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杨修所找的借口是什么(公开理由欲盖弥彰)

杨修,字德祖,汉末太尉杨彪之子,因为才思敏捷、办事得力,又是世家子弟,年仅二十五岁就被曹操任命为丞相主簿,且颇得器重。但在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为何要一刀把自己颇为器重的杨修杀了呢?

曹操杀杨修所找的借口是什么(公开理由欲盖弥彰)(1)

史书给出的公开理由是,曹操“以修袁术之甥,恶之,乃发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即曹操之所以杀杨修,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恶之”;二,杨修卷入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事件中去,暗中与曹植来往,屡次泄漏曹操的机密以帮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查。

我以为,史书给出的这两个公开理由都是欲盖弥彰,并非是曹操杀杨修的主要原因。

首先,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绝不会因为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杀了杨修。

张绣曾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和亲卫典韦,但当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重新向曹操投降后,曹操并未因此记恨张绣,而是不计前嫌,对张绣礼遇有加,还任命张绣为破羌将军,封宣威侯。

曹操连杀子仇人张绣都可以容纳,何况杨修只是袁术的外甥,与曹操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深仇大恨,他怎会容纳不得杨修呢?

曹操杀杨修所找的借口是什么(公开理由欲盖弥彰)(2)

其次,杨修确实是卷入了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事件中去,犯了为人臣子的大忌。但这也并非是曹操一定要杀杨修的主要原因。

理由很简单,当时参与支持曹植与曹丕争夺魏太子大位的,除了杨修之外,还有丁仪等人。如果说曹操是因为杨修参与曹植与曹丕夺嫡事件而被曹操杀了,那么,曹操为何只杀了杨修而没有把丁仪也杀了呢?

或者我们反过来说,曹操没有因为参与曹植与曹丕夺嫡事件而杀了丁仪,也就不太可能以参与曹植与曹丕夺嫡事件为理由而杀了杨修。

那么,曹操杀杨修的背后,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曹操杀杨修所找的借口是什么(公开理由欲盖弥彰)(3)

大家都知道,杨修才思敏捷,是个极其聪明的人,很善于揣摩上意、窥探人心。

曹操在正在修建的相国府大门上写个“活”字,杨修立刻猜到曹操这是嫌门太大,马上让人把门拆了重新修建;曹操在酥饼盒上写个“合”字,杨修马上就明白了曹操的意思,让在场的人一人一口全吃了……

杨修的才思敏捷,善于揣摩上意、窥探人心,如果只是用在这些“猜字谜”的小把戏上,倒也无伤大雅,曹操知道了,顶多一笑了之,绝不会对杨修生出杀心。

令曹操起杀心的是,杨修善于揣摩上意、窥探人心却又不懂得收敛,把这种本领用在了政治投机上。

曹操杀杨修所找的借口是什么(公开理由欲盖弥彰)(4)

建安二十四年春,曹操亲率大军从长安出发,穿过斜谷,想要一举拿下汉中,却遭到刘备的猛烈狙击,双方对峙了一个月,曹军有许多士兵趁机逃跑。

曹操陷入“进不得,退无功”的尴尬局面,想要退兵,却又心有不甘,难以启齿,便以“鸡肋”为夜间巡视口令。

部下们听说曹操以“鸡肋”二字为夜间巡视口令,都不知所谓,唯有杨修一听就明白了曹操的心意,说:“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马上让人打点行装,准备退兵。

通过“鸡肋”之事,曹操很快就意识到,杨修之所以支持曹植,并非是出于公心,而是出于对自己的心意准确揣摩的政治投机。

曹操杀杨修所找的借口是什么(公开理由欲盖弥彰)(5)

丁仪支持曹植反对曹丕,是因为曹丕曾反对曹操把女儿嫁给丁仪,还情有可原。

但在崔琰、毛玠、贾诩、司马懿、陈群等朝中大小群臣都明确表示支持曹丕的情况下,在曹丕刻意与杨修结交的情况下(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杨修为何还要选择支持曹植反对曹丕呢?

唯一的解释是,杨修提前揣摩到曹操的心意——曹操认为曹植多才多艺,更像自己,很喜欢他(植性机警、多艺能,才藻敏赡,操爱之)——以为曹操最终会立曹植为王位继承人,故而进行了政治投机,与丁仪合谋一起支持曹植。

杨修善于揣摩上意、窥探人心的本事,确实十分了得。但这对曹操来说,却是不可容忍的。

曹操杀杨修所找的借口是什么(公开理由欲盖弥彰)(6)

一方面,曹操在杨修面前几乎是一个透明人,毫无秘密可言。这令曹操感到不安,甚至令曹操感到恐惧。而像曹操这样的大人物,心里又岂会没有一些秘密是不容他人窥探的呢?

俗话说,只有死人,才能守口如瓶。曹操要保守心中的秘密,消除心中的不安和恐惧,杨修必须死。

另一方面,通过上述种种事件,曹操完全有理由进一步怀疑,杨修在担任丞相主簿期间“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并非是因为能力出众,而是因为善于揣摩上意、窥探人心;并非是出于忠心办事,而是进行政治投机。

一个通过揣摩上意、窥探人心来进行政治投机的人,显然是十分不可靠且十分危险的。这样的人,在曹操看来,也必须死。

曹操杀杨修所找的借口是什么(公开理由欲盖弥彰)(7)

总之,在史书给出的曹操杀杨修的公开理由中,曹操讨厌杨修是真的,但曹操讨厌的理由却不是因为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是因为杨修太善于揣摩上意、窥探人心,让曹操成为没有秘密的透明人;杨修“交关诸侯”卷入曹植与曹丕夺嫡事件是真的,但在杨修“交关诸侯”的背后,是杨修太善于揣摩上意、窥探人心,“前后漏泄言教”,进行了违背忠诚的政治投机。

于是,在发生“鸡肋”之事的当年,即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随便找了两个理由,一刀把杨修杀了。而在这两条公开的理由背后,实际上还有两个理由,只是这两个理由,曹操是无法宣之于口、公之于众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