,算你狠!老子一定要报仇,要你血债血偿!”

乾祐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悲愤的郭威在滑州誓师,率领自己的所有部队南下,矛头直指开封。

至此,一场惊天动地、改朝换代的大戏,正式拉开了帷幕。

不过,得知郭威起兵后,刘承祐却显得胸有成竹,对他而言,这一切早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因为他手里,还有最后一张王牌!

这张王牌,就是后汉大将、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兄弟,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9)

刘知远

历史上关于慕容彦超,年龄不详,出生地不详,发迹经历亦不详,对于这个男人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他留下的三句壮志豪言。

第一句,就是刘承祐亲自来前线慰问时,问他有没有胜算的时候,他信心十足地说:“臣必胜!”

听到慕容彦超信誓旦旦的承诺,刘承祐长舒了一口气,满意地走了,可惜他走得太快,倘若在多停留一会儿,就能够有幸听到这位大将的第二句话。

在刘承祐走后,慕容彦超叫来手下,问道:“对面都是些什么人啊?”

好么,此话一出,部下们立马傻了眼,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这仗眼看就要开打了,你还不知道对手是谁,这还怎么玩?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10)

后来,听说对面是后汉第一猛将“郭雀儿”时,慕容彦超足足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随后,他稍稍平复了情绪后,喊出了自己的第三句“豪言”,当然,也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给我打!”

既然将领发话了,那大家就上吧,可问题是,咱们真真是打不过啊!

仅仅半个时辰,这场战斗就闪电般的结束了,快到刘承祐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他只看见慕容彦超率军进攻,然后掉头就跑,跑的速度比来的时候还要快,一眨眼的功夫,这位仁兄就不知所踪了。

此后,刘承祐就再也没见过这个人。当然,慕容彦超的消失,也预示了刘承祐即将到来的结局。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11)

两天后,郭威率军攻陷了开封城,破城之时,刘承祐率残兵逃了出来。

结果在开封北郊一个叫赵村的地方,这位落魄皇帝刚刚躲进一个村民屋中歇歇脚,屁股还没坐热,一个侍卫就走了进来,一刀下去,拿着刘承祐的人头请赏去了……

当刘承祐的人头出现在众将士面前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落在了郭威的身上,如今该办的事办了,该杀的人杀了,接下来怎么办?

事到如今,事情反倒变得简单了,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改朝换代!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郭威却死活不干。不仅如此,他还做了一件更加“过分”的事。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12)

攻陷开封城的转天,郭威就只身入宫,去给李太后请安去了!

一个反贼给太后请安?还是给与自己有灭门之仇的仇人请安,真是让人无法理解!

至于郭威和李太后见面后说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次会面后,双方秉持着冰释前嫌的态度,达成了三个基本共识,却被记录在案:

第一,天下还姓刘,这是后汉的基本国策,不能改变;

第二,国不可一日无君,至于谁来当这个皇帝,群臣们商量着来,举贤纳明,公平公开。一旦登基,不可随意更改。

第三,在新皇帝选出来之前,由郭威代为摄政,一切国家大事,由李太后最终拍板。

这三个公报一出来,第一时间,天塌了!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13)

那些跟着造反的武将首先疯掉了,要知道,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攀龙附凤,彻底改变人生。

如今倒好,带头大哥说不干就不干了,合着大家这么卖命,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他们实在想不明白,郭威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而三天后的那份诏书,更是在他们的头顶狠狠浇了一盆冷水。

那一天,李太后昭告天下,文武百官已经选出了皇帝的候选人,他就是先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的儿子——刘赟。

就在一众武将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之时,郭威又下达了一道命令,一道匪夷所思、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命令:三军即刻启程,北上讨伐匈奴!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14)

这下,众将真的要骂娘了,这不是缺了大德了吗!我们刚刚就从那来,打了一晃,啥也没得到,现在又要回去?

难不成,大家走这一遭,就是为了落个“反贼”的名声?这不是拿大伙开涮吗?

不过,话虽如此,军纪如山,谁敢以身试法?不得已,所有人只得收起自己的满腹牢骚,慢吞吞地上路了。

这支部队走得到底有多慢呢?史料记载,郭威率军于乾祐三年十二月一日动身离开开封,同年十二月十六日,才刚刚到达潭州城。

要知道,一个月前,这支部队从潭州杀回开封时,只用了一天半!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15)

就在士兵们垂头丧气之时,那个被选举出的新皇帝,也在赴任的途中,待他登基之后,傻子都能想到他会做些什么,肯定是秋后算账,清楚余孽。

谁是余孽?当然就是这些举兵造反、弑杀皇帝之人。

要知道,郭威有太后罩着,他有一块免死金牌,但是这些士兵呢?到了那个时候,他们留在开封的家眷们,肯定第一个倒霉!

更让士兵们气愤的是,做为“头号反贼”的郭威,反倒跟个没事人一样,天天悠闲地喝茶聊天,仿佛即将发生的一切,都和他没有关系一样。

难道他忘记了,当时这些人起兵造反之时,到底是为了谁?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16)

急躁不安的情绪在军中像“疟疾”一样迅速传播,最后,所有将领在愤怒中彻底哗变了,他们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无论如何,也要把郭威拉下水!

乾祐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注定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因为就是这一天,在这个距离开封不到百里的宋州,历史上那场真正的、原汁原味的“黄袍加身”的大戏,就要上演了。

那天,郭威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数万大军团团围住,他们异口同声地喊着:“郭将军,请当我们的皇帝!”

是的,无论你愿不愿意,咱们已经“同生共死”了,本就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想独善其身,门也没有。

宋朝为什么三百年(讲透宋朝三百年)(17)

于是,在响彻天地的欢呼声中,一个被迫披上黄袍的郭威出现在了众人面前,一个新的皇帝就此诞生!

当然,我们日后真正的主角赵匡胤,此时就在这数万欢呼雀跃的人群中,他亲眼见证了郭威黄袍加身的全过程,并深深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

十年后,他将重现这一经典的历史桥段,并将它演变为推进历史进程的一段大戏——陈桥兵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