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普通人伙食(揭秘民国中产家庭生活)

《北平中产家庭的生活》(Peiping Family)是由美国导演拍摄的一段珍贵视频,对于我们了解抗日时期北京普通中产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黑白的画面中,土豆在案板上被娴熟地切成丝,然后被轻轻放入碗中,端到了简陋的厨房里,里面的厨房用具只能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没有其他亮眼的地方。

一张普通的小圆桌上,坐着一家十口人,这么多的人,桌子上却只有三个菜,一些个窝头。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鸡蛋。十个人分一个鸡蛋吗?那自然是不可能的,这个鸡蛋是给老太太吃的,不过老太太心疼小孙子,便递给小孙子吃了。

而这一家子人,顿顿吃的都是这样的土豆丝。

这样的生活,如果笔者不说,大家能想到是1940年代北京中产家庭的日常吗?没错,上文提到的“简陋的厨房”,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

至于顿顿吃土豆?十个人分三个菜?在那时的北京,每日遭受着生命威胁的普通老百姓想吃饱饭都是奢求。

那么这个影片具体承载了什么样的内容,背后又有什么意义呢?

民国时期的普通人伙食(揭秘民国中产家庭生活)(1)

1940年代北京中产家庭的日常是很艰苦的,上文“简陋的厨房”,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

我们不妨来一起欣赏吧。

一.困难时期的中产家庭

1940年的民国北京,经济是很困难的。当时的抗日已经进入了相持阶段,不仅抗日进入了艰难的时段,日本人也发觉他们对中国的侵略异常吃力。

于是日本对北京的经济资源开发,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

此时日本在北京的经济方针是:“把经济开发计划从属于目前进行战争的目的”,对北京的经济实施军事化管理,即毫不考虑北京的长远发展,对北京进行毁灭性的开发。

单从货币发放上来说,日本人进驻日本之初,华北物价尚能维持稳定。

可是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人便毫无节制地发放银联券,因此华北的物价便刹不住车地飞涨。

民国时期的普通人伙食(揭秘民国中产家庭生活)(2)

日本在北京的经济方针是:“把经济开发计划从属于目前进行战争的目的”,对北京经济进行了破坏式开发

在这个背景下,饶是武教授属于中产之家,整个家庭生活得也十分拮据。

武教授曾在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早在他二十四岁时,就曾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便回国任教。

而1940年这一年,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此时的他本来在辅仁大学教生物,教的主要是进化论。可是恰巧在此时,进化论受到了教会的严厉抨击,武兆教授也受此波及,被学校解聘了。

原本在抗日时期,武教授的生活就相当困难,时不时被日本人骚扰,失去了工作后,他的妻子也被迫回家撑起家里的琐务。

武教授一家十口人,整日靠着混合面、腌芥菜度日。其实所谓混合面,就是喂牲口吃的面,质量极其低下,里面混合着豆饼、高粱、黑豆、红薯干等数十种杂料。

民国时期的普通人伙食(揭秘民国中产家庭生活)(3)

黑白的画面中,土豆在案板上被娴熟地切成丝,然后被轻轻放入碗中,端到了简陋的厨房里

这种混合面在抗战时期,逐渐成为了供给北京老百姓们的主要口粮.

正常的面粉只有日伪可以享用,甚至连他们的马都吃大豆、高粱.

北京老百姓为了吃上一口正常的粮食,甚至偷偷从日本人的马匹后捡马粪,从里面仔细挑拣出一些大豆粒。

之所以如此,实在是没有办法。那时供给的混合面蒸出来窝头都是黑色的,根本下不了肚,就算下了肚也拉不出去,拉出去的大便也经常见血。

孩子们因为父亲失去工作,也不得不辍学回家,整日吃着喂牲口的混合面,营养都跟不上。直到后来武兆又复归教授之位,家里的困难情况才稍有改观。

而这影片里所记录的,便是孩子们辍学期间的内容。

二.传统与新派相杂的日常生活

不过难得的是,孩子们虽然被迫辍学,每天过着吃混合面的生活,但他们每天的生活依旧充满光彩,并受到了极好的教育。

在那高高的院墙内,一群孩子们在嬉戏运动。武教授一家住在胡同中的四合院里,家里有父母高堂、妻子、6个女儿、1个儿子,还有一个佣人。

因为孩子们有大有小,有男有女,因此活动也各不相同,有跳绳的、有踢毽的、有玩不倒翁的。

孩子们的衣着,都不怎么保守,能看出孩子们生长在一个新派的教育氛围之中,没有受到过多的封建束缚。

民国时期的普通人伙食(揭秘民国中产家庭生活)(4)

