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古代典型案例 战略著作孙子兵法

“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孙中山

《孙子兵法》被公认为世界性的兵学圣典,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深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古代典型案例 战略著作孙子兵法(1)

《孙子兵法》

1、《孙子兵法》是一部战略经典著作,它不是《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这本书,我们大家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很多人一提起《孙子兵法》经常会跟另一部兵书混为一谈,这本书就是《三十六计》。

其实,这是两部不同的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兵圣孙武,它产生于春秋末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明的一个突破时代,也是最有创造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产生的著作有很多都是中华文明的经典,它们都有一个很高的境界、很大的格局以及很深的意蕴。《孙子兵法》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的战略性的著作。

而《三十六计》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时期,真正在社会上开始流传则是在民国年间。我们知道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因为过于成熟而走向衰落,所以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兵书的水平跟春秋战国时代是无法相比的。

孙子兵法古代典型案例 战略著作孙子兵法(2)

《孙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是一部讲战略的兵书,《三十六计》则是讲术的层面、谋略层面的东西,比如声东击西、隔岸观火、桃李代僵等等,它跟《孙子兵法》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孙子兵法》全篇共有五千九百多字,一共十三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 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它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哲学层面,高度的概括,高度的抽象,高度的凝练,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就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孙子兵法》不好理解,因为太抽象,太概括,太凝练,一般人不容易读懂,再加上它又是一部兵书,如果对军事不了解的话,那就更不容易把握它的妙处。

而《三十六计》则是讲“故事”,譬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美人计、围魏救赵,走为上计”等等,这些东西我们一听名字就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让人记住,因为通俗的东西总是更容易传播。这就是如今我们很容易把《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混为一谈的很重要的原因。

《孙子兵法》是从哲学的高度揭示战争取胜之道的书,它是一部战略的经典著作,它代表了战略思维的最高境界。所以,从《孙子兵法》一产生,它就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而它的作者孙武,更是一位军事天才。

2、作者孙武:用兵的绝世之才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为“孙子”,他是春秋末期齐国人,出身于齐国的一个军事世家,他所在的家族在齐国是世代为将,他的祖父因为立有战功,被齐国的国君赐姓为孙。所以孙子一出生就是要作为将军来培养的,他接受了非常好的军事教育。这是孙武能够写出《孙子兵法》的很重要的一个背景。

孙子兵法古代典型案例 战略著作孙子兵法(3)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子

在孙子之前,他的祖先就有很多关于战争经验的总结,只是没有形成一部兵书而已。孙子的贡献是把历代祖先关于战争的一些智慧总结了出来,并且把它体系化,最后形成了这样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不仅代表的是孙子本人的智慧,而且还代表了他的先人关于战争理论的一些总结。

孙子虽然是齐国人,但是展现他用兵之才能以及他建功立业的不是在齐国,而是吴国。

孙子二十多岁的时候,齐国发生了内乱,他的家族也被牵连了进去,为了避乱,孙子就离开了齐国,南下到了吴国。因为吴国一心要想争霸,急需军事人才,所以孙子才到到吴国去。在吴国期间,孙子认识了一个人,大家熟悉的伍子胥,伍子胥非常欣赏孙子,于是把孙子推荐给了当时吴国的国君阖闾,孙子把他所写的兵书十三篇呈献给了阖闾,阖闾看完后,很是欣赏,于是他就想考验一下孙子:

孙子兵法古代典型案例 战略著作孙子兵法(4)

阖闾给了孙子一百八十名宫女,这实际上是给了他一个难题。孙子将这些宫女分成两队,还挑选了吴王最喜欢的两名妃子当队长,然后就开始训练。宫女们哪见过这种场面,她们只是觉得好玩,很快就嘻嘻哈哈乱成了一团。

孙子就下令终止训练:

孙子兵法古代典型案例 战略著作孙子兵法(5)

约束不明,号令不清,这是我为将者的责任;但是三令五申既然已经清楚,还不执行那就是队长的责任。于是下令将两位妃子队长斩杀了。

孙子的这一举动,震撼了所有的宫女,接下来她们都服服帖帖听从孙子的调度。

而吴王虽然恼怒孙子杀了他的爱妃,但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感情,因为孙子的确是一个用兵的绝世之才,他不能因为区区几个爱妃而丢失了这样的一个军事天才,于是拜孙子为将军。

这就是“吴宫教战”的故事,它揭示了孙子在军事管理方面的一些道理:

(1)“以法治兵”

作为军队的管理来讲,法律法规是首要的原则,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要遵守,这样才能把军队管理好。

(2)“授权”

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既然国君已经把军队交给了将军,那么就要放心地让他去使用,而不能过于地去干涉将军的管理权力。

其后,孙子就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吴国训练出了一支精锐的部队。而吴国依靠这支部队东征西杀:

孙子兵法古代典型案例 战略著作孙子兵法(6)

南边打败了越国,北边降服了齐国和晋国,西边攻破了楚国的首都。这样一来就把吴王阖闾推上了霸主的宝座。从此以后,《孙子兵法》就在世间得到了传播。

孙子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用他高超的军事之才总结出了一套军事战略经典——《孙子兵法》,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其中关键性的东西就是的“取胜之道”。

3、《孙子兵法》千古一绝的取胜之道

今天,《孙子兵法》已经不再被视为简单的战争著作了,它已经变成了一部战略的经典著作,揭示了战略的基本内涵,它构成了战略学大厦的一个基础。它的理论几乎延伸到了所有涉及竞争的领域,包括商业、体育、国际关系等等。讲到战略,就不能不提《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古代典型案例 战略著作孙子兵法(7)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可以说就是围绕“取胜”来展开的,它揭示的是取胜的基本道理、原理,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取胜之道的一部专著。

