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

#梦想点亮生活#

文∕王民官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1)

应同学之邀,我们乘坐去五台山一日游的大巴,用一天的时间,游览了久负盛名的五台山几个景点。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部,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又因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其山峰的顶端平坦宽阔,好象土砌的平台,分别称为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合称“五台”,又称“五台山”。据《名山志》记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它们分别是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传说这四座山分别是佛教中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的修行地,因此都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渊源,同时它们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2)

(图1:五台山游客中心)

对于心仪已久的五台山,我更是心神向往,曾经一直想去,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这次也是机遇难得,因参加的是9月27日五台山一日游,所以还特意多穿了件衣服,在早上4点就起床,5点多钟打的赶到太原火车站集合地点。定的时间是6点准时从太原站出发,但有两位湖南来的客人因列车晚点,耽误了20分钟,快6点30分时,才发车。一路北上,外面还有些雾,感觉行走在秋天的太行山原野,青黄叠翠,鸟语花香,正是一个外出旅游观光的大好季节。

因第一次来五台山,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进了山,来到了台怀镇。由于今天的天气特别地好,下车后的第一眼,感觉就是空气通透,视野开阔,天蓝云白,山清水秀,树木葱笼,秋意浓浓,清凉世界,果然名不虚传。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3)

(图2:五台山鸟瞰)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沉沉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至于五峰山更名为五台山,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传说,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时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法师,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他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便把它带了回来。当他把那块大青石(东海龙王的歇龙宝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时,刹那间,那里一下就变成了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此后,那条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凉谷。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那清凉石圈在院内。为此,五峰山又名清凉山。

后来,隋文帝听说此事后,便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顶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这便是五台山的由来。

我们首先来到了塔院寺。塔院寺位居台怀镇中心,以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而得名。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4)

(图3:在塔院寺前)

据史料记载,塔院寺位於五台山台怀镇的大白塔处,寺以塔名,颇为得体。该寺原为大华严寺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金国重点寺院。塔院寺座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过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寺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130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寺内有释迦牟尼舍利塔和文殊发塔而得名。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5)

(图4:在明代木制大牌楼前)

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诸塔犹如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它。大白塔始建於何时,目前已难以稽考。《清凉山志》载,此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据说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说之灵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修筑寺院的。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於五台山兴建佛寺之初。北魏时显通寺称“大浮图寺”,意即大塔寺,可见大白塔至迟在北魏时期已耸立於五台山了。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於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建成後,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明神宗万历(579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将塔院寺修旧一新。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6)

(图5:高耸入云的大白塔)

大白塔位於殿阁之间,旌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精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拼成圆盘形状,其上为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有铜钮固定,望去似北方草帽,南方斗笠。圆盘边缘,还吊装36块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余,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三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每逢风和日丽,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明朝镇澄法师曾有诗先赞曰:“浮图何漂缈,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铎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大白塔是我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是我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和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大白塔也是朝圣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据记载,大白塔内中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所以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都要朝拜这一圣迹。塔院寺内还有座文殊塔,传说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头发。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今天来五台山朝圣的人还真不少,我们在塔院寺的门前也按照佛教信徒礼仪,朝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虔诚顶膜礼拜文殊菩萨及五方佛,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康、幸福平安。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7)

走进塔院寺,首先映入眼睑的便是闻名遐迩的五爷庙。五爷庙的五龙王殿原来是卷棚顶,1917年重建时改为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五脊六兽,正脊置铜宝刹,前有卷棚抱厦,雕梁画栋,绚丽多彩。民间传说五爷本来是黑脸,但文殊菩萨为了广济众生,化成了五龙王,所以黑脸变成了金脸。文殊菩萨化成的五龙王很喜欢看戏,所以在五龙王殿的对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戏台,专门为五爷演戏。正因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台山在六月法会期间,名角、名戏都必须安排在万佛阁演出,意思是给五龙王唱戏。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8)

(图6:神奇的五爷庙)

五爷庙也称万佛阁,座落于台怀镇,与大白塔相毗邻,是通往显通寺的又一条路径。寺庙地势开阔,当年是大清历代皇帝朝台寝宴的行宫,俗称“皇城”。“皇城”至万佛阁之间,终年涌动着接踵而至的羲圣观光者。万佛阁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整座院落由文殊殿、五爷殿、戏台、僧舍组成,呈四令型。寺庙古松掩映,殿内香烟缭绕。观其建筑格局,方知这里的布局非常别致,外观呈两层楼房的文殊主殿座东向西,俗称“五爷庙”的配殴则座北朝南,正南面还有戏台一座。

据史科记载,万佛阁最初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建筑年代最早的是文殊殿,建筑手法为三檐四出廊,呈歇山顶,内供同样大小的佛像一万尊,因名万佛阁。上层供地藏王菩萨与闵公父子,并有七千斤生的铜钟一口悬挂;下层供奉明代塑制的文殊、普贤、观音三大世像,造型生动逼真。

没有来五台山的时候,对于五台山的五爷庙已是传扬的非常神奇,基本上对于黎民百姓、商贾财阀或达官贵人来讲,到这里来,也是有求必应,所求之事,灵验得很。有的甚至在过年的时候,住在五台山,一大早来这里烧头柱香!

