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综合改革第一周(深水区改革最后的窗口)

车险综合改革第一周(深水区改革最后的窗口)(1)

车险综合改革第一周(深水区改革最后的窗口)(2)

文|三藏

车险综合改革第一周(深水区改革最后的窗口)(3)

今天,车险综合改革,两周年。

对车险行业而言,这是一个里程碑的日子,值得在市场化的路上回忆、追寻。

这两年也发生了太多的故事,阵阵余涟:

对于监管而言,实现了“降价、增保、提质”的良好起步;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持续的疫情跌宕,纵然面临着保费的压力,但综合成本率的优化,令车险重回数年前的盈利周期;

对于消费者而言,各色数据的佐证下纸面上的消费支出确实减少……

在各大国纷纷公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新能源车呼啸而来的本世纪20年代,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吉利甚至宝马等传统巨头纷纷设立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全面进军车险领域之时,这或许是中国传统车险领域最后的市场化时间窗口。

如果说上述皆为过去的两年中积极的变化,那么又有哪些未曾变化或者变本加厉的未变之处?新的不确定之变又有哪些?

芸芸万亿市场,数以十万计从业人员,加之庞大的汽车产业链,车险市场经营主体应该怎样抓住这最后的窗口期?

“变”与“不变”之中,车险市场真样貌究竟几何?复盘两载路径,或可更清晰的看到过去与未来。

1 保费观:昙花一现负增长从7%到7%,必须读懂新的增长逻辑

车险综改启幕,一度视为车险保费阶段性见顶的标志。

在行业车险基准费率全面下调的影响下,车险行业维持了40年的正增长态势,在车险综改实施的第一年即告终结。万亿保费大关,成为横在车险行业面前的一道屏障。

不过,随着车险综改实施第二年的到来,车险增速的压力渐有变为动力的趋势。

截至2022年8月底,行业车险保费增速已经接近7%,基本回到综改实施前的行业增速。

这基本宣告了车险综改对车险保费基准费率下调的“阵痛期”已过,行业再次走向车险保费规模与汽车保有量正向匹配的自然增长逻辑。

车险综合改革第一周(深水区改革最后的窗口)(4)

但是,纵观行业增速又不难发现:整个行业的车险签单数量增速在变缓,说明我国汽车保有量总和的上升空间有限,市场进入“存量博弈”的基调未发生改变。

同时,国家卫健委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称,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中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阶段,即意味着我国私家车的需求量在见顶。

故而车险综改对车险保费影响的短期因素虽被消化,但长期看,若想去突破万亿保费规模体量,也绝非易事。

当然,从另一角度思考,行业车险7%的正增速,是在5%的签单数量增速下实现的。

这意味着新车置换、汽车配件工时价格上涨拉动车险基准保费回升、保险公司理性决策、将涉车场景保费全面纳入车险保费范畴等因素,皆在进一步拉升车险保费增速的力度。

不过,2022年新车签单件数同比负增长16%,则说明了2022年车险保费增速回暖,更像是一次2021年车险保费负增长基数下的报复性反弹。

是故,同样是7%的车险保费正增长,综改两周年后的增长逻辑相较综改前完全不一样,行业不应对未来增速盲目乐观。

对车险市场而言,在预期赔付率恒定的情况下,行业车险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总费用空间的扩大。车险总保费规模的上限,也同样决定了车险可用费用空间的上限。

如何做好车险变动费用率与固定费用率之间的分配博弈,依旧是综改两周年后车险经营管理“不变”的逻辑。

2 份额观:放弃份额幻想,市场集中度必将再提高对中小险企挤压也会越发明显

纵览过去两年的车险“V”型走势,可见头部财险公司的车险市场份额始终处直线上涨态势,与中小险企的份额走势形成明显的剪刀差。

这说明综改后的车险市场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公司规模效应越发明显。

在规模效应的带动下,大公司的车险盈利能力也越发强劲,综合成本率均控制在97%以内,且规模越大,盈利越多,何解?

车险综合改革第一周(深水区改革最后的窗口)(5)

而市场格局的真正变化,是从第二梯队开始的。

在市场排名4-10的公司中,共发生了2起车险份额排名的变化:分别是阳光财险与大地财险排名对调,华安财险与天安财险排名对调。

但这两起排名的对调,似乎与上述险企管理层的变化有关,而与车险综改的直接关系并不大。

车险综合改革第一周(深水区改革最后的窗口)(6)

在市场排名11-20的公司中,也很难看出车险综改对公司排名变化的直接影响。

比如大家财险与紫金财险的对调,更像是历史地位根基的延续。

安盛天平财险与华泰财险的车险排名滑落,与外资对车险一贯的态度有关。

长安责任保险的高哥猛进,在一定程度上又与其三级机构的调整有关。

是故,在市场主流的前20家公司中,虽然主体间的竞争加剧,但并未明显看到车险综改对市场局部格局明显改变的影响。

车险综合改革第一周(深水区改革最后的窗口)(7)

而在综改后退出车险市场的公司有两家,分别是安心保险、中铁自保。两家公司退出市场的原因自不用多说,显然这也与车险综改无关。

这或许更意味着,综改之后,车险依旧是财险公司的“看家险种”,大中小公司都在努力争夺,誓不放弃。

如是,一定程度上,行业反而更加需要车险。这亦是车险综改价值的体现。

3 热点民生问题:孰是孰非的货车市场营业货车退潮,非营业货车增速三连涨

综改之后,大货车被“花式拒保”的声音不断,有传闻说:不少大货车业务,流向统筹市场。

从综改两周年下的营业货车承保情况看,不断下降的保费增速,加之营业货车总承保体量的减少,似乎都在印证着这些。

不能忽视的是,其中疫情停驶因素的影响,这也是大货车投保率下降的一大原因,在2022年尤为明显。

但也有传闻,一家统筹公司在上半年靠做大货车赚了6个亿,这又是货车业务从保险市场流失的另一重体现。

车险综合改革第一周(深水区改革最后的窗口)(8)