画面中,孩子们年纪不同,各自的娱乐也不同,跳绳的、踢毽的、玩不倒翁的都有

这时候,武太太从厅堂中走了出来,喊孩子们过来上课。孩子们方才还在各玩各的,母亲喊得一声,大家便停止喧闹,放下自己的玩物,乖乖听话回到了房间。

孩子们的老师,就是他们的母亲武太太。武太太忙碌极了,因为孩子们年纪不同,兴趣和擅长不同,学的东西内容也大不一样,这不,大女儿因为算盘打得好,所以便在餐桌娴熟地拨弄着算盘。

二女儿手握毛笔,专心致志地在纸上舞动,原来是在练毛笔字。武太太就是这样教育她的孩子们的,她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同时做着这些事情。

武太太时而教打算盘的女儿如何心算,下一秒就要教另一个孩子《三字经》,可以看出武太太的涉猎也是比较广的。

民国时期的普通人伙食(揭秘民国中产家庭生活)(5)

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武太太对孩子们因材施教,时而教打算盘的女儿如何心算,时而教另一个孩子《三字经》

武教授的武太太对于教学都相当有心得,据他们的学生说,他们讲课不仅清晰详细,而且非常生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帮他们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而武太太除了教孩子们传统的文化和实用的算术外,还要教孩子们英语。

早在那个时候,英语便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因此任何比较开明的中产家庭,几乎都对这一门语言相当重视,武教授这一家的教育情况,在当时的中产家庭还是相对普遍的。

武教授和武太太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成功的。武太太正在给孩子们讲课时,看了一眼钟表,立刻起身去为家里最小的女孩冲奶粉,不过令观众眼前一亮的是:

一个年纪不大的男孩拿着奶瓶在为小女儿喂奶。

民国时期的普通人伙食(揭秘民国中产家庭生活)(6)

武教授和武太太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成功的,家里还没上学的小男孩已经学会为妹妹喂奶

这个小男孩叫迪迪,他还没到上学的年纪,就能如此分担母亲的压力和活计,说明这个家庭的教育不仅体现在“知识”上,也体现在“懂事”上。

不过迪迪毕竟是小孩心性,没过一会儿他便闯入课堂对着妈妈大喊,外面有耍猴的。其他孩子们一听,瞬间按捺不住心中的“躁动”,脚随心动,妈妈还没喊话便已经向门外奔去。

武太太露出了温和的笑容,没有强留孩子们在家里上课,放大家下课出门了。那时的中产家庭虽然仍有守旧的成分,但毕竟不是封建家庭,所以对于孩子的娱乐是相对开明的。

孩子们冲出家门,耍猴正好开始了。耍猴人敲起手中的锣鼓,戴着面具的猴子便舞动起来,大家纷纷叫好。

民国时期的普通人伙食(揭秘民国中产家庭生活)(7)

耍猴这样的活动在北京很常见,像武教授这样的大户人家,更是小贩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这种活动在北京很常见,一到早上,小贩们便沿街叫卖。像武教授这样的大户人家,更是小贩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每次一来总有些好吃的糖,好玩的杂耍,这也是武教授家里的孩子每天期盼的时刻。

正在大家看杂耍看得起兴时,大女儿豫梅似乎想起了什么,忽然跑回家里。路过院子的时候,豫梅忽然停下脚步,对着院子桌边行了个礼,原来桌子边坐着豫梅的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笑了笑,与豫梅聊了几句,便让豫梅去了。这就是这个家庭传统的地方,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不可能那么容易扔掉,像武教授这样的大户人家,对礼仪更是非常重视。

那么豫梅会回家做什么呢?她进入了一个实验室,武教授正在里面用显微镜做实验,旁边有一个帅气的小伙,是武教授的学生和助手。

这对于武教授的学生来说,可是相当难得的机会。战争期间,物资吃紧,人才更是缺乏,尤其是数理化方面的人才,在当时是非常吃香的。

民国时期的普通人伙食(揭秘民国中产家庭生活)(8)