(1)从取胜的境界来讲,《孙子兵法》强调的是全胜(最完美的胜利)。

《孙子兵法·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不主张简单地通过力量的对抗来取得胜利,达成战略目标,他强调的是潜在地或者无形地使用力量,用非直接对抗的方式,尽可能用最小的代价来取得最完美的结果,达到不战而胜这样的一种境界。这样一来,就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暴力对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从取胜的重心来说,《孙子兵法》认为胜利不是靠偶然的运气,而是靠清晰的战略,还有周密的计划。

其实胜负在制定战略的阶段就已经决定下来了。

孙子兵法古代典型案例 战略著作孙子兵法(8)

《孙子兵法》

真正的成功者在出手之前就已经胜利了,失败者总是在仓促进行战争之后,才去乞求侥幸取得胜利。用孙子的话来说就是:

《孙子兵法·军形篇》:“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3)从取胜的策略来说,《孙子兵法》认为战争的本质是智慧的对抗,而不是单纯的力量的对抗。用他的话就是:

《孙子兵法·始计篇》:“兵者,诡道也。”

所以一定要根据对自己有利的条件,灵活地采取权变之策,因利而制权。有创造性的这种思维才可以“以正合,以奇胜。”

(4)《孙子兵法》很看重一个优秀的领导(将军),将其地位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步。

孙子兵法古代典型案例 战略著作孙子兵法(9)

孙子

《孙子兵法·作战篇》:“夫兵久而囯利者,未之有也。”

不要陷入长期的对抗之中,战争拖的时间太长,对于国家有利的,根本没有这回事。所以领导(将军)要清醒地认识到战争背后的巨大的风险。

《孙子兵法·作战篇》:“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如果你不能完全地吃透这个战争背后可能带来的风险,你就没有办法享用战争活动给你带来的收益。

而这些的前提是,它需要有一个卓越的领导:

《孙子兵法·作战篇》:“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真正懂得战争规律的将军,他是老百姓命运的主宰者,同时是国家安危的掌握者。

(5)《孙子兵法》的取胜之道,它不是杂乱无章的,它是紧扣“取胜”这个主题而展开的,它有四个部分:

“全胜,知胜,先胜,战胜。”

孙子兵法古代典型案例 战略著作孙子兵法(10)

全胜,知胜,先胜,战胜

全胜”这是孙子取胜之道的灵魂所在,它展现了孙子对于取胜的基本理解和追求,他贯穿了《孙子兵法》取胜的基本内容、阶段和过程。它影响并决定了孙子取胜之道的目的、偏好、气质、境界以及它的文化精神。《孙子兵法》之所以在世界军事学中独具特色,跟“全胜”这种追求密不可分。

知胜”,通过了解对手,了解自己,了解环境,然后保证胜利的基础,正是:

《孙子兵法·用间篇》:“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那些明智的君主,贤能的将领,为什么一出手就能将对手打败,建立的功业超出常人之上呢?就在于他提前了解了对手的情况了。

所以,孙子说:

《孙子兵法·地形篇》:“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了解对手,又了解自己,你的胜利才不会出现问题;了解天时又了解地利,你才能保证自己胜利完美地取得。

孙子兵法古代典型案例 战略著作孙子兵法(11)

知彼知己

它是建立在一种清醒、冷静、理智这样一个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先胜”,先要保证取胜的基础,然后再投入战争,也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讲的“不打无把握之仗。

一定要具备取胜的这个基础,然后才进入对抗的这个环节。

《孙子兵法·军形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先不要去想着如何打败对手,先要保证自己不被对手打败,然后再去寻找打败对手的机会。于是孙子就提出了“修道而保法”,奠定内部管理的坚实基础,这样一来,就可以主宰整个对抗的格局。

从战略层面来讲,取胜者必须在道、天、地、将、法等方面都取得优势,才能达到控制战争结局的目的。所以先胜是《孙子兵法》的取胜之道深入到了一个组织的层面,他体现了取胜之道的深度。

战胜”,是《孙子兵法》的主体部分,《孙子兵法》本质上还是一部兵法,它必定要去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在战争上去取胜。知胜,先胜,是为了达到“战胜”的目的,而全胜的落脚点也必须是在“战胜”的这个基础之上,如果根本就没有“战胜”,那何谈“全胜”。所以,在“战胜”的战略层面,孙子依然追求的是“全胜”。

孙子兵法古代典型案例 战略著作孙子兵法(12)

《孙子兵法》取胜之道

4、结语

由此可知,孙子取胜之道的核心就是:不是通过力量的直接对抗,而是要通过谋略、智慧达到“胜于易胜,胜已败者”的结果,就是在相对比较容易的情况下,去取得胜利,打那些已经处于失败状态下的那些对手。将“力量的对抗”转化成“智慧的对抗”,并且通过“智慧的对抗”达到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胜利的这样一个结果。《孙子兵法》中的一些基本作战原则,像避实击虚,出奇制胜,造势,借势,我专敌分,示形动敌等等,这些都是围绕“取胜”这条主线来展开的。这就使得《孙子兵法》的“战胜”的理念体现出了“以智克力,破中求全”的这样一种文化特色。

不得不感叹古人那博大精深的智慧,写出了这样的一部旷世奇书。


本文作者:点点文史

参考资料:《孙子兵法》《史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