不过,营业货车业务最令人诟病的问题是:保险公司在综改之后,纷纷提价承保。

诡异的是,车均保费数据又表明,至少营业货车的保费价格,是持续下降的。营业货车提价承保的传闻不攻自破。(当然也很可能是因为提价承保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流失的部分)。

若对比非营业货车,非营业货车不断提高的保费体量,又说明了货车市场增长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非营业货车不仅实现了保费增速的三连涨,更是唯一一个在综改两周年后车均保费高于综改前的车型。

这亦说明综改之后,保险公司对于货车业务的承保策略,整体上仍是偏谨慎。

车险综合改革第一周(深水区改革最后的窗口)(9)

4 渠道观:硬砍手续费,车险进入直销个代时代兼业代理遭洗牌,走向专业化

车险综改带给市场最直观的感觉,是市场的中间费用被压缩了。至少从手续费率来看,恰是如此。

整个车险行业的手续费率在综改之后持续下降。截至当前,行业车险的手续费率已较综改实施之前压缩了一半左右。

车险综合改革第一周(深水区改革最后的窗口)(10)

而且,如果再看那些头部的车险中介,其佣金收入的降幅,简直惨不忍睹。

是故,那个曾经在车险市场中尚能三分天下的车险兼业代理渠道,在综改之后份额开始迅速下降。

而打掉车险费用价格的直销渠道,则迎来了短期的爆发;拥有税收优势的个代渠道,进一步成为综改后的王牌渠道。

这说明曾经单靠费用信息差而活的渠道,在车险市场中已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更要求车险的销售,向更专业化的方向转型。

车险综合改革第一周(深水区改革最后的窗口)(11)

5 新能源车险:人保太保集中发力超越市场部分中小公司实现弯道超车

如果说车险综改后在车险产品上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将新能源车险独立形成专属条款。

从新能源车的产销量情况看,2022年1月至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7万辆和3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

从新能源车险的承保情况观察,在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能独立统计后,头部险企对新能源车险显然更为热爱,市场的集中度也更为集中。

其中“老三家”中的人保和太保,在新能源车险份额占比上明显优于其整体车险占比。

据人保财险2022年半年报,其上半年承保新能源车183万辆,保费收入82亿元,并表示将战略性发展新能源车险。

据太保产险2022年半年报,公司新能源车保费已经有了明显增长,占比从去年的3.5%增长到6.6%(与下表统计口径不同,下表新能源车险统计口径不含交强险)。

车险综合改革第一周(深水区改革最后的窗口)(12)

而部分中小公司,则在新能源车险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拥有广汽股东背景的车企系险企众诚保险,其以1.5%的新能源车险市场份额挤入新能源车险规模排名的前十之中。

而拥有一汽股东背景的鑫安财险,拥有滴滴互联网出行生态的现代财险,也同样实现实现了新能源车险排名的争先进位,可见场景对于新能源车险的重要性。

当然,也有如英大、鼎和两家电网系公司,在电网系公司普遍于传统车险市场撤退的大潮下,集中发力新能源车险营业车辆业务,让人看到了市场差异化选择的另一面。

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能源车险条款的出台,给了中小公司差异化的发展空间,让车险市场具有了更多的玩法和可能性。

这也恰恰符合了车险综合改革鼓励中小公司发展的思路,就看谁能更有勇气去迈出这提前的一步。

6 值得关注的还有:两级分化的医保外用药责任险

从车险综改后的附加险承保情况看,差异化最为明显的,当属医保外用药责任险。

这一保险公司拥有自主定价权的险别,本质上走出了车险改革费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

但是,或许由于保险公司对该险别的赔付预期普遍过于悲观,令许多保险公司不仅将其费率定价过高,甚至在限额上亦是严格管控。

综合而言,不仅部分公司没有开办该险别,更将投保医保外用药责任险的客户拒之门外,令市场诸多消费者没有真正感受到医保外用药责任险的真正价值。

唯有当发生人伤出险事故后,大多客户方才知道存在这一险别。

显然,行业一些险别的设计初衷与实务落地之间,仍隔着几年普识教育的距离。

但也有头部公司,如平安,对于医保外用药责任险的承保选择,在策略上颇为开放。不仅在责任限额上可以放至与三者险保额一致,且费率较低,在单个险别中体现了与市场差异化的一面,在部分地区中,更是要求公司全面鼓励承保。

从经营结果看,平安的车险综合成本率在2022年依旧保持了良好水平。恰恰说明,平安并没有因为放开医保外用药责任险而导致公司陷入不利局面,反而实现了市场口碑的提升。

这或许给更多的车险市场经营主体提供了不一样的经营视角。

后记:深水区的时间窗口

如果对比综改第一年车险行业的负增长、负利润,2022年的车险行业又一次进入“舒适区”。

有增速、有利润,行业再度获得喘息机会,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车险下一步。

毕竟,深水区改革远未到来。

或许,当整个行业再次迈进深水区时,那些一直在水中练习者,会比其他公司游得更远,甚至登陆彼岸。

只不过,车险的深水区何时来,传统车险的深水区还有没有这个时间窗口?

这是个巨大的疑问。

车险综合改革第一周(深水区改革最后的窗口)(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