在当时,想要成为一个数理化人才,需要花费极大的成本,而一旦自己学成,便极为抢手

所以在当时,想要成为一个数理化人才,需要花费极大的成本,而一旦自己学成,便极为抢手。而成为武教授的学生,自然便是这个帅气小伙学习数理知识的珍贵机会。

豫梅对爸爸说,下午爷爷就要带她们出去玩了,希望爸爸早点过来吃饭。此时镜头一转,只见菜板上一颗土豆被唰唰切成丝,是仆人在做饭。

这时候武家经济拮据,家里几乎顿顿只能吃土豆,而且每一顿要十个人分三个土豆,唯一的一个鸡蛋是给奶奶的吃的,奶奶也不舍得吃,给了小孙子吃。

民国时期的普通人伙食(揭秘民国中产家庭生活)(9)

武教授一家每一顿要十个人分三个土豆,唯一的一个鸡蛋是给奶奶的吃的,奶奶也不舍得吃,给了小孙子吃

这时候,大家都不太填得饱肚子,可是这个家依旧淡然有序地吃着饭,似乎并没有遭遇战争和拮据。

这时候,武太太站了起来,恭敬地为公公和公婆夹菜。我们可以说这样的规矩封建死板,也可以说他们在乎体面,但在这困难时期也能维持这份体统,还是体现出了他们大户人家的骄傲。

民国时期的普通人伙食(揭秘民国中产家庭生活)(10)

武太太恭恭敬敬地为老爷子和老太太夹菜,体现出了他们大户人家的礼仪规矩

吃过这顿饭,大家便出门游玩了。

对于一个体面的家庭而言,日常出门游玩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家坐上了园里的船,观赏着园中的风光,画面中,我们能看到水里的鱼。

这些鱼已经一百岁了,在从前只有皇宫里的人有权观赏。可现在已经是民国,清帝退位,这些鱼便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眼球。对于一个浸润在知识氛围中的家庭而言,欣赏这样的鱼也是颇有雅趣。

不过这一天的快乐过后,关起门来,武教授夫妇却皱起了眉头。豫梅该上学了,可是现在家里已经拮据得只能十个人吃三颗土豆,教育的钱该从哪出呢?

夫妇俩纠结许久,最终决定——只能变卖家当了。

武教授叹了口气,拿出了他的望远镜。对于他而言,这望远镜无疑珍贵无比,他实在是舍不得。可是为了女儿的教育,他认为变卖这望远镜是值得的,作为一个中产家庭,他们不能再了解教育的意义。

这个望远镜背后,是孩子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

武太太武教授沉重的样子,微微一笑,从箱子里拿出了自己的首饰,表示不如先把这些首饰变卖了。

民国时期的普通人伙食(揭秘民国中产家庭生活)(11)

武太太武教授沉重的样子,微微一笑,从箱子里拿出了自己的首饰,表示不如先把这些首饰变卖了

这样的情况,对于当时的中产家庭而言还挺常见的。我国从封建时代开始,便尊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进入民国时期,许多中产阶级更是从那些接受了新思想的人中脱胎而出的,因此变卖家产维持孩子的教育甚至比补贴更多的家用还要重要。

不过如上文所言,这个家庭不仅有新派的成分,也多少有些封建传统的成分,所以老爷子过生日的时候,家里哪怕拮据,也不能过得太没体面。

画面流转,我们能看到家里红火热闹了起来,厨房拉出来的长寿面,厅堂里像模像样的寿桃点心和寿星摆件。

这一切的一切,都很有仪式感,孩子们也都认真打扮,到厅堂里给老爷子行礼。有趣的是,家里的小女儿也被妈妈抱在怀里给老爷子行了个礼。爷爷见状,心情大是开心,便奖励孩子们今天去天坛游玩。

通过这一个个小细节,我们能感受到这个家庭乃至当时的中产家庭所展现的气质,他们既传统,又有新时代的气氛。在当时那个新老交替的时代下,这样的家庭可谓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三.影片的背后

透过这个影片,我们能感受到抗战时期一个中产家庭的拮据。

而武教授的后人在多年之后,看到了这个影片之后,不由百感交集,他们透露了更多关于这个影片的细节,让我们对这个影片的背后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样为了教育,哪怕在拮据的情况下依旧愿意变卖首饰,饭桌上也仍旧恪守礼节的家庭,在如今或许已经挺少见了。

可是在那个时代,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只是因为当时的拍摄条件等原因,这个影片摆拍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