在青岛单位上班的时候,有位朋友,他家女儿第一年未能考上大学,他听人说,来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很灵,他便专程来到五台山烧香拜佛,祈求文殊菩萨保佑他女儿能够考上大学。说来也是奇怪,经过复读,到了第二年,他女儿真的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你说灵不灵、信不信?反正他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后,每年都要来五台山还愿。所以,对于世界上的有些个事情,我们真的是说不清,即使是用科学的道理也解释不通。

因是一日游,车上的导游还安排参加旅游的客人去定点商店购物请香,所以占用了很大一块的时间。待我们也到达菩萨顶的时候,已是中午1点半了,说是还要去吃午饭后,才去另一个景点龙泉寺,当我们才走到菩萨顶的山脚下时,电话里导游已在催促集合。这样,我们几乎就是连走带跑地往菩萨顶上赶。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9)

(图7:菩萨顶一角)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皇宫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10)

(图8:菩萨顶)

据史书资料记载,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僧人法云重建,称“真容院”。宋景德年间,真宗敕建,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年间,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后至今,一直沿称“大文殊寺”(又称“菩萨顶”)。菩萨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将其改为喇嘛庙。此后,康熙皇帝又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其进贡,这是清廷以黄教怀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清朝皇帝、蒙古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礼五台,一般都住菩萨顶,从而树立了菩萨顶在五台黄庙中的统领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黄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盖黄琉璃瓦。菩萨顶覆盖黄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为保护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庙,康熙又敕命“於菩萨顶前后山门设官永镇,把总(正七品武官)一员,马兵10名,步兵30名,守护香火供器”。在清朝,五台山的喇嘛教事务,除镇海寺等6所黄庙归章嘉呼图克图管辖外,绝大多数喇嘛寺则归驻节菩萨顶的扎萨克大喇嘛统率。菩萨顶寺院参照皇制式营造,殿宇上覆盖黄绿蓝三色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五台。全寺占地9100多平方米,有殿堂楼房110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11)

(图9:菩萨顶东望)

从菩萨顶大照壁仰首上望,108级石台阶层层铺到高处,十分陡峻,仿佛一架天梯直架天宫。沿108级石台阶步步登高,就把世上108种烦恼踩在脚下了。耸立於石台阶高处平台上的木牌楼,四柱三门,上下三层,七个楼头,雄伟而多姿。牌楼中门大匾上,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闪烁有光。登上108级台阶,过华丽牌楼,又有一段石阶连接山门。此段石阶与所有寺院中见到的都不同,垂带石夹着的石阶,中间铺设斜面御路,雕有九龙吸水图案。九龙翻腾,互相缠绕,真可谓“活龙活现”,与北京故宫礓碌铺设没有两样。

大雄宝殿面阔三楹,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大殿四周有石雕迥廊环绕,内供释迦牟、弥陀、药师佛三佛。我国藏传佛教的大活佛达赖、班禅,朝拜五台山时都在这里讲经说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活佛于1980年参拜五台山时,也曾在菩萨顶寺大雄宝殿讲经说法。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12)

(图10:大雄宝殿)

文殊菩萨大殿院前有石牌坊一座,石壁上有康熙御笔“五台圣境”四字。文殊殿重建於清朝,阔三楹,进深二间,单檐庑殿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历经寒署数百年,色泽依然如新。殿脊正中置金碧辉煌的鎏金铜法轮。殿内佛坛上供文殊菩萨骑狻猊彩色泥塑像,东西两侧佛坛上则供十八罗汉塑像。菩萨顶的文殊菩萨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参诣礼拜之处。汉地佛教徒朝拜时,一般是供奉、焚香和跪拜。蒙藏少数民族佛教徒朝拜时,则行“五体投地礼”,即头和四肢同时爬俯於地,十分恭敬和虔诚。殿内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画12幅,画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质天然颜料工笔画成,是藏画中的珍品。有人还称文殊殿为“滴水殿”。殿檐台下的石阶,有一处高起,状似蜂窝,这是由殿檐年久滴水而形成的矿物水垢。当天空睛朗时,该殿仍象古代计时的“滴漏”一样,隔一定时间滴一滴水。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13)

(图11:文殊菩萨殿)

在文殊殿外还挂着一副著名的对联,上联是:“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巅。”下联是:“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磬清澈,香烟缭绕,胜幡蹁跹。”上联写五台山锦绣迷人的风光地理,下联写五台山灿烂悠久的佛教文化,是一幅对五台山人文历史高度概括的对联。

