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抗战时期(日寇全面侵华陈寅恪主张)

陈寅恪抗战时期(日寇全面侵华陈寅恪主张)(1)

标题不是造谣,这是真实的历史。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来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7月17日,国民党正式发表了《抗战宣言》,号召全民族团结起来,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我们已快要临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极人世悲惨之境地,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放弃尺寸土地和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陈寅恪抗战时期(日寇全面侵华陈寅恪主张)(2)

就在中华儿女慷慨赴国难时,不和谐的一幕出现了,一些名人发出投降日军的消极思想,这里面就有陈寅恪。在岳南编著的《南渡北归:南渡》中,记载了陈寅恪就抗战发表的一些言论。

这里插一句,《南渡北归:南渡》是《南渡北归》的第一部,内容主要描述抗战爆发前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和精英们的生活。时间跨度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北平沦陷,北大、清华等名校南渡西迁。在这部书的第382页,就记载了陈寅恪的原话:

陈寅恪抗战时期(日寇全面侵华陈寅恪主张)(3)

“中国之人,下愚而上诈。此次事变,结果必为屈服。华北与中央皆无志抵抗。且抵抗必亡国,屈服为上策。保全华南,悉心备战;将来或可逐渐恢复,至少中国尚可偏安苟存。一战则全局覆没,而中国永亡矣。”

这是陈寅恪对在清华园对清华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吴宓说的,时间为1937年7月14日,也就是“卢沟桥事变”后的一个礼拜。陈寅恪这么说,并不是说他没有民族气节,而是对国家有一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陈寅恪抗战时期(日寇全面侵华陈寅恪主张)(4)

鲜为人知的是,陈寅恪早期也是力主与日军死战。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陈寅恪就立即致信南京国民政府,质问政府对日方针,声称:今日之事,敌兵在境,岂可作城下之盟,置东省失地淞沪牺牲于不顾,政府对日,当有一贯主张,不主妥协,即主抵抗,不用岳飞,即用秦桧。若用秦桧,即请斩蔡廷锴,以谢日本,万勿明战阴和,以欺国人。

陈寅恪在质问国民政府时,还自己工资全部捐给了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不过,到了“卢沟桥事变”后,陈寅恪转向了“主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国民政府的失望。当时不仅陈寅恪绝望,很大国学大师都陷入到了深深绝望当中。

陈寅恪抗战时期(日寇全面侵华陈寅恪主张)(5)

1937年9月14日,陈寅恪父亲陈三立看到北平沦陷,绝食五天而死。父亲之死,再一次触动了陈寅恪,使得他再一次转向了主战。1941年,香港沦陷。陈寅恪打算接受英国剑桥大学的聘请,同时治疗眼疾,但因香港沦陷不能成行。

滞留香港期间,陈寅恪一家生活极度贫困。鉴于陈寅恪在当时中国教育界的声望和成就,日本人送去面粉,并许诺重金邀请他去“东方文化学院”任教,遭到严词拒绝。陈寅恪还赋诗明志,“乞米至今余断帖,埋名从古是奇才。劫灰满眼看愁绝,坐守寒灰更可哀。”

陈寅恪抗战时期(日寇全面侵华陈寅恪主张)(6)

后来,陈寅恪一家在友人朱家骅营救下,于1942年5月脱离虎口,辗转来到桂林。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几句话就否定陈寅恪的民族气节,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那样,陈寅恪“投降日本是上策”,不过是一时发牢骚罢了。

参考资料:《陈寅恪传》、《南渡北归:南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