其实这个影片里的老爷子和老太太,并非这个家庭的人,而是剧组为了拍摄而从附近请来的邻居。

老爷子过生日这一节,这位邻居便过来接受了全家人恭敬的行礼。这部分演出相对而言有些不自然,但对展示当时中产家庭老人的生活习惯仍然饶有意义。

民国时期的普通人伙食(揭秘民国中产家庭生活)(12)

老爷子过生日这一节的演出相对而言有些不自然,但对展示当时中产家庭老人的生活习惯仍然饶有意义

而为了配合演出,剧组还特地找来了寿桃和长寿面,在当时的拍摄条件下,这已经很用心了。所以这个影片也会在当时引起那么多的关注。

这个影片是世界了解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一个窗口,里面的衣食住行和各种习俗对于当时乃至当代人而言,都是一个珍贵的资料和载体。

比如在食物方面,当时的剧组还是遵循了写实的原则,尽量没有将大家的伙食标准提高得太明显,不过据武教授的后人反映,当时大家的伙食还是不如影片中的好。

这就意味着,十个人吃三颗土豆、一颗鸡蛋、一些窝窝头,甚至还是一个稍微奢侈一点的选择了。

民国时期的普通人伙食(揭秘民国中产家庭生活)(13)

十个人吃三颗土豆、一颗鸡蛋、一些窝窝头,甚至还是一个稍微奢侈一点的选择了

我们上文中提到,那时的人很多吃的是混合面,这种混合面吃了很难拉出来,对孩子的成长更是影响恶劣。而如果家庭的情况更加困难的话,米汤就成为了那时唯一的食物。

中产阶级本是一个社会中生活相当宽裕的一部分人,他们虽然没有处在这个社会的金字塔顶尖,但相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依旧本应是生活相当富足的一部分人。

可是通过这个影片,我们却发现他们的生活依旧相当艰难,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又会艰难成什么样子呢?我们不敢想象。

这个片子的主题虽然与抗日无关,但在抗日大背景下,这个作品似乎在无声地抗议着日本人对北京百姓的残酷剥削。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处处长陈静表示,日本入侵后对北京经济的疯狂掠夺,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打断了北京的经济发展进程,原有的经济体制和运行秩序中止,北京经济发展趋缓、停滞继而倒退。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啊,当时的北京上到民族工商业,下到贩夫走卒,都没办法像往日一样正常生活了,整个北京的经济和市场都被破坏地不成样子,因此放眼过去,哪怕是中产阶级也只能过着如此艰难的生活。

不过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正是在这种困难的时局之下,我们恰恰能看到这个家庭的风骨,其中最为珍贵的便是这个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民国时期的普通人伙食(揭秘民国中产家庭生活)(14)

正是在这种困难的时局之下,我们恰恰能看到这个家庭的风骨,其中最为珍贵的便是这个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这个家庭的子女实际上一共有八位,托父母的福,每一位孩子都在长大后过着精彩幸福的生活。

这些孩子们,有七位名字中都带一个“梅”字——豫梅、平梅、相梅、燕梅、季梅、幼梅、素梅。

比如武家的大女儿豫梅,她后来选择了电影,而且颇有成就,她曾做过演员、教师,直到79年,还被调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任副导演。

三女儿武相梅也做了一位演员,她就是后来颇有名的“向梅”,相信不少老影迷们对这个艺名是相当熟悉的。

早在十几岁的时候,上海电影厂就向她寄来了邀请信。一开始她还对此颇为讶异,但这并非是她单纯运气好,而是被一位远方亲戚发现了她出色的表演能力。她参演过大量经典的作品,如《红色娘子军》、《夜航》、《北国江南》等都是她的代表作。

五女儿季梅也不简单,她相当擅长舞蹈,也是在十五岁这样的豆蔻年华,便已经在舞台上扬名。她不仅舞跳得好,而且还创造了“定位法舞谱”,以科学的方式发现了舞蹈中国的规律,清晰地将舞蹈的姿势记录下来,还著有相关的书籍,并获得了多个奖项。

至于小儿子和小女儿虽然相对平凡,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依旧有了自己独特而精彩的生活。而且没有她们,或许这个影片背后的一些细节,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这不平凡的一家人,背后绝不是偶然,而是武教授和武太太在哪怕如此拮据的时局下,仍如此重视教育的结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