菩萨顶后院放置的大铜锅全山闻名。厚一点的大铜锅口面直径2.04米,深1.15米;薄一点的大铜锅口面直径1.68米,深1.1米。在西廊房檐台边,也置有一大铜锅,口径5尺,深4尺。这些铜锅,过去每年“六月大会”用一次,做斋饭,蒸白面魔王,供所有黄庙喇嘛们集合在一起做佛事活动,跳神镇魔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还用一次,放进黄米、绿豆、莲子、栗子、红枣、稻米、桃仁、红糖等,做成“八宝粥”供佛和会斋。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14)

菩萨顶一连三进大殿,有前后套院二处。前院为僧舍禅堂,后院是喇嘛住的地方。两边堂屋上盖孔雀蓝琉璃瓦,钟鼓楼顶盖黄色琉璃瓦,形成强烈色彩对比,非常引人注目。周堂内和后院圆亭内,分别立有高大的汉白玉四梭碑。碑为方座螭首,高达6米,四面俱宽1米。二通碑均系乾隆御碑,碑身四面分别用汉、蒙、藏、满四种文字镌刻。碑文采用诗体形式,抒发了乾隆皇帝朝五台山文殊圣迹的情怀和感受。字体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珍贵的艺术珍品。寺内还有明清时期碑记八块。另外,该寺还藏有珍贵版本《甘珠尔大藏经》一部。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15)

(图12:高大的汉白玉四梭碑)

从清朝开始,五台山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六月十五都要做道场、办法会,菩萨顶当然是其中心,其它寺庙也大开山门,迎接各地香客游人。六月十四巳全山喇嘛头戴各种脸谱面具,身穿各种衣装服饰,口念护法经,身跳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魔”;十五日,又在罗候寺“跳神”,并出来绕街转道。前头驾着弥勒菩萨像,接着大喇嘛坐八抬大轿,二喇嘛骑高头大马,其馀僧众,鸣锣开道,击鼓吹号,演奏庙堂音乐,异常热闹。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16)

(图13:回望塔院寺)

吃午餐的时间已到了下午的2点半左右。吃完饭,大家简单收拾一下,就去今天的最后一个景点--龙泉寺。

听有来过的人说,龙泉寺现在正在修建。想想已经走到了门口,还是上去看看为好,要不留下遗撼。于是,我们过了马路顺着陡峭的山坡直接往上爬到了龙泉寺。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17)

(图14:在龙泉寺108级台阶前)

这龙泉寺坐北朝南。现存有牌楼、影壁、台阶和三座院落,主要建筑中院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西侧两院分别为门殿、宗堂殿和祖师堂及普济墓塔。另一院有文殊殿,东侧为厢房配殿。

石牌楼座落于殿宇最前端,是一座纯汉白玉雕刻建筑。石牌楼下接一百零八级台阶,阶下为青砖影壁,影壁八字形,周边沿以雕刻图案为装饰,正中嵌整块汉白玉镂制的雕幅,为五台山主要寺庙写意图。影壁中间镶嵌有一石雕刻,文殊骑狮居中,人物花卉满布四周,构图严谨,神情逼真。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18)

(图15:龙泉寺纯汉白玉雕刻的精美石牌楼)

寺内建筑虽为民国年间建造,但寺内外石雕建筑雕凿精致,为罕见的石雕精品。我们走上去,正看到有的人拿矿泉水大桶往下提水,说这里的龙泉水凉爽甘甜,清冽好喝,十分可口。想想用这龙泉水沏茶,那就更是别具一番风味了。从龙泉寺下来的时候,往右面走便是干净的柏油马路。想想来的时候,如果从这里上来,更好走一些,就不用爬北面那陡峭的山坡了。

夏天的五台山(秋游五台山)(19)

(图16:精雕细琢的青砖影壁)

走马观花似地浏览了龙泉寺,就踏上了回太原的归途,结束了五台山的一日游。

总的感觉,去五台山还真的不是简单地到旅游名胜地去走一走、玩一玩,而是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态,保持着一种虔诚的心境,尤其五台山乃文殊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峰峦叠翠,嘉木葱笼,野花烂漫,清泉遍地,伽蓝寺宇,散布其间,被誉为“人间第一清净地”,所以也就会遇到很多学习景区人文、历史、文化以及佛教发展兴盛的机会,也感觉是经历一番如沐春风、荡涤心灵、清静升华的过程。

有的时候,我们去名胜景点旅游或是观光、浏览,或是游玩,如果你是带着一种虔诚向善、求知若渴、清静无为、陶冶情操的心情去,而不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拍照留影。这样,便能够在这吵杂纷繁的人世间找到一块安静之地,暂时忘记世俗社会中繁冗的人情世故、红尘凡事,寻回初心。通过亲历、亲为,找到灵魂的皈依和寄托,遇见更好的自己或朋友,以此获得精神和心灵上的放松,进而达到修行磨炼、陶冶情趣、放飞自我之目的。

相信,经过这样的旅游,肯定觉得会很有意义。即使是过去了好多日子,每当回忆起那一时刻的美好,还是值得我们长久地留恋和回味。

2021年11月21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