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拔罐(治未病之拔罐篇)

从零开始拔罐(治未病之拔罐篇)(1)

文/牛红月 李潇潇;编辑/白玮婧

从零开始拔罐(治未病之拔罐篇)(2)

拔罐法,或称吸筒疗法,古称角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记载,历代中医文献中亦多论述。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接触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很多健康人拔罐是可以达到养生效果的。

为了方便自己在家操作,选穴应选用肌肉丰厚,便于操作的穴位。现介绍 几个常用保健穴。

一,常用穴位及部位

1、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 “长寿穴”。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2、神阙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3、大椎

大椎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能。

4、华佗夹脊穴及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二,罐的种类及操作

1、罐的种类

从零开始拔罐(治未病之拔罐篇)(3)

从零开始拔罐(治未病之拔罐篇)(4)

罐的种类多种多样,例如: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玻璃罐,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观察所拔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便于随时掌握情况,缺点是容易摔碎、损坏。在家庭中推荐使用抽气罐,罐内负压可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随意调整,易于观察罐内皮肤变化,便于掌握拔罐时间,较之传统意义上的火罐,疗效一致,但使用更安全,无烫伤之优,操作简便,不易破碎。

2、拔罐的方法

从零开始拔罐(治未病之拔罐篇)(5)

①留罐法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②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

③闪罐法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病,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

④刺血拔罐法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⑤留针拔罐法 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体位应选择适宜的体位,例如足三里、神阙采取仰卧位,大椎、背俞穴采取俯卧位。拔罐的同时应该注意保暖,不要移动体位以防罐脱落,拔罐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局部皮肤起泡。拔罐后局部毛孔张开,局部皮肤有所变化,容易感受风寒,因此拔罐后24小时内不宜洗澡。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