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故事里面的人物 常说路不拾遗

唐朝有多位大诗人都曾经当过“拾遗”,个个都是牛人,“拾遗”在当时是什么官职呢?都有哪些大诗人当过这个官呢?

“拾遗”是个什么官?

“拾遗”是唐代的谏官名。公元685年(武则天垂拱元年)设,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职位稍低于补阙。

《大唐六典卷八•门下省》对左拾遗的典注为:“皇朝所置。言国家有遗事,拾而论之,故以名官焉。”就是帮助皇帝审视哪些旨意赦令不便于时、不合于理,同时担任举贤荐良、考察忠孝、监督官员的职责,隶属谏诤机构。

路不拾遗故事里面的人物 常说路不拾遗(1)

封建时代中央政府设立谏诤机构,有一批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司谏之类,有点类似现在的监察部门。

“拾遗”位从八品上,比“七品芝麻官”(县官级别)还要低,其实是一个没有实权且容易得罪人的小官,但好处是能与皇帝接触频繁,属于皇帝近臣近侍。

唐代哪些大诗人当过“拾遗”?

陈子昂,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公元684年(唐文明元年)进士及第,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因直言敢谏,后世称其为“陈拾遗”。

路不拾遗故事里面的人物 常说路不拾遗(2)

张九龄,盛唐时期一代名相、著名诗人,为开元盛世做出重大贡献。张九龄少时聪明敏捷,善于属文。公元707年(唐神龙三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太子李隆基亲自策问,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后,于公元712年(唐先天元年)12月,改任张九龄为左拾遗。

路不拾遗故事里面的人物 常说路不拾遗(3)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公元721年(开元九年),进士及第,任太乐丞。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官拜右拾遗。

路不拾遗故事里面的人物 常说路不拾遗(4)

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公元749年(唐天宝八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五十二岁时官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路不拾遗故事里面的人物 常说路不拾遗(5)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756年(唐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时已44岁仍仕进无门的杜甫,于八月只身北上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公元757年(唐至德二载)四月,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路不拾遗故事里面的人物 常说路不拾遗(6)

白居易,唐中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合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公元803年(唐贞元十九年)入长安,31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公元808年(唐元和三年)任左拾遗。后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

路不拾遗故事里面的人物 常说路不拾遗(7)

以上,就是目前我所知道的任过“拾遗”的唐朝诗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