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课程理念的理解(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落实)

#创作挑战赛#

小学数学新课标课程理念的理解(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落实)(1)

小学是人生美丽童年的开始,在这一阶段打牢数学基础尤其重要。义务教育新课标2022版突出强调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就为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小学数学教学属于义务教育,无论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是科研工作者,还是一线产业工人,数学核心素养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有深远影响的。那么我们数学教学究竟要教会学生什么呢?是教会学生解一堆题吗?是训练学生掌握更多解题技巧吗?2022版新课标明确了我们要教会学生的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这通常被总结成“三会”。

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掌握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来完善和提升人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师,让学生做到自己首先要做到,让学生提高的自己首先要提高,只有在不断的数学实践中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我的数学核心素养。想让学生喝到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要在讲台上讲好一堂数学课需要我们做好充足的准备,静下心来备好课,平时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积累丰富的经验,预判好学生课堂行为,引导好学生思维走向,“引、学、导、思、悟、练、议、结”每个环节有尽可能有充分的把握。

2022版新课标针对小学阶段有11个关键词分别是“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这11个关键词统领了小学数学重点知识内容,点明了我们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这里想结合新课标就“数感、量感、符号意识”三个关键词谈一谈日常教学工作中落实新课标的感悟。

一、数感。新课标与老课标相比较,内涵更加丰富,更强调理解数的意义、感悟运算结果等方面。把原来的“运算结果估计”改为“运算结果”,不仅包括估计和估算,还增加了对精确计算结果的感悟;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包括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认为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球员打球有球感,歌手唱歌有乐感,作画有美感,学习语言有语感,其实学数学也要有数感。经常看到这样的题目:“在比例尺为1:400000的工程示意图上,合肥地铁1号线的长度约为6.25cm,它的实际长度约是多少千米?”居然有同学的答案是2500km。姑且不论这名同学是怎么做的,这个答案显然是错的,就是去北京,也可以走一个来回了。可是这种错误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并不少见,什么飞机的速度是3km/h,小明的身高为0.15m,同学家的水电费平均每月130万元。出现这样荒唐的错误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缺乏相应的数感。所谓数感,通俗地说,就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如走进一个会场,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个数量,一个是会场的座位数,一个是出席的人数。有人会自然地将这两个数量做一下比较,不用计数就可以知道这两个数量是否相等,哪个数量大一些,大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着想,适应每一个人的需要。作为公民素养之一,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一名小学或小学毕业生,学习了那么多的数学知识,但不会估计一所学校的操场大约有多大,不知道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向别人说明自己所在的位置,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这样的数学教育不能说是成功的。而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正是针对以往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这种倾向提出来的,非常必要。

二、量感。量感是现实世界中关于量的直觉,是对物体个感觉,量感这个词首先出现在日韩教育界,逐渐被我国专家们所接受。量感虽然只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内容领域,但大体上与20世纪90年代《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量与计量的内容领域相对应,量与计量的内容包括:时间、人民币、质量、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等相比较而言,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内涵更加丰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如会测量与计算;更加强调事物具有可测量属性,只要是测量就具有误差,多大范围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测量的量进行比较,哪个大些等等,量感的培养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活动经验的积累,如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模型、几何直观等思想方法的感悟,生活中的测量的经验积累等。想要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实 践活动,自己动手,使用各类尺子对物品的长度进行测量。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量感”,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水平,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用画、估、量、比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基础的“量感”。例如,在讲解“分米"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长度不一的绳子。随后在课堂上用尺子量出1分米。然后用这段1分米长的绳子去引导学生测量书桌、椅子、讲台是由几个1分米构成的。在整个实践活 动过程中,学生能深入感受“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 的内涵,形成“量感”。

三、符号意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大家公认的统一标志,比如某场地有标志“P”表示可以停车;某路边标志牌上画有轮椅,表示残疾人行道;铁路、公路、航空都有它们各自的标志,地图上也有各种标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符号。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新课标关于符号意识的表述: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强调学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知道符号表达的现实意义,符号意识是形成数学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的经验基础。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符号。实际上学生的已有生活中潜藏着符号意识。大街、小巷、剧院、会场、家里、学校,……只要学生生活的地方,都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符号。例如,老师在批改作业时用“√”来表示“正确的”,用“×”来表示“错误的”;道路上各种交通标示;教学楼的安全通道标志;等等。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在学习当中,我们处处都要与符号打交道。因此,我们的符号教学要与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学生学数学、用符号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间的关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震动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就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而符号感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学会用教材上固定的方式去表达我们所发现的规律及数量关系。例如,在学习一些运算规律时,有的学生想到运用字母来表示所发现的规律,但也有的学生用别的符号来表示。这时只要符合规律,我们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数学符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所以生活是培养学生符号感的摇篮和沃土。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运用符号来使生活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轻松地解决问题。例如,在河岸同一边上有两个村庄,现要在河边修建一供水站,这一供水站修在哪何处才能使得两村所用的水管最短。这道题若是单单从字面上理解求解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数学符号来叙述。如先画图,在图上用A,B表示两个村庄,用一直线表示河流,供水站为C,那么这道题就是求当C在何处时,AC BC的距离最短。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运用对称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了。符号感的形成与巩固,贵在平时的教学和教师自身的符号意识。

2022版新课标相对老板课标有不少更新改变之处,新课标的实践之路道阻且长,作为教师我还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保持一颗谦卑之心,向学之心,不断学习,品味,揣摩,力争吃透课标,搞好教学。

(杨成龙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